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原生家庭”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由美国心理治疗师、家庭治疗师维琴尼亚·萨提亚提出,她还指出一个人与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原生家庭”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甚至是国内外影视作品争相拍摄的题材,今年热播的就有《都挺好》和《少年派》,引起民众广泛的热议,甚至是争辩

原生家庭的伤害在你最脆弱的时候(原生家庭该为你的一生负全责吗)(1)

原生家庭的伤害在你最脆弱的时候(原生家庭该为你的一生负全责吗)(2)

“原生家庭”之所以火,在于它是每个人挣不开、躲不掉的客观存在。当影视作品将一个个原生家庭里的矛盾冲突,通过戏剧性地手法呈现在观众面前时,很容易触及观众记忆最深入的过往,从而引起共鸣与深思

除了影视作品,现在市面上也有很多以“原生家庭”为题材的书籍,要么隔靴搔痒,要么将原生家庭看作毒瘤。苏珊·福沃德撰写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是少有的、能对原生家庭进行深入剖析的经典作品

原生家庭的伤害在你最脆弱的时候(原生家庭该为你的一生负全责吗)(3)

苏珊·福沃德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曾出版了《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如何识破男人的谎言》《金钱魔鬼》《情感勒索》等书籍。目前,她的作品已被翻译成1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她的作品曾雄踞《纽约时报》图书排行榜榜首长达44周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唤醒与识别,不仅告诉读者如何通过自测识别“有毒的家庭”,还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真实可查的案例、有理有据的分析,撕开每一类有毒家庭模式的神秘面纱,让我们看到原来曾经习以为常的一切可能“有毒”;第二部分是应对与自救,通过多个心理治疗案例,给我们呈现出“自我界定(表明立场)——分清责任——与父母对峙”的自救之路。第二部分是此书的精华所在,没有过度指责,没有推卸责任,只有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02

我们都是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但最终都会属于家庭这个小单位。如果我们不幸来到“有毒的家庭”,在“有毒的父母”教育下,很可能成为“中毒的子女”

小孩就是一块没有形状的橡皮泥,以何种形式呈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怎样揉捏。父母的观念构建了我们去理解、认知这个世界的框架,奠定、影响、塑造了我们的感情和行为。当有毒的父母将扭曲的理念灌输给我们时,我们的认知框架、连同我们的感情和行为都发生了歪曲(摘自苏珊·福沃德《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书中,苏珊·福沃德列举了多种有毒的父母模式,其中,操控型家庭最普遍也更容易引发共鸣。操控型家庭中总有一些似曾相识的场景:

——当我们与父母的想法背道而驰时,总能听到他们无奈又气急败坏的那句“这都是为你好”

——当成绩不佳气馁时,总会被父母拿来和他人对比

客观地来讲,适当的操控对于小孩的成长有益,过度操控无疑是一场灾难。很多操控型父母掌控不了这个度,即便子女已成年,仍干涉他们工作、择偶、婚姻生活甚至子女养育问题,而且不允许子女反抗。这种操控型特质在为子女倾注极多心血的单亲妈妈、全职妈妈身上体现更为明显

蒙台梭利曾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就对成人进行控告,她指出:“成人把自己视为儿童的造物主,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判断儿童行为的正确与否,以自己为标尺来衡量儿童的善与恶。”

这无疑是对操控型家庭模式的控告。

有毒的家庭除了让成年子女或多或少地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不讨人喜欢而且一无是处之外,还极大可能性地通过他们将有毒的家庭模式代代相传,这就是有毒家庭带来的惯性。

1.行为上的惯性

小时候,当父母打骂我们时,我们总是暗暗发誓:以后千万不要成为这样的父母。事实上,若干年后当我们被熊孩子折腾得头昏眼花时,那暴跳如雷的架势与父母当年如出一辙。

《都挺好》的女主角苏明玉一直告诉自己最讨厌赵美兰(她妈妈),也一直努力让自己不变成另一个赵美兰。当与苏大强发生冲突时,苏大强的那句“赵美兰,你就是赵美兰”,让苏明玉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

对于她来说最大的残忍莫过于:原来努力了这么久,还是成为了自己最恨的人

原生家庭的伤害在你最脆弱的时候(原生家庭该为你的一生负全责吗)(4)

