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的饮食调节在于补充分娩中的消耗,使身体尽快恢复并保证有充足的乳汁供给婴儿。

产褥期营养与饮食文献(产褥期营养与膳食)(1)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饮食安排原则

1、多吃营养价值高的食物

产后需要多吃含蛋白质、钙、铁比较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以及豆类和豆制品,可用猪骨头、猪蹄等煮汤喝,补钙效果较好。

2、 饮食搭配要合理

产妇的营养要全面合理,不可偏食,但也不是吃得越精、越多越好。如鸡蛋中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但一般产妇每天吃3个就足够了,超量吃鸡蛋不但浪费,而且增加胃的负担,易引起消化不良。产妇应适当吃些粗粮,以满足身体需要。

此外,水果、蔬菜对产妇也十分有益,其中所含维生素不但是产妇本身必需,而且还可以促进乳汁的正常分泌。

3、多吃易消化及刺激性小的食物

有些食物营养虽丰富,却不易消化,特别是产妇活动量较小,消化能力受到限制,吃多了会引起肠胃不适和大便秘结。同时,要少吃刺激性食物,刺激性食物易使产妇发生便秘,产妇长期便秘,还可诱发子宫脱垂。不得吸烟和喝酒,因为酒精和烟中的尼古丁可通过乳汁传给婴儿,容易引起婴儿不适或使婴儿患病。

4、不要偏食、挑食、不要盲目忌口。

哺乳期间,营养必须全面,才能满足婴儿和产妇自身的需要。如果产妇以往有挑食或偏食的习惯,哺乳期间必须改正。产妇不能盲目忌口,否则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影响母婴的健康。

饮食“六忌”

产褥期的饮食是一门学问,但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习俗上有许多的不同。例如中国传统饮食习惯产后有“六忌”,而西方人惯于喝冷饮,饮食问题也少有限制,这可能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惯有关。但中国的“六忌”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少可以提醒产妇按照自己的体质和习惯酌情掌握饮食,以促进产后身体的恢复。

1、忌生冷

因生冷食物会影响牙齿和消化功能,损伤脾胃。生冷食物易导致淤血滞留,不利于恶露排出。除蔬菜、水果外,冷饮、凉菜应适当少食或不食,特别是在夏季。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我们平时常用的葱、姜、蒜、辣椒、胡椒、酒等,产褥期应少于一般用量。因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影响产妇胃肠功能,引起产妇内热,致使产妇上火,大便秘结或痔疮发作。由于母体内热,会通过乳汁影响到婴儿,也会使婴儿内热加重,故应忌食。

3、忌过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产妇胃肠功能较弱,运动量又小,过硬、不易消化的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影响消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如果食用坚硬食物,还易引起牙齿松动、疼痛。

4、 忌油炸食品

因为油炸食品较难消化,再加上产妇消化能力弱。所以,产妇要少吃。

5、忌过咸食物

过咸的食物可引起产妇体内水、钠潴留,易引起浮肿,并易诱发高血压病。但不要忌盐,因产后尿多、汗多,排出的盐分也增多,需要补充一定量的盐来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6、 忌食过饱

产妇胃肠功能较弱,吃得过饱会妨碍其消化吸收。产后应少食多餐。产后5-7天应以米粥、软饭、烂面、蛋汤等为主食,不要吃过多油腻食物,如猪蹄、鸡肉等。产后7天以后进补鱼、肉、蛋、鸡等食物,但不可过饱。

烹调方法

产后饮食除了要讲究味香、色美之外,更要讲究营养。如烹调方法不当,就会造成营养素的大量流失,例如,煮稀饭加碱就会造成B族维生素的流失,捞蒸米饭也会使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随米汤而丢失。总之,月子里的饮食烹调更要注意对营养素的保护,蔬菜应急火快炒,以减少对维生素C的破坏。鱼、禽、肉类尽量不用油炸,以炖为好。

产妇饮食安排

产后1-2天:自然分娩者吃易消化,最好是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牛奶、豆浆、蒸鸡蛋羹、小米粥。剖宫产者必须通气后进食,遵医嘱进食。

产后3-4天:产妇自感乳房不胀。无硬块者可喝鲫鱼汤、猪蹄汤等催奶食物,但不宜过多。产妇如在前两天没有让宝宝充分地吸吮乳房,乳房胀痛、有肿块时禁止喝鱼汤、鸡汤等。

产后第一周饮食调理的目的:促进恶露排出和伤口愈合。

饮食安排:清淡的食物、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

产后一周至6个月的膳食

产妇膳食要平衡,营养要充足,以保证产妇身体健康和婴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一般要求产妇每日膳食应尽可能包括粮谷类、牛奶、动物性食物、蛋类、豆制品、新鲜水果、蔬菜等各类食物,并保证一定数量,但可根据不同产妇的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