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已经发布了最新一代Windows 11,在惊叹于系统界面改变巨大的同时,也不得不感慨时代浪潮的冲击之大。Windows已经跟随潮流,引入了更先进的WinUI,并且努力完善系统功能、尝试改变应用生态。在互联网的新时代,连Windows这样的大船都不得不顺流掉头,更勿论其承载的种种软件了。
Win11时代,软件也大有不同
回眸过往,很多曾经红火的软件,已经随着前浪慢慢淡出了历史的舞台,这些经典的产品,越来越少被人所提及。在Win11时代,有哪些软件已经迎来没落的命运、再难有用武之地?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吧。
杀毒软件只要你用电脑有些年头,总会听说过那几个曾经如雷贯耳的名字,如“瑞星”、“金山”、“江民”等等……而到了21世纪初,免费杀软风潮的兴盛,更是引得无数互联网企业下场搏杀。除了引领风头的“360”,一时间“可牛”、“百度”、“贝壳”等各路豪杰接连出招,令人目不暇接。而更加“懂行”的人,更是折腾起了一众国外的更“专业”的产品,“小红伞”、“AVG”、“avast”、“比特梵德”、“卡巴斯基”……纷纷成为了安全BBS上的常客。
曾经被玩家津津乐道的杀软们
然而这几年,杀软的热潮似乎已经退却,杀软市场不仅没有掀起什么新的波澜,而且似乎还日渐萎靡。无论从国内的百度指数来看,还是国外的Google趋势来看,从2012年开始,杀软的热度就止不住下滑的趋势。
国内百度指数,杀毒软件热度一路向下
全球范围内,antivirus的热度在Google Trends显示的数据也是如此
时至今日,已经几乎没有人宣布想要在杀软市场搞风搞雨了,甚至为数不少的用户,已经完全不会自行安装什么杀毒软件。为什么杀毒软件会从炙手可热变得门可罗雀?或许原因不在杀软本身,而是这些年来,个人系统的安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杀软迎来了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微软。360引领的免费杀软已经够吸引人了吧?但预装在系统中的MSE/Defender,简直就是犯规级别的拉客行为了。与此同时,微软MSE/Defender的业务能力也非常出色,在专业杀软评测如AVTEST中,表现长年位居前列,对比国内某些连测试都不敢去参加的产品,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微软自带安全中心Defender
在最新的AV-TEST测试中,微软取得了满分成绩
到了Win11时代,Defender早已经成为了系统预装。而微软更是谋划这让Defender成为跨平台产品,进一步提高实力。杀软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谁能比微软更了解Windows系统的代码呢?其他杀软想要和微软竞争,难度不是一般大。
其次,操作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已经大大提升。Windows 9X乃至XP时代,代码可以轻易修改操作系统内核,而在Vista后,由于用户层和内核隔离的架构,恶意代码想要作威作福的难度大增。到了Win11,更是默认启用虚拟化隔离内核,并使用TPM芯片来进行硬件级别的加密,杀软能起到的作用,早已不如从前那么重大。
再者,移动互联网并没有为杀软带来新市场。无论是iOS还是安卓,都有严格的安装包管理机制,从原理上它们就无需使用什么杀软,苹果更是禁止自称杀软的产品上架App Store,iOS从机制上杜绝了绝大部分不明代码的运行机会,能借助漏洞运行的代码(例如越狱),也绝非杀软能阻拦的。杀软能在移动平台起到的作用,无非就是识别一下某个App是否属于仿冒钓鱼之类,这功能很多安卓系统就自带了。在新兴市场无利可图,难怪杀软的生意越来越难做。
