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豫西农村娶媳妇,礼数繁多,人称“六礼”成婚,缺一不可。时至今日,民间婚姻程序虽有变异,但“提亲、合婚、下聘、送好、迎娶”六步在农村仍在延续进行。提亲民间俗称说亲、说媳妇、说媒等。自古以来,民间说媳妇、寻女婿讲究“门当户对”,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解放前,结婚前男女双方互不见面,俗称“隔布袋买猫”。假如男方长相不雅,还可以找自家同辈未婚兄弟前去顶替,俗称“替相”。牵线之人大都是能说会道的中老年妇女,俗称“说媒”或者“提亲”。建国后又叫介绍人,亦叫“红娘”。第一关“提亲”。媒人介绍后,如双方基本满意,就通过各种关系深入了解对方的“家底和人品”,成败的最重要一条是否有“门病”,即现在医学上称“腋臭”,民间称“狐嗅”。
提亲过后,第二关就是“合婚”,洛阳民间俗称“合八字”,所谓“八字,即男女双方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因每项占两字,故称“八字”。旧时,婚烟讲究八字相合。八字不合,不能成婚。提亲后要交换“八字”,亦称“换庚贴”。换贴后要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八字相合,始可议亲。首先是合属相,算命先生将男女双方属相生辰排合成十二相合、十二相冲、十二相克。
合好八字,第三关就是“相亲”。男女双方不能亲自见面,要由双方父母或家中女性近亲长辈替看,俗称“相媳妇”或“相女婿”。除看相貌外,还通过谈话了解智力、性格等,在不让一方知道的情况下,让男女一方偷偷儿相看另一方。50年代后相亲,称介绍对象或“谈朋友”。
三关过后,正戏开板进入第一道礼“定亲”,洛阳民间亦称“定婚”。相亲后,男女两家同意结亲,则择吉日通过媒人换“允帖”,男方递帖:“不揣鄙陋,妄攀高门,倘蒙金诺,曷胜雀跃。”,女方递帖:“敬接冰语,联姻高门,幸蒙俯允,曷胜欣舞。”民间女方要用鸡蛋面条招待传允帖的媒人,男方则以酒肉招待。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压帖礼物,男方为绸缎、头绳、胭脂、耳坠、戒指;女方为笔墨、折扇等信物。六十年代以后,民间多称这一出为“换手续”。
第二道礼,“下聘”又称“换启”。定亲后,要选定日期“换龙风帖”,洛阳民间称此为换启。换启时要用八面龙风柬,选大红色,封面金字,上写“龙风大启”。或印有龙风洒金图案,启书内文字形式男女两方皆先书谦词,继以籍贯,三代及年庚姓氏和媒人姓名。
第三道礼,“送好儿”男方确定结婚日期,称为“看好儿”,征求女方同意,俗称送好儿。民间婚期大多定在农历腊月下旬,而且选择三、六、九之日,俗称“三、六、九娶媳妇,嫁闺女”。认为腊月二十三以后诸神升天,人间无有束管,不需看好也是吉利,俗称“混娶”。结婚也就是娶媳妇带过年,双喜临门。婚期择定后,男方要给女方提前一年送好儿,俗称“隔年看好”,以便女方准备嫁妆。男方送好儿时要置办一份青葱、粉条、花蜜唐、大肉等内容的“四色礼”,寓意两家长长久久。女方收下男方送来的“好儿”。在回礼中要放一块发酵好的面团,企盼未来的女婿升官发财、发家致富。
第四道礼,“添箱”。女方接纳婚约后,其同宗近门、亲友街邻便来送礼“添箱”,其意就是给要出嫁的闺女送些小礼物。诸如袜子手巾、口红胭脂或者送饺子、点心等。
