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胡子,是每个男人的天性,但是胡子一长,男人们就开始用剃须刀刮胡子,现代很少男人留胡子了,然而在古代,古人基本都要留胡子的,成年的标准在朝是不一样的,汉朝是16岁,唐朝开始是18岁,后来改为22岁。

世界上许多民族的男子都喜欢蓄胡。据说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因为剃掉胡子,王妃就不再喜欢他了,离婚后改嫁了。蓄大胡子的英国国王亨利二世为王妃陪嫁的土地,英法两国争夺了300年,历史上称作胡子大战。 在中国,古人认为,“毛发也者,所以为一身之仪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除了削发剃须为僧,不轻易剃去胡子。古人有蓄须的习惯,讲究堂堂须眉。庄子把“美髯”视为一种极品男人的标志,重要程度可谓举足轻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和伦理观念的体现。 俗话说“男人无须不成相。”胡子是男人的专利,是男性的特征。如“巾帼不让须眉”中,“须眉”就是用胡子和眉毛代表男性。关羽长着一把漂亮的胡子,每每以此自矜,别人一称他美髯公,立马就高兴了。关羽落难时,曹操有心让他归附自己,就专门做了一个锦囊送给他,供他装胡子用。后来,还有曹操“割须代首”后,士卒皆为之震惊这样的事情。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男子的流行却是“剃须、熏香、敷粉”,不过好像只有这个时期的男人剃须。 蓄须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古人也是有“时尚”的,因此修正为:不剃须,但允许日常修剪和梳理。不问而知,使用的工具是剪刀和剃刀。假如是穷人,就用线绞。古时的美男子也很注意修饰外表,他们用刮刀修鬓角、刮胡子,用胭脂修饰肤色,古人还会用‘明眸皓齿’形容男子。

早在唐代,大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中就有“近来年少轻前辈,好染髭须作后生”之句。可见在唐代就有染胡须药品,人们就有了染胡须的习惯。 到了明代,有一个名叫陆文量的到北京来,有人把染胡须的方法告诉他,他写了一首诗作为回答:“染将纷白媚娇红,祗畏痴心笑老翁。五色任生当顺受,二毛何况世人同。”

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后,晚辈在长辈面前不得蓄胡子,这一不成文的习俗在中国男性中似乎逐渐形成了的一种风尚。渐渐到了现代,如果哪位先生无缘无故地长期不刮胡子,多半会被世人视为“不修边幅”的懒人,甚至被耻笑为“邋遢”。

古人怎么剃胡子(简谈古人刮胡子)(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