iOS中的App是无法实现病毒扫描功能的,苹果禁止了自称有杀毒功能的App上架App Store
毫无疑问,杀软已经没落了。或许在某些使用环境,例如识别钓鱼网站、使用老旧系统时仍有用处,但在以Win11为代表的新型使用环境中,它的用武之地已早不如从前。杀软的没落对于安全厂商来说,或许是一件坏事,但客观上这也表明这些年来用户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安全,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
P2P下载工具如果你是一名老司机,应该会非常怀念以往用P2P下载工具在互联网上驰骋的日子。在那个BT软件称王、电骡软件称霸的年代,各种资源似乎触手可及。随便开启某个论坛,或者随便输入关键词一搜,种子纷纷扑面而至,呼朋唤友齐做种,下片只在须臾间。
以比特彗星为代表的P2P下载器,很多朋友都用过,但现在用户群已经显著缩小
然而到了如今,专用的P2P下载工具,早已没了当初的风光。或许你还会去下载BT或者eD2k链接,但所使用的,往往也只是迅雷这样的综合下载器——甚至,连这些下载器的人气也有了明显下滑。
尽管P2P下载技术本身,仍在互联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位,例如Win11的系统更新也会使用P2P技术传输数据,但P2P下载工具的没落,是不争的事实。手动配置Tracker增加peer节点、设置DLP反吸血、突破内网连上HighID……这些绝活已经在大众群体中失传;比特彗星、μtorrent、eMule等等,更是沦为了小圈子的玩物。P2P圈子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口号,是如此地符合互联网共享精神,但为何这一套却渐渐淹没在历史的尘埃当中?或许这和互联网的发展态势脱不开关系。
如何找到eMule服务器?如何获得HighID?恐怕已经没什么人折腾了
首先,是P2P下载工具存在一定的使用门槛。和迅雷、网盘等可以轻松上手的工具相比,专门的P2P工具使用起来更不易,需要人们对P2P传输有一些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网络实际环境进行手动配置,才能有比较理想的表现。下载资源前还得自学上课,这很多人就接受不了。
一个流行的eMule Mode Xtreme的配置,对于新人来说这简直天书
其次,P2P下载工具的流行,本身就会对版权保护形成挑战,在版权收紧的大环境下。P2P下载被打压是常态。BTChina、VeryCD、极影……一个个P2P资源站的倒下,P2P下载生态渐渐萎缩,进而影响到了P2P下载的速度。与此同时,某些地区的运营商通过特征码,完成了对P2P流量的精准探测,限制P2P下载的速度,让P2P下载工具越来越显鸡肋。某些地区甚至会伪装Tracker或者电骡服务器,对P2P盗版下载钓鱼执法,这让P2P下载工具的使用环境日趋恶劣。
再者,P2P下载工具商业化困难重重。所谓无利不早起,偏偏P2P下载工具在大部分情况下,就是无利可图的。P2P传输协议是公开的,资源并非P2P下载器提供的,软件厂商很难通过卖资源、卖软件等方式,利用下载工具来盈利。
最后,P2P共享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违背人性的。做到“人人为我”很容易,但落实“我为人人”却很难。大多数的P2P下载者,下载完资源就跑路,做种什么的,不存在的。这也是为何大量用户从专用的P2P下载工具,转移到迅雷、网盘当中。迅雷吸血?网盘和谐?速度快就好,哪管那么多!
