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两锱钱实物外,只有文字的“锱铢”一词千年流传

《荀子•富国》

“持国之难易: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事之以货宝,则货宝单,而 交不结;约信盟誓,则约定而畔无日;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事之 弥烦,其侵人愈甚,必至于资单国举然后已。”《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礼记》 儒行第四十一... 以知服;近 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 儒有合 ...

《抱朴子内篇》 释滞卷八... 可施用,无故消弃日月,空有疲困之劳,了无锱铢之益也。进失当世之务,退无长生之效, ...

《庄子集解》 外篇达生第十九... 黄帝篇“累丸”作“累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盖所失二三。累三而不坠,则失者 ...

《韩非子》 功名第二十八... ,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 ...

《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 者也。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则锱[铢]而有余。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 ...

《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卷七上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二】;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 ... 也。故(二)其承蜩,所失者不过锱铢之闲也。【疏】锱铢,称两之微数也。初学承蜩 ... 丸于竿头也。与释文小异。《者锱》侧其反。《铢》音殊。

《礼记正义》 卷五十九 儒行第四十一... 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强毅以 ... 言也。“虽分国如锱铢”,言君分国以禄之,视之轻如锱铢矣。八两曰锱,○近,附近之近。砥音脂,又音旨。厉,力世反。分如字。锱,侧其反,《说文》云“六铢”。铢音殊,《说文》云“权分 ... 己廉隅也。○“虽分国如锱铢”者,言君虽分国以禄之,视之轻如锱铢,不贵重也。“不臣不 ... ,故云“其规为有如此者”也。○注“强毅”至“曰锱”。○正义曰:“强毅以与人,彼来辨言行而不 ... 案筭法:十黍为参,十参为铢,二十四铢为两,八两为锱。  “儒有合志同方,营 ...

《旧唐书》 志第二十八 食货上... 又杨崇礼为太府卿,清严善勾剥,分寸锱铢,躬亲不厌。转输纳欠,折估渍损,必 ...

《元史》 列传第四十四... 仓库加耗甚重,宜令权量度均为一法,使锱铢圭撮尺寸皆平,以存信去诈。珍贝金银之 ...

《读通鉴论》 卷二十四 德宗... ,横加赋敛,因事取办而无恒,乃至升斗锱铢皆洒派于民,而暴吏乘之以科敛,实 ... 泰州之祸,亦孔烈矣。若此者,于国无锱铢之利,君与有司受奸商之羁豢,以毒民而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

就是族中亲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往,锱铢必较,一些情面也没有的。

-----------

早在战国早期与战国中期之交,最晚不会晚于秦献公七年“初行为市”之时,秦国已开始铸行金属货币。最初铸造的就是圆形方孔半两钱,起初钱径大厚重,其重最与钱文接近。后来,由于货币减重规律所致,半两钱逐步背离了原来的金属重量,向小、轻、薄发展。秦惠文君二年,秦国在商换变法之后,改革经济,整顿币制,半两钱重量逐渐回升,并开始定型,趋于规范。秦半两较布币问世晚,从它一问世起,减重的问题就出现了,重量在十二株左右的秦半两很少发现,正如云梦秦简所说“美恶杂之”。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秦统一货币以后。秦统一之后,由中央政府统一铸行的半两钱较战国时期更加规范,钱文更趋方正,钱体大小厚重大体一致,即钱径在3-3. 2厘米之间,重量6克左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八株半两。

古计重单位,六铢等于一锱,两锱即是半两,也就是十二铢,四锱等于一两。

早在唐代,两甾钱就已引起藏家的注意。南宋洪遵《泉志》引唐敦素钱谱说:“其文篆书,右日两,左曰甾,形制大抵似半两,制作古异,源流莫如。按《礼记》郑玄注云,八两,据其轻重,非如其文,然左边之字不为墙;但未识耳。” 两甾,又名“秦两甾”,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秦国所铸的环钱。在记值上,一甾为六铢,两甾为十二铢,也就是半两,也就是半两的异形钱。 两甾钱一般直径为2.9-3.2厘米之间,重8克左右?。其形制是外圆内方,初期没有廓、后期可以见外廓,钱背平素无文。两甾钱与半两钱其值相同,曾同时流行通用于世,但后期逐渐为半两钱所代替,因而今天流传于世上的远比不上半两钱。

 两锱钱 的现代发现

锱铢必较成语由来:千年词语锱铢与昙花一现的(1)

直径29.3毫米,穿径8.5毫米,厚0.5毫米,重约4克。

1962年,清理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的1962年长安县韦曲乡首帕张堡窖藏秦钱。这批秦钱有1000枚,基本完好。这千枚钱中,有两锱钱1枚,賹化钱2枚,其余997枚都是半两钱。两锱钱圆形方孔,篆书横读,径3.1,穿0.9厘米,重5克。(首帕张堡窖藏秦钱清理报告,陈尊祥,路远)

锱铢必较成语由来:千年词语锱铢与昙花一现的(2)

张堡窖藏秦钱 两锱钱

2014年春夏之交,在河南省新乡辉县某建筑工地出土一批战国秦“半两”。89枚者,两锱钱二枚,重量为4.6,4.9克。(河南新乡辉县出土的战国秦半两,喻战勇(河南许昌),中国钱币