很多父母在子女找对象时,总提出要当面见见把把关,除了考察本人外,更多地是想透过他看他的原生家庭

可见,即使我们曾奋力挣脱、努力改变,原生家庭已经悄无声息地融入我们的骨血,再通过行为展现出来

2.生活模式选择上的惯性

调查数据显示,来自于酗酒家庭的子女,成年后即使自己没有成为酗酒者,在选择配偶的时候也会大概率地选择酗酒者,即便他曾经极度想摆脱酗酒的家庭环境

苏珊·福沃德《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每个人都有重复熟悉的情感模式的需求,不论这些感情是多少痛苦又或者对自己有多大伤害。这种熟悉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舒适感和整体的架构。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这种本能会让我们选择重归熟悉的一切,哪怕我们对这种回归充满恐惧与担忧。这不禁让我想到《我可能不会爱你》的男主角李大仁:

原生家庭的伤害在你最脆弱的时候(原生家庭该为你的一生负全责吗)(5)

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李大仁(男主)从高中、大学再到工作,以好友的身份陪伴在陈又青(女主)身边十年,目睹她恋爱、分手、再恋爱、再分手,从不缺席但也不表白,最后他终于认清自己的内心,向女主表白,两人成功在一起

不少网友吐槽李大仁是渣男,很懦弱,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毕竟哪个男生能够看着自己喜欢的女生经历一次又一次恋爱而不行动。直到看到他和自己的女友Maggie分手时的坦白,才明白这十年里李大仁的内心比任何人都纠结。他待在程又青身边,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爱,而是想证明不爱,他陷入到一个爱上了但又不敢爱、不愿爱的困境

李大仁生出在单亲家庭,每天都以好好先生的姿态讨好强势、骄傲的妈妈和妹妹。也许是成长的过程过于压抑,他想告别这种生活,所以选择的女友都是妈妈、妹妹相反的类型。当他发现自己被陈又青(妈妈的同款)吸引时,无疑是很抵触、不愿意承认的。是否选择陈又青已经不单是爱情的问题,是事关他是否重返以前生活模式的问题,他害怕、犹豫、恐慌,因此一直潜伏不动。最后,他还是敌不过过去的熟悉感、舒适感的吸引,选择面对自己内心,跟陈又青在一起

03

当心理学家提出“原生家庭”与人的性格形成有重要关系后,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性格上的不健全、生活的不如意都推给了原生家庭,将罪责归于父母

在我看来,或许原生家庭该为他们的人生负责,但不应该负全责。毕竟,很多真实的案例和数据告诉我们,有毒的家庭既能培养出成功人士,也能培养出中毒的孩子;同样,一个完美的家庭也可以同时培养出心智健全的子女和犯罪分子

苏珊·福沃德在书中提出:“将童年的自己身上的责任免除,并不意味着同时免除了成年的自己的全部责任。”我们小的时候,有毒的父母导致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受伤,那是他们要承担的责任,不是我们;但当我们长大成人,仍有改变自己、让自己重获新生的机会,我们要肩负起改变的责任而不是回过头去一味责怪父母

现实中有太多的公众人物,即使在有毒的家庭模式长大,但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可以改变自己,努力经营现在的生活,让自己幸福起来。比如蔡少芬、孙俪,哪一个不是出生于不完美的单亲家庭,现在照样活得光彩熠熠

原生家庭的伤害在你最脆弱的时候(原生家庭该为你的一生负全责吗)(6)

原生家庭的伤害在你最脆弱的时候(原生家庭该为你的一生负全责吗)(7)

针对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对于我们的束缚,苏珊·福沃德提出了一系列措施:自我界定(表明立场)——分清责任——与父母对峙

简单而言,就是告诉那些成长于有毒家庭模式下且现在仍受父母影响而生活不顺的人,采取非辩护性回应(节制而温和的方式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的方式向父母表明自己的立场,减少或者摆脱父母对自己生活的控制和影响;重新认识和划定父母在自己不幸福的成长经历中的责任,而不是让自己承担,造成自己的内疚感、负罪感;最后,通过当面或书信的方式与父母对峙,告诉他们造成自己不幸福成长经历中要承担的责任,从而获得新生

做到这三点并不容易,尤其是与父母对峙,最为艰难,需要子女有极大的勇气,且双方很可能因为认知不一样、情绪激动而导致场面一度失控

在《都挺好》这部电视剧中,就有一幕苏明玉与苏大强对峙的场景:苏明玉指责苏大强窝囊、枉为人父,这无疑是对苏大强三十多年来作为父亲的失职、丧妻后作妖作怪的控诉

当然,苏明玉与父亲的对峙发生得太过意外,双方情绪激动,结果也是两败俱伤。苏珊·福沃德在书中不推荐如此激烈的对峙方式,应该事先做好准备和演练,以免发生意外

总之,现实中每个人的原生家庭不可能绝对完美,只有相对幸福与绝对有毒的区别。我们无从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但可通过自身努力,尽可能排除身上残留的毒素,努力让自己过得幸福,努力为自己的子女提供无毒的家庭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