第四道礼,就是“过礼”。结婚前,男方必须向女方送礼,又称“过礼”。多在结婚前十天男方给女方家送礼,主要礼品除了礼肉礼酒外,还要送有讲究的棉花、红色吉样图案的被面和红绿衣服等。
第五道礼,“送嫁妆”或者“押箱”。结婚前一天,由男方派人到女方家将所陪嫁的箱柜、衣被等抬回男方家中婚房。也有些地方是结婚当天,由女方请人将箱柜抬进男家,女方弟弟或者侄亲掌管钥匙,称掂钥匙,在半路可将箱子的锁打开,取出箱内点心食品来吃,俗称“偷箱子”。嫁妆抬回男家后,由男方长辈拿红包,俗称“封分”,同女方家押箱的人换取钥匙。旧时三大件:一个箱子一张桌,两个凳子不缺角。50年代后,嫁妆日新增多。到了80年代,不仅有沙发、洗衣机、彩电、冰箱等高档物品,现在也有陪送高级轿车的富家女。
第六道礼,“压床”婚日前一天,新郎身着礼服,在唢呐笙笛伴奏下请祖。入夜新郎在祖先供桌前演习跪拜礼节,从“懒四叩”到“二十四叩”,以备祭祖迎亲。新娘亦在娘家祖先供桌前烧纸辞行。
在男方家里,新郎的嫂子要到新房去铺床。铺床时要举行“撒床”的仪式,调皮的嫂子还会偷偷在枕头、被头里放上辣椒面、皂角沫。铺完床要有人睡,大都由本家兄弟和小侄子压床睡觉。当晚若被小男孩洒上尿最好,它预兆将来会先生男孩。
第七道礼,“迎娶”。结婚这天,男方俗称为“娶媳妇”,女方称“嫁闺女”或“闺女出门”。古时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说,所以民间亦将完婚喻为“小登科”。从古到今,人们对婚礼都非常重视。成婚之日要举行一系列仪式,比如搭客棚,设礼桌,放鞭炮,接嫁妆,请响器,请礼宾、谢厨等等。结婚这天男方门前张灯结彩,门贴大红婚庆对联,洞房窗贴大红喜字和各种图案的剪纸。50年代以前,民间迎亲多用花轿,唢呐助兴,其道道更多。
第八道礼,“接亲”。结婚当天,男方早早组织成双成对男女亲戚或者哥嫂,大约六人,但是不能有姑姑和姨参与。根据约定的时辰到女方家迎接新娘,男方宾客步入村口,要放彩炮,提示男方嘉宾已经到来。女方家迅速邀请男方宾客入坐简单酒席,餐后男方宾客要向女方祖堂行礼拜贺,谓之“道喜”。新娘拜过祖先,辞别父母及家人,准备上轿。这时母女都会酸楚落泪,于是就有人出来劝说:“四个菜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伴娘们扶着腰束铜镜,头蒙红盖头、身穿大红色衣裳的新娘从闺房扶上轿去。60年代还有的是骑马,如今坐轿车。三声炮后,花轿起程。新娘的伯、叔、兄、弟跟轿护送,俗称“送客”。一路上,穿街过村,均鸣道而行。逢古树、巨石、桥、井等,要用红毡遮掩,并贴红纸盖之,以示逢凶化吉。路过村庄还有拦轿的习俗。男方代表迅速散喜烟、喜糖。若有两家娶亲花轿相遇,两方新娘需互换手帕,以示祝福贺喜。
第九道礼,“燎轿”。花轿回到男方家门前,新郎家人立即点燃万子头鞭炮,迎接新娘及女方客人。并有人端盆,内放烧红的秤锤,向上浇醋使之冒烟,同时由一人用点燃的谷草绕新娘三圈,“燎轿”,其意皆为除秽避邪。
第十道礼,“撒盖头”。新娘下轿时要用红毡铺地,请新娘下轿,男方要给把轿门的压轿孩子封“份儿”,就是现在说的给红包。男方两名女客接扶新娘出轿,门前执事人向新娘撒碎谷物、花生、铜钱、糖果等,俗称“扬盖头”或“撒盖头”。
第十一道礼,“骑鞍过柽”。新娘踩着红毡走进大门,门里放一织布机木柽,木柽上搁马鞍,新娘要从马鞍和柽子迈过去,意为生子平安。
