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恨嫁这件事上,古代女子的着急程度是一点也不亚于今天的剩女们的。《周礼》中关于当时女子出嫁的时间曾有明确的规定:“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看上去这个年龄并不早。但实际上,历朝女子出嫁的时间往往比这个要早,比如唐太宗贞观令中规定:男二十娶,女十五嫁;宋司马光在《书仪》规定:男十六,女十四;宋朱熹在《家礼》规定:男十六,女十四。

写给糟糠之妻的诗(一首流传2000多年的恨嫁诗)(1)

因为时间急,所以能否在规定年龄前出嫁,就成了古代不少女子一生最紧要的事,这也应运而生了不少恨嫁诗。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一首流传了2000多年的恨嫁之作,全诗寥寥几句从开篇急到结尾,每一句都似在说:“来个小伙子娶我吧“,读完令人会心一笑。

《国风·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写给糟糠之妻的诗(一首流传2000多年的恨嫁诗)(2)

这首诗出自《诗经》,作者为无名氏,在语言上有着先秦文学一贯的直率和质朴,句式也是反复咏唱,极具民歌风味。诗的大意是:梅子成熟后,一颗颗落到地上,树上只剩下7成。对我有心的小伙子,不要再耽误吉日了。梅子继续飞落,枝头只有3成了。喜欢我的小伙子,不要再等了。梅子还在落,地上的梅子都要用竹筐来装了。对我有心思的小伙子,不要再迟疑不开口了。

写给糟糠之妻的诗(一首流传2000多年的恨嫁诗)(3)

全诗共3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热烈追求爱情的女子形象。词中用“庶士“作为对男子的称谓,这在先秦文学中指的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的称谓,所以此时她并没有意中人,只是渴望出嫁而已。而此诗最高明的地方,在于全诗没有一个”急“字,甚至连类似的同义词也没有,但却将自己迫切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眼前一亮。这一点是怎么做到的?

写给糟糠之妻的诗(一首流传2000多年的恨嫁诗)(4)

诗人巧用梅落地的借喻,梅熟了代表子女子年龄到了,已经是待嫁闺中了。从第一章的梅还有7成,到只剩3成,到最后满地都是落梅,诗人过完成了诗间的转换,可谓步步紧逼,将岁月的匆匆、青春的易逝写得一气呵成,势如破竹。同时每一章对庶士的要求也是耐人寻味的,从开始的让对方选吉日来迎娶,到后来只要对方说出来即可,要求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低。但就算如此,女子仍是反复强调“求我庶士”,这里“求我”是指有心追求我,也就是说哪怕再急,她都要找一个真正爱自己的男子成婚,这是她对美好婚姻的要求。这样的爱情观,哪怕到今天仍不过时,令人赞叹。

写给糟糠之妻的诗(一首流传2000多年的恨嫁诗)(5)

纵观全诗,每一章虽只有几个字不同,但却是字字珠玑,不但结构和比喻巧妙,而且率直可爱。在读完这首诗后,不少人或许会惊叹于古代女子的直率。事实上在先秦文化中,特别是《诗经》中,女性对爱情的追求从来都是坦率的。直到后来礼仪之风盛行,才发展后来诗词的含蓄和婉约。与后来一首首含蓄情诗相比,虽然先秦文学在遣词的琢磨上并不算高明,但却别有一番味道,这也是它们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