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暮光之城》系列电影改编于美国作者斯蒂芬妮·梅尔的同名小说,该系列的电影有四部曲,分为五部影片,分别是《暮色》《新月》《月食》《破晓 ( 上)》和《破晓(下)》。
《暮光之城》上映后的电影评分并不高,甚至被人称为最差的电影。然而这部评分不高的电影,播放量和受欢迎程度却一点不弱。这与电影新颖的题材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改变以往人们对吸血鬼、狼人的形象,同时满足少女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因此获得多数年轻用户和吸血鬼文化爱好者的喜爱。
故事讲述了人类女孩贝拉和吸血鬼男孩爱德华之间的情感故事,中学生贝拉在福克斯小镇上结识了吸血鬼爱德华, 双方陷入了对对方的深深爱恋之中,但是爱德华竟是吸血鬼,他的家人和他都不能改变嗜血的本性,在贝拉不慎割伤胳膊流出鲜血时,爱德华家人的嗜血本性被激发, 为保护贝拉, 爱德华和家人远离小镇而展开的一系列故事。
今天我想从《暮光之城》中的文化隐喻、人物设定等角度谈谈这部电影成功的原因,在文章的结尾和大家一起分析《暮光之城》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文化隐喻影片中的角色有吸血鬼、人类、狼人,他们之间的故事吸引了人们对吸血鬼、狼人文化的兴趣。同时作者也通过故事的发展隐喻出诸多内涵。例如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用吸血鬼、狼人、人类,三者的和平相处隐喻出人类应该同大自然的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深刻含义。下面我就从狼人、吸血鬼文化和人与生态环境的和平相处来谈。
- 吸血鬼和狼人文化
吸血鬼和狼人是西方神话故事中最神秘的两个种族,并且都是代表着黑暗、恐怖,二者在西方的文化中存在时间颇久。在现代的许多影视作品,常常将吸血鬼与狼人联系起来,将它们作为彼此的宿敌,但和吸血鬼那如深渊一般深不可测的形象不同,狼人的形象往往是残忍、嗜血的屠夫和忠诚、勇猛的战士两者的结合。
吸血鬼,意思是嗜血、吸取血液的怪物的意思,他是西方世界里著名的魔怪,他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既不是神,也不是魔鬼,更不是人。
在西方有着大量的关于吸血鬼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现在,吸血鬼也用作比喻榨取他人血汗、劫取他人钱财、思想或者其他资源的人。
圣经中曾记载:该隐因杀死了自己的亲弟弟而遭到了天谴,他必须以活人鲜血为食,并且世代逃脱不了此诅咒的折磨,西方世界对宗教力量的质疑促使吸血鬼文化产生。
狼人:是西方民间传说的一种兽人,其形象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科幻题材之中。狼人极度惧怕「银」,狼人厌恶任何由银制的物品,只是皮肤表面的接触也会让它们感到疼痛,这可用作分辩它们与普通人的方法。
"即便一个心地纯洁的人,一个不忘在夜间祈祷的人,也难免在乌头草盛开的月圆之夜变身为狼。" 关于狼人的传说自古以来络绎不绝。
近半个世纪以来,狼人无疑已经成为西方神秘文化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种怪物平时从外表上看与常人并无不同,但一到月圆之夜就会变身为狼人,失去理性并变的狂暴。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描述,希腊有许多男巫,这些巫师能够将自己的外貌变成狼。在罗马古籍中,也有许多关于狼人的描述。狼人能够随意或身不由己地把自己人的外貌变成狼的外貌。变成狼之后,会产生吃活人或动物生肉的强烈欲望,并且会对着月亮长嚎。
《暮光之城》中的狼人和吸血鬼有着自己身上本性的特点,又兼具了人性的情感。他们在面对情感抉择和生死战斗时,能够和人类站在一起保护新生命。在面对自己喜爱的人时,他们能够忍住自己的欲望。
- 人与生态环境和平共处的文化隐喻
《暮光之城》中狼人、吸血鬼、人类本是不同种族的生物,却因为种种联系而最终跨越种族的鸿沟,为了共同的目的团结在一起。
四部曲的每部结局部分人类与其他种族之间的矛盾与问题都迎刃而解,人类贝拉对吸血鬼与狼人从最初的恐惧、排斥变成了他们的同盟者,贝拉最终也变成了曾被她视为异类的吸血鬼。
人类、狼人与吸血鬼家族最终以和谐的方式永世共存于电影的魔幻世界中。《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运用了大量魔法元素,体现出狼人、吸血鬼家族、人类与吸血鬼世界执法者之间的各种矛盾和欲望。
创作者通过《暮光之城》四部曲的整体结局———人类、吸血鬼家族与狼人最终从对立走向同盟,向观众传递出一种和谐共存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作者也是在通过这种故事情节的发展,告诉人们世界并不只有人类,我们能够和其他种族的生物和平共处,即使他们是代表着黑暗、丑陋的生物也没有关系。
除了以上的隐喻外,贝拉和爱德华的故事也有着一定的暗示,剧中贝拉和爱德华互相爱慕,他们是情侣。而另一面他们又是丛林法则中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贝拉就像是一只弱小的羔羊,爱德华则是一个勇敢的大灰狼,狼爱上了自己的食物,并愿意为了食物改变自己。
向我们展现了爱情力量的伟大,可以超越种族,超越生物链!
