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第一次战败辽朝(宋朝如何从辽夏两国战争中毫发无伤)(1)

"庙堂无谋臣,边鄙无勇将;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元昊公然自立,让仁宗措手不及。为了朝廷的颜面,为了边疆的稳定,宋朝和西夏必有一战。可是北宋的重文抑武,使得宋军战斗力极为薄弱。

而且,边境地区山地众多,宋军又不熟悉地形。所以,北宋在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寨,接连失利。这倒也无妨,宋朝只要封锁贸易,西夏便不攻自破。而宋朝是如何从辽夏两国战争中毫发无伤,坐收渔翁之利的呢?

一场不动兵戈的战争

"辽国外虽我睦,阴为戎助",自从"檀渊之盟"以来,辽国和北宋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但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这么简单。当时西夏兴起,契丹把兴平公主也就是兴宗的姐姐,嫁给了元昊。

宋朝第一次战败辽朝(宋朝如何从辽夏两国战争中毫发无伤)(2)

其实,那个时候辽国并未想过与夏结盟,只不过是想先维持着良好的关系。而北宋那边的大臣,始终认为辽国是"双面人",表面和自己交好,背后还指不定与夏存在什么勾当。

两国嫌隙,在挑拨中愈发加深,"如闻元昊连彼婚姻,遽兴问罪之师,实损与国之好。"这封仁宗给辽国的国书,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你辽国和我大宋互通有无,但是还和人家缔结婚姻关系。

事已至此,还是希望你们能够约束一下西夏。这封国书,辽兴宗看到以后并没有起到什么大的作用。然而,元昊此人嚣张跋扈而且对兴平公主十分冷漠。以至于她都大病不起,元昊也是不闻不问,仍然酒池肉林,逍遥自在。

宋朝第一次战败辽朝(宋朝如何从辽夏两国战争中毫发无伤)(3)

兴宗的姐姐,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很快就离开了人世。而兴宗对此勃然大怒,修书一封,斥责元昊禽兽不如。元昊此人虽然暴戾,但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当时的他忙着和北宋打仗,不想再惹怒辽国,所以就点头哈腰的认了错。对于北宋而言,这是天大的好消息。因为本来两个国家还打算和平共处,既然有了这个先例,战争早晚就会爆发

但是国与国之间,并不会就因为一条人命开战。因为那损失的,将是千百条人命。而且,辽兴宗心里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他想着趁人之危,向宋朝索要土地。

宋朝第一次战败辽朝(宋朝如何从辽夏两国战争中毫发无伤)(4)

尔虞我诈,没有硝烟的战争,事到如此,辽国与北宋的小九九都已经十分明了。辽国考虑的不是很长远,他就想着趁火打劫,向北宋索取些土地。而北宋目光毒辣,他可以给钱,但是不能给土地。

这其实都是在为了终极目的,辽夏开战,做着准备。毕竟北宋和辽国,有檀渊之盟在先,两个国家不论怎么说都是盟国。契丹人不断地在宋辽边境上组织演习,而仁宗也派军人脱下戎装,假意疏浚河道。

辽国率先捅破了这层窗户纸,派人质问北宋此举,意欲何为。其实,如果不是宋夏正在打仗,他们也不会如此傲慢无礼。仁宗派富弼等人出使辽国,定好了政策,可以增加岁币,但是不和亲也不割地。

宋朝第一次战败辽朝(宋朝如何从辽夏两国战争中毫发无伤)(5)

可见,那时候的大宋还是非常有骨气的。毕竟,那些钱对于仁宗朝而言九牛一毛。

仁宗朝武将就狄青,但是文臣那可都是能言善辩之辈。经常把满腹经纶的赵祯,堵的哑口无言。

到了辽国以后,富弼先是讲仁义道德,然后又站在辽国的角度上言明利害,最终以"议昏则无金帛。若契丹能令夏国复纳款,则岁增金帛二十万,否则十万。"

北宋与辽国,再度修好。而且,因为兴平公主一事,闹得兴宗十分恼火。他早就看着西夏不顺眼,只是一直想从中攫取利益。这么一弄,无异于是在煽风点火。

宋朝第一次战败辽朝(宋朝如何从辽夏两国战争中毫发无伤)(6)

以夷制夷,方为明智之举

"遣同知析津府事耶律敌烈、枢密院都丞旨王惟吉谕夏国与宋和"。果不其然,"有钱能使鬼推磨",辽国国主当真给元昊修书一封,劝说他和北宋搞好关系。元昊也很听话,当即向北宋求和,但是并未在书中称臣,只是喊了"父亲"。

但是仁宗对此并不满意,元昊气不过要求联合契丹一同发兵北宋。但是被契丹拒绝了,元昊决定先与辽国开战,"元昊负中国,当诛","蠢尔元昊。早负贵朝。叠遣林牙。赍诏问罪。"事已至此,北宋的目的就达到了。

如果当时北宋没有给辽国增加岁币,那么西夏若联合其一起攻宋,那北宋恐怕招架不住。两个有盟约在先,而且西夏元昊还害死了兴宗的姐姐。他又不自量力的要和大辽开战。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们终于在贺兰山爆发了战争。

