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在我的事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18世纪政治家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告诫自己的后代。

中国人历代也推崇勤劳致富,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的变革中,靠人力完成的工作比比皆是。

那时候“勤劳”的概念多数是指消耗体力,挥汗劳作。

如今,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许多体力劳动已经被脑力劳动取代,知识性劳动的出现大大挤压了体力劳动者的生存空间。

悬崖峭壁采燕窝(最后的采燕窝人)(1)

许多工作地点肮脏,气味难闻,危险性高的工作也很少有人愿意尝试,但也正因为从业人员稀缺,这类工作的薪资酬劳反而变高了。

“采窝人”就是这样一个高危职业。

燕窝与“采窝人”

燕窝是种高价值的营养食材,好的燕窝可以卖到一克两千多元,贵如黄金。

普通燕子的鸟窝都是由泥土和枝叶构筑的,但金丝雀不一样,其鸟窝的构成是金丝雀粘度极高的唾液。

每年的4月份之前,金丝雀就开始了筑窝行动。

悬崖峭壁采燕窝(最后的采燕窝人)(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燕窝的需求量日渐增多,消费量也日益高涨起来,自然燕窝的价格也随之暴涨。

勤劳致富,但致富也离不开智慧和科技的运用。

金丝燕主要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群居,这一天然资源给当地人带来了不少财富。

冲着燕窝的高额利润,特别在马来西亚,很多人投资建造燕屋,研究燕子飞行路线,掌握燕子生活习惯,吸引大量金丝燕前来燕屋筑巢,繁殖后代。

悬崖峭壁采燕窝(最后的采燕窝人)(3)

屋燕

待幼燕长大从燕巢离去,人们便把窝采摘下来再经过加工出售,大量的“屋燕”由此产生。

但是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人工的不如天然的。所以除了屋燕,还有一种燕窝称为“洞燕”,这种燕窝更受欢迎。

顾名思义,洞燕就是居住在洞穴里的金丝燕所筑的窝。

在印度、东南亚、马来群岛,成千上万的金丝燕在大涯洞里群栖而居。这些金丝燕所产的燕窝数量同样不计其数,全部粘连在悬崖避缝之中。

悬崖峭壁采燕窝(最后的采燕窝人)(4)

于是飞檐走壁的“采窝人”应运而生。

这种隐藏在黑暗洞穴中的黄金食材,在每年的4月,9月和11月都会吸引大批的人前来大规模采摘。

在暗无天日,臭气熏天的巢洞中,大群大群的金丝燕飞来窜去,发出极其尖锐嘈杂的鸟叫声,采窝人们合力架起长梯,拉起无比沉重的绳索,构架高中攀爬路线,一个个挥汗如雨。

一旦失足,粉身碎骨。但是这些人间珍品带给采窝人们的丰厚回报,往往也值得他们为之一搏。

可以说,这是一个极其古老的行业,它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考验的几乎就是徒手攀登的技术和勇气。

悬崖峭壁采燕窝(最后的采燕窝人)(5)

可以看到从事这一行的人一般没有固定职业,他们学历也不高,每一年的采摘都像是打散工。

然而随着屋燕的出现,这样的行业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愿意继续尝试,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在过去,采窝人总是代代相传,每年的山涧都会有他们的身影。

我国的西南地区及西藏部分地区也有短嘴金丝燕,这些鸟类的燕窝同样吸引了部分人从事采窝职业,也就是所谓的靠山吃山。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南至金沙江,北抵大渡河,东临四川盆地,西连横断山脉。

悬崖峭壁采燕窝(最后的采燕窝人)(6)

因为凉山地处"天府之国"四川省西南角、群山环抱,是一个充满神奇、富有魅力的聚宝盆,而且这里河流众多,雅砻江便是其一。

在雅砻江流域茫茫林海中,生活着许多珍贵动物,物产丰富。江边的悬崖峭壁上就居住着大量的金丝燕。

人是善于利用周边有利条件生存的。据说,此地区古代开始,就有人以采燕窝为生,长此以往,采燕窝就成为了此地部分村落的代代相传的“绝活”。

至今,仍然有人从事这一职业,在现代社会来说,实属罕见了。

悬崖峭壁采燕窝(最后的采燕窝人)(7)

那么燕窝为什么会风靡呢?