锱铢必较成语由来:千年词语锱铢与昙花一现的(3)

两锱钱

锱铢必较成语由来:千年词语锱铢与昙花一现的(4)

辉县 两锱钱

1.19 54 年, 四川巴县冬笋坝一座战国晚期墓中出土一枚两锱钱, 径30 毫米, 有外郭,同出还有20 余枚大半两钱与之叠压, 外用绢包裹。1 9 5 5 年同地又有两锱钱发现 。

1 9 8 9 年春, 甘肃宁县长庆桥镇发现一罐窖藏半两钱, 内有两枚两锱钱, 无外郭。半两风格与陕西首帕张堡半两第二类略同, 时代大致相当。

19 89 年12 月, 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在西郊麒麟岗西汉古墓群中, 清理出土一枚两锱钱, 有外郭, 直径31 , 穿7 , 厚1.2 毫米, 重4.9 克

尽管两锱钱属于记重货币,其来历有不同认识:

1与秦惠文王半两钱及秦惠文王半两钱制关系密切。  秦惠文王半两钱是秦惠文王执柄政权后,为了继续贯彻秦孝公制定的富国强兵、向东称雄的基本国策,为扩军备战蓄积财力,解决军事装备所需铜材问题,于执政后的次年,对当时的流通货币进行了整治后而重新铸造发行的货币。其改大小相权的二等两种半两钱币制为一等一种半两钱制,并对新型半两钱的重量、直径做出具体规定:重量“重如其文”,直径1寸半。实物中有一种半两钱钱穿孔较小,文字与早期半两钱相类。不少钱文“两”字两边的竖笔画下部向外倾斜,字形呈梯形,有人称“分腿半两”(图1);有的有上下(图2),有的有上或下,一至两个浇注遗痕,人称“灯笼半两”(图3)。

锱铢必较成语由来:千年词语锱铢与昙花一现的(5)

今天所能见到的两锱钱实物与秦惠文王半两钱形制特征类同,同样只有一种形制。考古发掘的两锱钱多出土于战国墓葬,多伴随战国半两钱出土。两锱钱是秦惠文王半两钱的另一种形式,属于秦惠文王半两钱形制序列货币。

2 是秦昭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时代秦穰侯魏冉铸造于南阳封地,魏冉失去权力后,两锱钱即停铸,并遭到收缴销毁。  目前见到的两锱钱实物有两种,一种无廓(图4),一种有廓(图5)。

锱铢必较成语由来:千年词语锱铢与昙花一现的(6)

两锱钱

3.秦始皇未完成的币制改革半两钱改为两锱钱。

4. 两锱钱既不是秦币, 也不是汉初货币, 而应是战国晚期韩国铸行的货币。有郭两铸行于南阳, 它的流通, 因宛地旋即并归秦土而被废止, 因而在宛地频频发现未流通和短时流通的有郭两钱。无郭两钱虽无足够资料可以确定其铸地, 认为应在战国晚期韩国的某个城市。(建国以来两街钱的发现和研究,

蔡万进)目前发现的圆钱只见于战国中晚期秦,魏,此说法存疑。

锱铢必较成语由来:千年词语锱铢与昙花一现的(7)

南阳 两锱钱

两锱钱 ,目前发掘的,重量不等,具体来历不清,我再前文认为锱可能来自山东齐鲁。千年县民“临淄,淄川”旁证,商鞅方升铭文内容旁证。在那个年代,不可能有标准的计重反映的“两锱钱”,但倾向于1锱=6铢的说法。

附:

秦 圜钱(一珠重一两十四)

直径3.8厘米,重8.8克。面文“一珠重一两十四”。

“珠”与“铢”相通,是重量单位。此外还有“一珠重一两十二”、“一珠重一两十三”以及“半两”、“半睘”等,均表示重量。一般9-15克,为秦半两的前身。

锱铢必较成语由来:千年词语锱铢与昙花一现的(8)

秦 圜钱

秦半两,一般认为,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前206年),秦半两钱(含战国)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前336年)起算,到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铸五铢钱止,半两钱先后经历战国、秦朝、汉朝三个历史时期,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218年。

锱铢必较成语由来:千年词语锱铢与昙花一现的(9)

秦半两

锱铢必较成语由来:千年词语锱铢与昙花一现的(10)

秦半两

锱铢必较成语由来:千年词语锱铢与昙花一现的(11)

战国中晚期以铢为单位的货币

魏国圜钱

铸造时间应起于魏国迁都以后,大约是魏国中后期的产物。发现地点多处在当时魏国与秦国的边界上,其中最特殊的应是漆垣一釿圜钱。铸钱的大致趋势一定是减重的。而对于圜钱来说,晚期所铸穿口会逐渐扩大。漆垣地处魏国西部,据史料记载,魏武侯二十年(前376年)时、魏襄王二十三年(前296年)时,在魏国疆域中都曾有漆垣。而观其钱体,三晋特征明显,穿口较大,应属于后期所铸,它与秦国一铢重一两十二大致相同。又因出土位置也在秦国境内,可判定属于当时与秦国往来时所用。

锱铢必较成语由来:千年词语锱铢与昙花一现的(12)

漆垣一釿圜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