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当中的佼佼者,它所取得的成就在历代王朝当中都是数一数二的这样一个强盛的王朝却因为一场叛乱而走向了衰落"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在这场叛乱当中,一代明君唐玄宗走下了神坛,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唐朝为什么在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唐朝为什么在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
唐王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当中的佼佼者,它所取得的成就在历代王朝当中都是数一数二的。这样一个强盛的王朝却因为一场叛乱而走向了衰落。"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在这场叛乱当中,一代明君唐玄宗走下了神坛。
事实上,早在"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就已经不在神坛之上了,甚至还得为这场叛乱负主要责任。
这场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叛乱起因有很多,但是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唐玄宗晚年的施政昏暗。早年的唐玄宗是一位励精求治、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明主,在他的治理之下,开创出了唐王朝的繁荣景象,唐王朝到达了最为鼎盛的时期。
但是这样一个勤于政事、政治清明、广开言路的明君,到了统治后期却变得安于现状,不图进取,任用奸佞之臣。在生活上也失去自检,追求安逸享乐,并对神仙符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史载:"玄宗御极多年,尚长生轻举之术,于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兴,焚香顶礼。天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练习礁祭,相继于路,投龙奠玉,造精舍、采药饵,真诀仙踪,滋于岁月"。
到了开元二十八年,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入宫,此时已经不再有所作为的唐玄宗彻底沉迷于女色,赏赐无度,史载:"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熔选,又数百人,贵妃姊三人岁给钱千贯,为脂粉之资,每构一堂,费千万计"。为了满足唐玄宗的物资享受,唐王朝只得收刮民脂民膏,这一做法使得底层老百姓日益不满,社会矛盾一触即发。
除了唐玄宗的个人原因之外,当时唐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也面临着复杂繁多的问题。这些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问题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那样,唐玄宗个人的改变,给盛唐的政治蒙上了一层阴影。在唐玄宗执政后期,朝纲败落,官僚阶级高度腐败。再加上唐玄宗任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导致了将相不和、朝内不稳、社会动荡不安。特别是奸佞之相掌权(主要是"口有蜜,腹有剑"的奸佞之相李林甫),使得吏治腐败,社会风气日益堕落,谗佞之风日益猖獗。
在李林甫任相的十九年里,他只会排斥异己,培植党羽,费尽心思讨好皇帝。为了巩固丞相之位,不停地打压文臣任用不谙政治的藩将,安禄山正是李林甫一手提拔的。也正是在李林甫的帮助之下,安禄山慢慢地掌握了边防的兵权,为日后的叛变积蓄了强有力的力量。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了严峻的经济民生问题。王公百官放肆掠夺民田,扩展庄园,底层老百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曾经让唐王朝走向成功的均田制封建小农经济被畸形的大地主垄断经济所取代。生产力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国家经济的腐化,而作为统治根基的底层老百姓则是深受其害,为唐王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府兵制是唐王朝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核心兵制,却因为均田制的破坏、贫富分化严重,导致了其地位大为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人们不愿再充任府兵,到了天宝八年折冲府无兵可交,李林甫遂请停上下鱼书,府兵制正式废除。
正如《新唐书·兵志》所记载:"天宝八载,停止折充府上下鱼书,是法令正式承认'无兵可交',停止上番的事实,折充府的活动乃全部停止"。
募兵制虽然可以解决唐王朝征兵问题,但是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募兵制所招募的士兵多为胡人,忠诚度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在一些重要的地方还会审查一下,所招募士兵、将领的素质、忠诚度。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地方,审查则相同虚设。比如东北地区因为与王朝统治核心相差甚远,再加上此地的奚、契丹不足为惧。故而所招募之人都未经过挑选,安禄山正是在帝国的东北方向乘势崛起,成功地成为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使。
更加不幸地是到了唐玄宗晚年时期,节度使的地位逐渐上升,进而使得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出现。安禄山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壮大自己为日后的叛变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