人物设定《暮光之城》系列电影大获成功,不仅和它迎合观众对奇幻题材电影的需要有关,也与它在人物性格塑造上的成功有着紧密的关系。《暮光之城》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鲜明的性格特征,在故事的情节发展中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这种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对现代社会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 斯蒂芬妮·梅尔笔下不一样的吸血鬼形象
提起吸血鬼人们往往会想到邪恶、肮脏、丑陋、恶心,最早存在于西方意识形象中的吸血鬼,通常代表着黑暗和邪恶。它和中国传统中的僵尸有着相似之处,都是没有生命的,都是永生不灭的,又都是邪恶和恐惧的存在。
然而斯蒂芬妮·梅尔却一反常态的创造出了截然不同的吸血鬼形象,他们和人类一样是俊男美女,他们和人类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会生气、苦恼、高兴、痛苦。他们有自己的种族、家庭、朋友、爱人,他们甚至比人类更懂感情,在危险面前能忍受世俗对他们的偏见,艰难的活下去。
故事的情节也没有像以往的吸血鬼故事一样充满恐惧色彩,《暮光之城》中更多的是爱情的故事、现实的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也致力于向我们展示一个人与吸血鬼之间的故事,让我们思考,人和吸血鬼可以相爱吗?
通过塑造这种别有风味的吸血鬼,也让我们明白,世界并不是人类的主场,其他生物也有存在的权力。我们应该抛弃对过往一些事物的看法,明白那些外表丑陋的事物也有其美丽的一面。
我想这才是作者斯蒂芬妮·梅尔创作这独特韵味的吸血鬼的含义。
- 斯蒂芬妮·梅尔不一样的故事情节
同小说的设定一样,斯蒂芬妮·梅尔的故事中也需要人物、情节等内容。《暮光之城》中的主人公是多方面的人类、狼人、吸血鬼,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人类生活的场所。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也向我们展开了人类、吸血鬼、狼人在处理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人类作为地球上最聪明的生物,当看到其他异族袭击时往往会表现出排斥。加上狼人和吸血鬼本就是人类厌恶和恐惧对象,这更加加深了人类对他们的排斥。但故事的情节并没有如我们认为的一样去走,人类不仅没有一直排斥他们,反而还和他们成了朋友和爱人。
这样的情节设定无疑是独特的,当人们自己的族人发现其与族外人相恋时,人类该怎样选择,也给观众留下了很多疑问。
这也是《暮光之城》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喜欢的原因,这种情节的设定也向我们传输了灵魂重要性的论证。虽然吸血鬼和狼人是天生的邪恶者,但有时他们之间的相处更纯粹。而人类作为地球主要居民,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却总相互猜忌。
这样的情节设定不免让人思考,灵魂的高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贵。
- 男女主人公充满魅力的人格
该部分我主要从男女主角的来展开论述。
男主角爱德华是一个吸血鬼,但它却颠覆了对吸血鬼的认知,无论是内在还是外貌爱德华都是美丽的。
吸血鬼的天性让爱德华难以抵挡鲜血的诱惑,可当他爱上人类贝拉后,却抵挡住了贝拉对他的诱惑。即使在贝拉不慎割破胳膊流出鲜血时,他依旧抵挡住了想要吃贝拉的欲望。
当爱德华的家人被贝拉的鲜血吸引来后,他勇敢的带贝拉离开,令人感动的时,当贝拉被另一种群盯上时,爱德华的家人并没有伤害贝拉而是保护她。
爱德华能够因为爱情不伤害贝拉,他的整个家族更能够因为爱德华而保护贝拉。这是一副多么感人的画面,即包含了爱情的可贵也包含了亲情的温暖。他们虽是黑夜里的吸血鬼,却有着一个闪耀的美好的心灵。
故事中的贝拉同爱德华一样也是外表和内在兼美的存在,在爱情里她深深的爱着爱德华,在亲情里她则将父母放在中心的位置。
她不会因为对爱德华的爱,而失去理性,在生死攸关的时候,爱德华拼尽全力的带贝拉逃离危险,但贝拉却执要保护家人,为此不惜用生命去引开追猎者。
在亲情里贝拉是勇敢、无私的,这种情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孝道,即使面临着生死的威胁,我依旧要保护你,这种精神是值得每一个子女学习的。
在爱情里贝拉同样是勇敢的,在得知爱德华吸血鬼的身份后,她依然深深的被爱德华吸引。她爱爱德华不在意他的身份、地位、甚至种族。
这样的爱情在现实社会中也有着一定的喻味,生活中的人们,在恋爱是看中对方的权利、地位、金钱、财富,因为房子和车子多少情侣分道扬镳,相比而言贝拉的爱更干净,更通透。此外当贝拉和爱德华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她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爱德华,这种不求回报,爱到痴迷的爱情,如今还有几个人能体会呢?
影片的现实意《暮光之城》之所以能够成为收视率的赢家,取决于她抓住了少男少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同贝拉一样,每个女孩都渴望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男朋友满足帅气、勇敢、超能力、偏爱等等特质。故事中的爱德华正是如此,贝拉是他存活几千年来,遇见的唯一一个让他心动的女孩,是他想要逃离又忍不住靠近的女孩,贝拉身上所散发出的香味不断的吸引着他。
他深深的爱着贝拉,在阳光下他一面告诉贝拉自己的身体很丑陋,一面又冒着危险在阳光下展现自己金光闪闪的躯体。然而《暮光之城》中的爱情终究是幻想的,它高于现实却不存在于现实,而它存在的意义大概就是满足少男少女的童话梦想。就像安徒生小说中的王子与公主的故事一样。
此外剧中三类不同种族的生物,狼人、吸血鬼、人类的相识、相知、相爱,也隐喻出人与生态和平相处的内涵。倘若将这种情感引入现实生活中,则是告诫人类应同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物和平相处,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整体的生态系统。
同时暗示人类只有摒弃“人类中心论”,战胜自我欲望,尊重自然界其他物种,承担起保护生态的责任,才能建立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亲密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