第九道礼,“拜天地”。时近中午,新郎和新娘在天地桌前举行拜堂仪式,俗称“拜天地”。“拜天地”忌讳在午后举行,否则便认为不吉利。
第十二道礼,“上头”。拜毕天地,新人被扶入洞房,新郎用尺子挑去“新娘”的盖头。这时有人给新娘束发绾髻,俗称“上头”。上头时,执梳人一边梳,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新媳妇,好福气,不出三年见大喜。”然后,由小姑或晚辈给新媳妇端洗脸水,送面疙瘩汤,汤内有大枣、花生、棉籽等,取“早生贵子"之意。新娘端着洗脸盆往床下一泼,再给端水之人红封,以示酬谢。然后新娘上床,面向喜神方安坐。
第十三道礼,“谢厨”。在男方设宴招待宾客之中。首先请送女方的娘家人开宴,并由地方或亲成中有名气的长辈、舅舅作陪,席间女方长辈来宾要给厨师送红封,名日“谢厨”。女方代表端上事先备好的毛巾、肥皂、两盒香烟、一瓶酒来到厨房,和厨师几句客套,倒上酒以表谢意。
第十四道礼,“看酒”。婚宴开始后,新郎父母要到各桌向亲朋和来宾敬酒、问菜,俗称“看酒”。
第十五道礼,“说话”。宴毕,女方宾客进入洞房向新娘叮嘱辞别,然后与亲家公婆告辞,谦称“小女无知,请亲家多包涵”。公婆则答以“穷家薄日,令爱多受委屈”等客套话。
第十六道礼,“入洞房”礼。晚饭后,一般都有新郎的嫂子、弟弟用条盘端四样菜和酒壶酒蛊。并劝新郎新娘喝交杯酒说:“你俩喝下这杯酒,夫妻偕老到白头。你一壶,他一壶,今黑儿你俩住一屋。”这时,被劝的新郎新娘对饮,俗称“喝交杯酒”。
第十七道礼,“闹洞房”。闹洞房,俗称“耍新媳妇”民间认为新婚“不闹不发,越闹越发”。民间还有“新婚三天无大小”之说,婚后三天,宾朋乡邻不论年龄大小和辈份高低,都可看“花熄妇”,年轻人都可到新房去“闹”。其方式有“文闹”和“武闹”两种。所谓文闹,即给新娘出谜语、说粗话的方式让新娘难堪取乐。所谓武闹,即口出荤词,还动手动脚或有非礼行为。但无论是“文闹”或“武闹”,新郎新娘及其家人都只能以烟茶糖果招待闹房者,不能说难听话。近年“闹房”日趋文明,一般是请新郎新娘谈恋爱经过、唱歌,或空中咬苹果,当众接吻。“武闹”遗风逐渐绝迹。
第十八道礼,“听房”。闹至深夜,大伙陆续散去。但又有好热闹之人悄悄返回,于新房窗外听新郎新娘的悄悄话,俗称“听房”。如果没人“听房”,新郎家人便把扫帚靠在新房窗下,扫帚上搭一件衣服,并对扫帚说:“扫帚扫地尾巴长没人听房你所房,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是夜,新房内的灯长明不熄,如果熄了灯,将视为不吉利。
第十九道礼,“梳头”。婚后第二天,新娘的父母和近亲携礼物到新郎家看望闺女,又称“梳头”。
第二十道礼,“回门”。第三天,新娘早早起床,给公婆做早饭,然后请他们一家吃饭,俗称“认大小”。吃罢早饭,新娘辞别公婆,在新郎陪同下回娘家看爹妈,俗称“回门”。
新娘回门当日不能住娘家。回婆家住几天后,再由娘家人接回娘家住。住的天数很有讲究,新娘要在婆家住够9天,回娘家住13天,再由婆家接回,俗称“住九还十三,辈辈抱金砖”。婚后第四天由新娘家人来接走,住九天后送回婆家。名日“住九还九,越过越有”。
对于今天分享的话题:【豫西农村娶媳妇丨要过三关二十道,小年轻听了撇嘴笑!】
大家对这婚俗文化有什么要说的?欢迎大家一起在下面留言、交流!
文稿原创丨新安风物 (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