官方客服确认,迅雷等离线下载工具会“吸血”(不回传给公开P2P网络),但下载很快,非常受欢迎
P2P下载工具兴盛于互联网野蛮生长的年代,而现在互联网已经被诸侯所瓜分,维护资源利益的秩序愈发得到重视,P2P下载工具的生存空间已经远不如前。在Win11时代,P2P下载技术仍有其用武之地,但资源满天飞的盛景,已经一去不复返。
自研内核浏览器不知道大家还会不会去关注自己使用怎么样的浏览器?至少在以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资深网民,同时也是资深的浏览器玩家,但在近几年,这方面值得把玩的产品已然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浏览器从自研内核,变成了Chromium的马甲,换用不同的浏览器,基本也就相当于换用不同外观的Chrome而已。
连微软也放弃了自研浏览器内核,Edge浏览器成为了Chromium的马甲
Windows曾经凭着捆绑大法,让自带的IE成为实际上的Web开发的兼容标准;但在Windows 11当中,系统自带的Edge浏览器却沦为了Chromium的附庸。连微软都举手投降,曾经百花齐放的浏览器内核,基本上只剩下Firefox火狐一枝独秀了。浏览器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很多热枕的优秀工程师都曾为研发浏览器内核而呕心沥血,然而现在这一工程却无人问津。为什么自研内核的浏览器会走向没落、大家纷纷向Chromium看齐?这和时代的背景以及Google的商业策略密不可分。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平台占据了流量的大部,而Android则是移动互联网流量的主要承载者。Android系统所使用的WebView和Chromium同源,这令大量网页都倾向于针对Chromium优化。尽管谷歌一直自诩推动Web标准化,但其实却不断诱导前端开发者去做标识“-webkit- ”这样的事情,这让其他浏览器内核出现了一些兼容问题。
Chromium(Chrome)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的份额,自研内核吃力不讨好
换言之,兼容Chromium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行业标准,相比使用Chromium内核的马甲浏览器,自研引擎的浏览器们越来越举步维艰。Chromium是一个开源项目,多年的发展加上开源社区的维护,令它成熟度极高——特别是和Edge这样的新项目相比,不仅成本低而且问题少。与此同时,Chromium自身的产品力也非常强大。它支持拓展程序,并且推广了多线程机制,性能和稳定性表现都可圈可点。即使正面比拼,它对比Opera的Presto引擎、Firefox的Gecko引擎都有着独到优势,更勿论Google生态的加持了。
多年来坚持自研内核的Firefox,对手从IE换成了Chrome,它还能支撑多久呢?
对比下来,自研引擎吃力不讨好,费钱还没有好的效果,Opera和Edge等浏览器放弃自研内核转用Chromium,也就可以理解了。
到如今,人们仍熟知的、坚持使用自研引擎的浏览器,就只剩下Firefox以及Safari了。微软曾经凭借Windows让IE成为桌面网页的兼容标准,而Google则凭借着Android让Chromium布武天下。Win11已经发布,微软未来还能在移动市场有所作为、抢夺回网页标准的话语权吗?我们拭目以待。
磁盘整理工具说起曾经必备的装机软件,优化大师类绝对值得有提名。而磁盘整理,往往又是这类优化大师的重点功能。在那个年头,如果你不隔段时间整理一次磁盘碎片,电脑就会卡得生活不能自理。看着屏幕上一个个小方块被移动、重组,是很多老用户共同的回忆。
你有没有用过磁盘整理工具?
而Win11降临的现在,磁盘整理似乎已经和用户挥别,优化大师的身影也渐渐变得模糊起来。很大一部分用户,已经不会在电脑上安装这类软件了,为何?这是和软硬件发展息息相关的。
先来说说硬件层面。从Win10时代开始,SSD就逐渐取代了HDD,成为了主流的系统载体。在HDD年代,数据存储于磁盘的扇区当中,系统运行所产生的小数据会分散分布在磁盘,这些数据的物理位置是不连续的,但在实际使用场景中却需要连续读取,这就让HDD的磁头在各个扇区之间疲于奔命。这时候,优化大师乃至系统自身的磁盘整理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该功能可以将小数据重新排布在连续的扇区当中,大幅提升读取效率。
对于HDD来说,让数据连续分布在相邻扇区很重要,因此需要磁盘整理
SSD则没有这方面的烦恼和需求。SSD没有磁盘和扇区,也没有机械的可移动磁头,数据直接从NAND读取到操作系统,为HDD设计的磁盘整理程序对于SSD没有意义。得益于硬件基础的不同,SSD对于小文件的读取效率是HDD的上百倍,带来翻天覆地的体验。