据了解,燕窝自唐代开始由马来西亚巴沙州传入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之久。

燕窝的功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人们逐步发现,直至清朝被用于药物治疗疾病,因为它的难得,逐渐成为贵族所用之物。

世代相传的手艺不会轻易丢掉,生活在雅砻江边一个古老村子——海子村的余成明,就是一名采窝人,今年55岁。

悬崖峭壁采燕窝(最后的采燕窝人)(8)

余成明

他的祖辈就是从清朝开始学会了采窝这项绝活的,传到余成明这里,他已经是村里唯一的采窝人了,村里没有其他人都不看好这行,毕竟这是一个即将消失的行业。

自十几岁开始,好奇心驱使着他经常跟随村里老人上山采燕窝,加上他擅长攀爬,喜欢冒险,很快学会了这项采窝绝活。

几十年的光景一晃而过,余成明靠这项绝活赚来的钱过着安定的小日子。他并不好高骛远,一心只想过好眼前的生活。

人们一直认为燕窝是营养价格超高的补品,燕窝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而且品类众多,上等的燕窝“一克难求”。

悬崖峭壁采燕窝(最后的采燕窝人)(9)

或许我们的老祖宗怎么也想不到这东西有天居然贵比黄金。据余成明说,好的燕窝,有时甚至可以卖出一斤两万六的天价。

哪怕再贵,也还不必亲自到市场售卖,只要每次一听说余成明要出发采窝,很多人就会先打电话预定,十分抢手。

也正是有顾客的光顾,余成明采窝十分积极,虽然采窝越来越难了,但他不想辜负了多年来老顾客的信任,余成明在长久的采燕窝和卖燕窝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半个颇为诚实的“商人”了。

靠采燕窝,余成明每年都可以赚十来万,而村里人每天起早贪黑种地,一年到头来也不过几千块钱的微薄收入。

悬崖峭壁采燕窝(最后的采燕窝人)(10)

在并不富裕的海子村,这样的收入算是十分可观了,或许也正是这样,余成明才能够在这样的危险中坚持下来。

采窝艰险,燕窝价值受质疑

几十年的采窝经验,余成明已经熟悉掌握了周边燕洞的所在地。多年来他勤勤恳恳,不畏惧每次的长途跋涉的劳累,采窝足迹遍布了四川甘孜、雅安、乐山等地。

不同于马来西亚燕洞里每年蜂拥而至的采窝人,在中国,采窝过程的艰险已经让许多人退出了这一行业。

毕竟每次采窝需要付出的代价太高了,简直是“以命搏燕”。

悬崖峭壁采燕窝(最后的采燕窝人)(11)

余成明携带他人一道菜窝的次数并不多见,更多的时候是单打独斗。他的丰富经验,结实的体魄足以应对。

但有时候由于采窝的地点十分险峻,山路奇险,他就会携带几名亲戚一起前往采窝地点。

他们通常会准备好几十米长的绳索、探照灯、伸缩套杆还有其他一些必备小物件等简便行装,虽然行装不免让人思考安全是否会有保障,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已经足够。

历经长途跋涉,他们来到采窝的山脚下。抬头仰望,环顾自周,山峦叠嶂,一座座的高山连绵起伏,险峻挺拔。

悬崖峭壁采燕窝(最后的采燕窝人)(12)

干这行的勇气是不可少的了。他们没有停下来,赶紧收拾行装开始徒步登山。

金丝燕就栖居在高耸的绝壁中,余成明有丰富的经验,他知道哪里有燕窝,哪里更方便拿到燕窝。

一行人历经一番腰间绑绳索、拉紧绳索把人下滑至悬洞附近的操作,余成明可以徒手于黑暗的燕洞中采集好几个燕窝,这千百年来被世人奉为珍宝的稀缺之物。

这些洞燕颜色是绿的,夹杂着绿色的苔藓,干枯的枝叶,只有些许白色的凝固体附着在上面。其营养价值到底有多少,不得而知。

悬崖峭壁采燕窝(最后的采燕窝人)(13)

但近期就有一些学术研究指出,燕窝的实际价值还比不过牛奶鸡蛋。

另外,随着人类的环保意识已经越来越强了,不少人提出野生燕窝的大量采摘会破坏生态。

而且,近年来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屋燕的出产也打击了这些深山老林里天然洞燕的出售。

因为燕出产环境干净卫生,没有太多杂质,经过专业的加工处理,也就更符合卫生标准。在大家眼中,卫生健康的食材才是对身体的最大保障,所以人们更愿意购买屋燕出来的燕窝。

悬崖峭壁采燕窝(最后的采燕窝人)(14)

