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以为,体重过重或是腰围过大,只是视觉上不好看、或单纯是外表的问题,其实过重或肥胖所容易引发的健康问题超乎想像,因此肥胖症已正式被定义为和糖尿病、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病」。
据估计,在2025年前,全球过重或肥胖成人人口从 2014年的20亿人增加到27亿人;如何了解自己是否有肥胖的问题?脂肪长在不同部位的健康风险一样吗?肥胖症的诊断可以从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以及腰围测量来评估。 BMI的计算方法为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BMI大于24以上为过重,大于27以上为肥胖。腰围则有男女区别,男性腰围大于90公分、女性腰围大于80公分,则称为「腹部肥胖」,亦是代谢症候群的诊断标准之一。研究发现腹部肥胖相较于BMI,更能显现与代谢症候群的相关,也就是说同样体重的二个人,脂肪集中在腹部(中心型肥胖)的人,会比均匀型的肥胖的人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相关疾病的产生。另外,亦可藉由身体脂肪量的测量来评估脂肪分布情形,目前临床上可用双能量X光吸收仪来评估整体脂肪分布,而生物电组分析提供了更快速方便的资讯,因此普遍使用。
目前肥胖症治疗有饮食介入、运动介入、药物治疗、内视镜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但进行任何治疗前,建议都需经由医师评估,了解自身的健康风险与治疗风险,且需搭配饮食与生活型态的调整,才能让减重的效果维持。
常见的饮食介入有四种方向1. 饮食行为改变:
不特意控制热量的前提下,增加蔬菜与高纤食物摄取,减少精致糖类、含糖饮料、零食、高油脂食物,由于高纤与全谷类较能增加饱足感,有助于降低摄入的总热量。
2. 减少热量摄取:
分为低热量饮食与极低热量饮食,热量需求视性别、体重等个体条件不同,一般低热量饮食定义为每日1200-1600大卡,长期维持效果较佳。若每日低于800大卡则称为极低热量饮食,仅提供50%的休息热量需求,因此需特别注意安全性与副作用,一般是在减重手术前为降低手术风险所采用的饮食法,必须在医疗团队的评估与监控下进行。
3. 营养组成改变:
如低糖饮食、生酮饮食。低糖饮食通常是指降低糖类热量百分比低于 40%,当糖类摄取低于20-50公克/天或低于10%总热量,身体会改变热量产生的方式,转而产生酮体,称为生酮饮食。但减少糖类的同时,势必增加其他营养素如蛋白质、油脂类的摄取,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尤其在糖尿病与肾脏病族群需特别注意,需先和医师讨论。
4. 改变进食频率:
间歇性断食法即属此类,部份研究显示采用间歇性热量限制法的减重效果与降低体脂肪效果与低热量饮食法相当,长期效果尚待证实。
较极端的饮食法如极低热量饮食、生酮饮食等,或许能快速收到成效,但长久下来易使营养失衡,因此建议需由医师评估后,在医疗团队的监控下短期使用。无论采取何种饮食法,最终目的是找到一个符合自身喜好与生活作息的健康饮食习惯,才能长久维持,减重也不减掉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