再来说说软件层面。SSD的主控所能承载的数据算法,要比HDD更加复杂,这让很多数据的自动整理优化成为了可能。例如,SSD主控往往支持平衡磨损算法,能够尽可能均匀地往各个Block均衡写入数据,保证NAND各个Block的老化程度均匀;又例如SSD主控支持垃圾回收GC以及Trim,可以自动在新数据写入之前,转移老数据,并及时清除无用数据……这些算法,都是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完成的。
SSD的主控可以自动进行GC,无需人工干预
微软从Win7开始就对SSD进行了适配优化,引入了新的WinFS系统,对Trim等特性进行支持;在Win10以及现在的Win11,微软更是让操作系统的I/O算法更加贴合SSD的特性,想要获得最佳的系统体验,SSD必不可少。在Win11时代,SSD已成主流,人们已经没有了手动运行磁盘整理程序的必要。
Win11对SSD的特性进行了适配,可以自动优化(Trim等等),整个过程仅需数秒,不需要手动整理
现在人们提到系统的优化,往往会联想到软件的垃圾文件清理,已经极少有磁盘碎片整理的需求了。这类工具的没落,见证了硬件的发展,就让它们埋藏在历史的尘埃当中吧。
RSS阅读器上网读文章,大家一般是习惯去某个网站直接看,不过其实还有更加便利的方法。在几年前,RSS阅读非常流行,只要某个网站支持RSS,你订阅了RSS后,一旦网站更新了内容,就会推送到你面前。利用RSS阅读器,你可以同时订阅很多网站的RSS,聚合这些网站的内容后,不需要到处跑就可以读到你感兴趣的所有东西了。这的确非常方便,因此RSS被一些人认为是互联网阅读的未来——以后,大家都不用去各种网站了,只用RSS订阅就可以了!
曾经很多网站,特别是资讯站,都会提供RSS订阅,用户也可以用RSS订阅作品或者资源更新
然而如此便利的方法,现在却已经成为了冷门技艺。在Win11当中,系统固然自带推送资讯的小部件,聚合了各类来源的新闻,但RSS的名字,却不再为人所熟知。
RSS阅读器的没落,或许在于上手门槛,以及没有找到可行的商业模式。
RSS不受欢迎,首先是使用门槛高。对于很多人来说,找到一个网站的RSS源、把它添加到RSS阅读器中,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次RSS的内容不完整,一些网站不提供RSS,一些网站只提供文章头给RSS,一些元素如网页内嵌的音频视频等,RSS可能也无法抓取;还有就是RSS互动元素不够,推送给你的东西基本只能读和分享给其他人看,不怎么符合Web2.0的人人都是内容生产者的精神。
其次,人们始终没有找到利用RSS阅读器稳定赚大钱的方法——甚至连Google都做不到。当Google在2013年宣布关停最著名的也是最出色的RSS阅读器Google Reader的时候,似乎就已经标示着RSS吃枣药丸。RSS的核心功能是订阅,但在纯粹的RSS阅读器当中,阅读器只是渠道,RSS才是内容,阅读器无法控制RSS带来的流量。
Google Reader直到关闭,都依然保有着极高的产品力、极好的用户口碑、极广大的用户群
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出现,给RSS阅读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实现在在微博关注某个大V,在微信订阅某个公众号,和订阅RSS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拥有更强的社交属性,社交则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在运营者掌控之中的流量,易于变现。RSS上手难,互动不易,连Google也没法找到RSS的盈利点,被大众远离,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
在Win11中,仍有精致的第三方RSS阅读器App,但这类工具已经完全沦为小众
不过,RSS虽然小众,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暂时还不会完全被淘汰。毕竟RSS作为一项标准,其实挺符合互联网的开放精神的,不需要什么成本负担,就可以使用。一些有颜色的内容,例如不能在微博微信发布的内容,用RSS订阅简直毫无压力啊,我才不会告诉你们是什么内容。此外,据悉Facebook的好友动态就是基于RSS订阅来进行推送的,如果未来能发掘出更多关于RSS的应用方法,RSS也是有可能以更多姿态重返人们的视野的。
总结作为微软在新时代的桥头堡,Win11迎来了巨变。而作为微软生态的有力支撑,Windows软件也早已纷纷迭代,新型软件兴起的同时,也有很多经典软件逐渐没落。移动互联网挂起的风潮要比以往的都更猛烈,Win11能够延续前辈们的辉煌吗?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