幸好天然燕窝量少,针对人群也更少,基本都是老顾客,余成明没有失业。

两个儿子不愿意“子承父业”

燕窝的价格再高再珍贵,都比不过生命的宝贵。

采窝的职业属于高危行业,付出的辛劳超出常人所能承受,徒手攀爬于绝岩峭壁之上,稍有不慎,都可能一命呜呼。

余成明生活的村子里除了他,几乎已经没有人愿意以此为生。余成明的两个儿子也不例外,他们不愿意“子承父业”。

悬崖峭壁采燕窝(最后的采燕窝人)(15)

面对一斤售价两万多的燕窝,他们知道获利颇丰,但是现代的生活不比以前,拿命去换钱的时代已经过去,年轻人纷纷出去打工挣钱,几乎没有人来传承这一“手艺”。

两个儿子其实早期都随余成明进山采过燕窝,但面对艰苦的环境,以及没有保障的危险作业,他们毅然放弃了。

现在他们到城里打工,每天赚一百多块,可能不比采窝赚得多,但起码不必面对艰险的环境。

他们觉得比起采燕窝,从事简单安全的工作,身体多了一层安全保障,赚得少了也是不亏的。

悬崖峭壁采燕窝(最后的采燕窝人)(16)

对此,余成明似有遗憾,他深知自己想把这项绝活代代相传的心愿是无法达成了。

曾经的他,勤劳敏捷,跟着祖辈学采燕窝,欢喜自得,他觉得采窝这项本领恰恰符合了他的天性,是天时地利的共同作用,使得他几十年来获益颇丰。

在他看来,儿子们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无非就是因为太危险,他自己当然也不忍心,所以他也没有强求两个孩子。

历史变迁,行业更替

事实上,采窝这项绝活产生年代已久,人们不再愿意从事这一职业,是否意味着社会已经抛弃了它呢?

悬崖峭壁采燕窝(最后的采燕窝人)(17)

燕农

答案是,没有。只是过去的“采窝人”变成了“燕农”这一新兴职业。

燕农们不需要花费巨大力气架起长梯,拉着摇摇晃晃的绳索,在不见天日的洞穴里艰苦劳作,因为在燕屋里,工作几乎不会有危险。

燕农们研究记录金丝燕的生活习性,飞行路线,以及产卵繁殖期,利用声控技术引来大量金丝燕前来屋里筑巢、繁衍生息。

他们还采用仪器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为燕鸟们提供合适的栖息地。由于集中繁殖,生存条件干净舒适,金丝燕得到了更大量的繁殖,燕窝源源不断地在燕屋里“生产”出来。

悬崖峭壁采燕窝(最后的采燕窝人)(18)

比起洞燕,屋燕成色上佳,卖出的价格也更高。在不破坏金丝燕生存环境的前提下,燕窝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不再是仅仅依靠人力可以支撑的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职业逐渐转型乃至消失,这些从业者仿佛遭受了时代的抛弃。

像余成明这样勤勤恳恳从事古老行业获取生活报酬的人还有许多。只要有人还需要他们一天,他们就多干一天。

农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他们知道,比起深山老林,外面世界更加精彩。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班车不会停留。

悬崖峭壁采燕窝(最后的采燕窝人)(19)

余成明的“绝活”或将“后继无人”但其实,这并不遗憾,因为时代变迁是必然的,很多东西会逐渐消逝,哪怕有天旧业无法重拾,但人的精神依然可以传承。

余成明朴实精干,这么多年来从事这一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健康的体魄,还要有一份坚韧的气魄。

诚实善良的他脚踏实地,用采窝所得的钱供养一家人过祥和的生活。他的精神不会被遗弃,他从事职业持之以恒的毅力值得他的孩子继续传承。

“一个有能力的人,只要他有周密的计划,不浪费时间,集中精力在所研究的事业上,他一定能够建功立业。”

悬崖峭壁采燕窝(最后的采燕窝人)(20)

时代变迁,上一代人的部分职业哪怕没有技术含量,也是应运而生,也包含着它的智慧。拼尽全力挥洒热血的这份精神在年轻人身上同样适用。

下一代人可以秉着这份精神上的传承,好好学习知识,深入研究学问,掌握一门技能。

这样我们同样可以踏着知识的云梯,步步攀登,把科学技术当做套杆,攫取峭壁上的另一类珍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