在百度链接中查询酵素一词,得到的结果是,“酵素(enzyme),实际上是酶的旧译。”“酵素,英文名称enzyme,俗称酶。酵素是酶在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别称,指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高分子物质。制作酵素的基本原理是,新鲜的水果蔬菜等食物中含有微量的酶,与糖一起放在密封瓶中.会发生剧烈的酵解反应和酶促反应,使食物中的酶活性大大提高,酶的数量激增。”而市场上的酵素能等同于酶吗?它们的功效一样吗?

走进酶的世界

1酶的定义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者RNA,且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是一类具有高度催化作用的生物催化剂。

2酶的种类

人体和哺乳动物体内含有5000多种酶,没有酶的参与,新陈代谢几乎不能完成,生命活动就根本无法维持。我们根据酶的催化反应类型不同,将酶分成六大类:

1氧化还原酶

2转移酶

3水解酶

4裂合酶

5异构酶

6合成酶

酶的应用

我们比较熟悉有关酶的应用可能是人体上的,例如我们吃米饭,馒头等食物时,我们发现在口腔内咀嚼时,咀嚼时间越长,甜味越明显,是由于米饭中的淀粉在口腔分泌出的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的缘故。食物进入胃里,必须在胃蛋白酶等作用下,水解成氨基酸,然后再在其它酶的作用下,选择人体所需的20多种氨基酸,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结合成人体所需的各种蛋白质。

酶在生产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场景,例如酿酒过程中淀粉水解酶,皮革制品水解脂肪和蛋白酶等,用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处理过的饲料,营养价值提高等等。

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大,各种酶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例如以高单位SOD酶为主要配方,不仅可用于脑、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辅助治疗,在肿瘤方面的使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许多抗肿瘤药物能抑制细胞内与核酸或蛋白质合成有关的酶类,从而抑制瘤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以对抗肿瘤的生长等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在《食用酵素发展之管见》此文末总结:“酵素就是jiaosu,不是enzyme;食用酵素是食品,不是酶制剂。”

不是那个黄小明!

要解释什么是“酵素”,不能抛开的就是与它剪不断理还乱的“酶”。

“酵素”一词源于日本,解放前我国教科书上也是把酶称作“酵素”的。直到现在,字典上的解释依然是“酶的旧称”。

这几年酵素产品开始风靡,关于酵素是什么的争议从未停止过,有说就是酶的,有说不是酶的,其实大家都没有说错,因为指向的并不是同一样东西。

1877年,Kuhne首次提出Enzyme一词。,来自希腊的词根, 意思是“在酵素中”。日本根据这个词根的意思,将其翻译成了酵素。当然这肯定是因为日本有酵母的称呼。日语是酵素こうそ。而在酶这个概念传入中国时,人们用“酉”与“每”结合起来表示,“每”意为“自身生长出来并遍布于表面的物质”。“酉”指“发酵腐败”等最初发现的酶促反应。后来中国政府规定用酶来指代这一类有催化作用的物质。所以,酵素与酶一开始只是称呼不同,都是指一类物质。然而现在,人们日常所说的“酵素”,是类似下图这样的发酵食品!

酵素与酵素饮品的区别(原来酵素酶终于知道什么是酵素啦)(1)

酵素与酵素饮品的区别(原来酵素酶终于知道什么是酵素啦)(2)

这类产品除了液态以外,还有粉剂片剂等等。不再是跟“酶”一个东西了。

这就好比,原来班里面有个同学叫黄小明,后来他改了名字叫黄小梅,巧的是没过多久班里又来了个新同学叫黄小明,自己班里的同学当然知道这是两个人,可是其他班的同学和老师就搞不清楚了,还以为现在的黄小明还是那个黄小明。

酵素是怎么制成的?

5类原料自由组合 

通过菌种发酵而成

  酵素产生于储存果蔬的过程中。在过去,植物到了收获季节,很多果蔬集中上市,来不及消费。为了防止腐坏,多种果蔬就被放在一起,利用果蔬上附着的菌种,进行发酵做成发酵汁,也就是传统的酵素。

  而现在的酵素,除了上面提到的水果、蔬菜可以作为原料外,坚果、菌菇和中草药也是可以使用的酵素原料。这五类原料可以自由组合,通过使用益生菌、酵母菌、乳杆菌或乳球菌等菌种进行分解。

酵素产品里是否含有酶?

商业酵素几乎不含活性酶

  原料经过一系列发酵和分解通常会产生几类新物质,包括①原料中未被发酵的植物汁液;②有机酸;③新的碳水化合物,如可溶性膳食纤维等;④以及菌种的自溶产物,如酶等。

  “但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酵素产品要经过灭菌工序,酶已丧失活性。所以,商品化的酵素几乎不含活性酶”谷瑞增说。

  若将商业酵素等同于“酶”,那么卖酵素就相当于卖酶制剂,这不符合中国规定。例如,《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规定,木瓜蛋白酶可用作食品工业在的加工助剂,归为酶制剂,一般应在制成最后成品之前除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