宋朝第一次战败辽朝(宋朝如何从辽夏两国战争中毫发无伤)(7)

宋朝成功实施"以夷制夷"策略,使辽夏两国爆发战争"两败俱伤"。这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北宋。这两个蛇蝎心肠的敌人,打的两败俱伤,最后自己得收渔翁之利。

但是北宋又不能表现的太过明显,他选择做个"老好人"。先是接纳了西夏的投降书,而后又修书一封告诉兴宗,自己已经竭力劝阻元昊不要和你们开战。

公元一零四四年,辽兴宗率领大军气势汹汹的西进。终于,在贺兰山上发现了元昊部队的踪迹。而西夏的军队平日里和宋军打仗,胜利惯了,有些过于轻敌。所以,一场战役下来,元昊被打的连撤一百余里

天时不如地利,元昊和他的军队很适应西北的气候。他们伺机而发,趁着大风呼啸之际,偷袭了兴宗的大营。辽兴宗被打的落荒而逃,险些丧命。此次失败,让辽国看到了西夏的威力。兴宗知道,自己的这个亲戚绝非一般之辈。

宋朝第一次战败辽朝(宋朝如何从辽夏两国战争中毫发无伤)(8)

防备加剧,辽国一雪前耻,本来在兴宗眼里,西夏不过就是荒凉之地的部落而已。第一次贺兰山之战,彻底的把他给打醒了。辽兴宗回去以后,就把云州升格为了大同府,目的就是增加守边的将士,对西夏元昊多加防范。

辽国一直在寻找时机,报那一箭之仇。终于,元昊去世的消息传来。北宋方面闻之,没有趁人之危,而是觉得应该保持君子的仁义之道和大国风范。相反,辽国方面不管他这个那个,就是要"趁你病,要你命"

所以,辽国发兵三路,从三个方向攻打西夏。辽兴宗亲自率领中路大军,浩浩荡荡的直奔西夏首府。西夏方面仓皇应对,倒也把南路军和中路军打了个落花流水。辽兴宗害怕殒命,急忙率兵撤退。

宋朝第一次战败辽朝(宋朝如何从辽夏两国战争中毫发无伤)(9)

倒是北路军,在贺兰山上不停的追击,俘获了大量的牛羊和人口,元昊的遗孀也在此列。这两场战争下来,可以说是谁也没占到谁的便宜,搞了个两败俱伤。

双方的伤亡都很大,尤其是西夏方面,本来就很贫瘠,在经过这两次战役,那就是雪上加霜了。辽国方面,也损失了很多的优秀将领和大量的士兵。

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西北相结,乱华为虞。顷者元昊契丹为亲,私自相通,共谋寇难"。这是最开始的时候,北宋君臣们的担心。因为宋朝的军事力量实在是太过薄弱,对于像契丹人还有党项人这样的彪悍民族而言,北宋显得弱不禁风

宋朝第一次战败辽朝(宋朝如何从辽夏两国战争中毫发无伤)(10)

既然强攻不成,那就只能靠着智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西夏虽然在西北边陲,但是战斗力很是可以。他们的军队熟悉地形而且装备也不弱,更何况侵占了中原地区传统的养马地。可以说,在装备方面,西夏是更胜一筹的。

别的不说,就说他们的铁鹞子,这个装备直到金国攻辽时,才大量普及,是为"铁浮屠"。辽国的战斗力也很强劲,他们也有优良的牧场和勇武的战斗力。太宗和真宗年间,都与其交过手,而且赵光义还因此获得了"高梁河车神"的美誉。

打他们两个,对于北宋而言都是很难的。他最害怕的还是,强强联手。但是辽国和北宋有盟约在先,也没有什么血海深仇。他们想要的,不过就是眼巴前的那点利益,仁宗朝的财政收入很多,给他们一些,倒也无关紧要。

宋朝第一次战败辽朝(宋朝如何从辽夏两国战争中毫发无伤)(11)

最重要的是,能换得和平,这就值得了。唯有永恒的利益,当时的朝堂上很多人反对借助辽国的力量对抗西夏,认为有损天国颜面。可是,北宋的颜面早在檀渊之盟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了。

那时候,能够保证自己国土的安危就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而且,仁宗也说了"和亲辱国,而尺地亦不可许"。就辽国和西夏那两场仗打下来,他们就得难受好一阵子。也没有多余的力量,再去攻打北宋。

毕竟,北宋在这场战争中毫发无损。就这样,兵不血刃的解决了问题,换得几十年的和平倒也是很好的。不过就是给人家的岁币或者给人家点茶叶而已。而且北宋做出这个选择也很无奈,他之所以以理服人,就是因为打不过人家。

宋朝第一次战败辽朝(宋朝如何从辽夏两国战争中毫发无伤)(12)

但凡有一点办法,也不可能想出这一招来。因为北宋的兵力太弱,所以只能一直服软。其实仁宗做的已经很好了,也没有失去很多体面,最重要的是没有流血牺牲。后世的人认为仁宗有点妇人之仁,其实不是的。

若是真和人家再度开战,那些性命,是多少岁币都买不回来的。这就是他得民心的原因,而且他的死讯传到辽国,辽国国主也是痛苦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