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先说明一下斗建这个概念,古人根据北斗斗柄的指向来确定一年中的四季,例如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古代中国使用地支指代方向,子是北方,午是南方,卯是东方,酉是西方,宫城的南门叫午门,经线是南北向所以又叫子午线。建子之月就是斗柄指北之月,可以看出早期中国也采用过观察斗柄的方式。
虽然太阳的时辰和方位源出一处,既表示时辰,也表示方位。
现在不少人喜欢使用表盘时间指代方向,反正,用时间指代方向反而记不住,需要换算一下才能反应过来。
如果用地支同时表示时辰方位倒是容易理解记住。
秦以前,夏商周曾经选择过把正月放在子月(建子)、丑月(建丑)以及寅月(建寅)。
“夏正”:夏以寅月为正月(岁首,一年的第一个月,即今农历正月),商以夏历十二月(丑月)、周以夏历十一月(子月)为正月, 见《史记·历书》。秦及汉初曾一度以夏历十月为正月。自汉武帝改用夏正后,历代沿用。
一个特例是武曌(国号周)载初年间(公元690年)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689)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为腊月,夏正月为一月。久视元年(700)十月复用夏正,以正月为十一月,腊月为十二月,一月为正月。
“殷正”:殷历,殷商时期的历法,殷历正月,相当于夏历十二月(丑月)。
“周正”:周历正月。即夏历十一月(子月)。
“三正”与“月建”有关,月建一般是指十二支而言,如建子、建丑、建寅等等。
十二支命名,蔡邕《独断》说:“支,枝也,其名一十有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是也。”
十二支含义,《史记·律书》有这样说:“子者,滋也,言万物滋于下也。丑者,纽也,言阳气在上未降,万物尼纽未敢出也。寅,言万物始生,然也。卯,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盛也。辰者,言万物之娠也。已者,言阳气之巳尽也。午者,阴阳交也。未者,言万物皆成有滋味也。申者,言阴用事申贼万物也。酉者,万物之老也。戍者,言万物尽减也。亥者,该也,言阳气藏于下,故该也。”
另外,建又指十二个表示当下态势的字,即“建,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除”,月建指摇卦当月的月地支,也称月令、月将。月建在当月三十日中当权得令,对卦爻的旺衰有着直接影响。五行在四季十二月中呈旺相休囚的周期性变化,当令的月地支便为月建。(仅做参考。)
十二支和十二月相配,依序称为建子月,建丑月,建寅月等等,这就叫“月建”。这里还涉及另外一个概念“十二宫次”,以后再说。
在历法发展过程中,古代利用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来定位月名。
中国古代的历法,民用历谱并不都是寅月为首(正月)的。
夏历岁首是“寅月”,选择寅月有个好处就是离“立春”很近,在筹备春耕的时候总是更能提醒人,新的一年确实到啦!
但是,真实的原因却不是这回事,而是为了对应北斗斗柄在冬天指向北的缘故。
我们通过十二地支对应十二月,可知“子”位在北,“午”位在南。
比如,“周正”:周历正月建子,岁首是夏历建子十一月,那么到了周历十一月就不是建子月了,也就与天象四季不符,周历十一月就不是冬天了。
所以,周历冬至月不是十一月,也就不是冬天的,季节对应的并不太好。
既然冬天的北斗斗柄指向北,那么子月应该是冬至月才对,但是,如果岁首选择夏历“子月”十一月,或者是“丑月”十二月的话,那么显然冬天的十一月、十二月就不可能是建子、建丑月了,这不符合天象。
到了汉朝太初历,才把历法改过来,改作寅月为年首,这样,子月就对应十一月了。
古代以“子”为北,斗柄指北时,正好是冬至附近,所以把“冬至月”定为“子月”时,北斗斗柄也正好能够指向北方,后面的丑月,寅月都用类似方法来指定。
毕竟以寅月为正月,子月就是十一月,此时北斗的“斗指子,则冬至”,子月也是冬至月了。
所以,这时的冬至月既是子月也是十一月了,既符合四季又符合天象了!
现在明白十一月为什么子月了吧。
这是因为古代历法用北斗星斗柄指向冬至这个天象来定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