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至圣先师,我们从古籍和影视剧里,已经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作为"普通人”的孔子又是什么样的呢?孔子是一个生活在春秋时期历经风云变幻的普通人。《史记》中记载,孔子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氏没有结婚就生了孔子,不过孔子是遗腹子,他还未出生父亲便去世了,因此孔子是在外婆家长大的,过着底层百姓的生活。15岁时,孔子的母亲去世,但孔子停丧不葬,因为他想让母亲和父亲合葬在一起,但不知父亲葬在何处。孔家人听到消息后赶来,看到孔子和家族中的叔梁纥相貌如此相似,就当即让孔子认祖归宗。孔氏家族最早是宋国国君之子一脉,宋国战乱后流亡到了鲁国,因为他们凭借贵族身份,在鲁国还是有些地位的,只不过到了叔梁纥这一代,家族已经没落了,而且子嗣单薄。原本孔氏家族已经没有男丁了,孔子回家后孔家便有后人了,因而孔子从底层百姓一跃成了贵族。

孔子生活时代的社会状况(孔子是一个生活在春秋时期历经风云变幻的普通人)(1)

回到孔家后,孔子的物质生活并没有改变,只是继承了贵族身份,但这意味着他有了接触到上层贵族的机会。由于贵族和底层百姓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孔子为了进入更高的贵族圈子,开始努力学习贵族的基本礼仪。春秋时期的贵族指的是士大夫和卿大夫,“卿”和“大夫”是高级贵族,“士”则是低级贵族,但他们都是世袭爵位和身份的。当时人们对贵族有很多要求,首先,他们要会打仗,在那个驾马、拉战车打仗的年代,贵族们得先学会驾驶战车。其次,贵族们要有文化涵养,在宴会应酬时懂得赋诗作词,如果表达不清楚是会被人笑话的。最后,贵族在处事上要小心谨慎,他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家史,还得对大贵族的家史了如指掌,这是为了在日常聊天时懂得避讳和恭维。当时鲁国有三大贵族,分别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并称为“三桓”,是鲁国的实际掌权者,地位最高的是季孙氏。孔子在二十多岁时,就在季孙氏家族中当了个小职员,负责登记百姓上交的粮食,管理仓库账目等。闲暇时,他基本都在读书学习,而且喜欢向他人请教。由于这份工作的薪资不高,再加上他已经娶妻生子,需要养活一家子人,因此他还会给贵族家相礼,给他们担任家族婚丧嫁娶活动中的司仪和主管。学识变得逐渐高深后,孔子就在家开私塾教授学生,跟他学习的人都是他母亲颜氏家的亲戚和老乡们。孔子教会他们简单的读书识字后,便帮助他们各找了一份比种地稍轻松一点的临时工作。孔子到了34岁,在讲学方面稍微有了一些名气,机遇也随之出现了。他父亲的老东家孟孙氏族长去世之前,嘱咐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请孔子来他们家教授文化课,于是孔子便成为了孟孙氏家族的家庭教师。期间,他还跟随南宫敬叔,去王都洛阳游历了一番,结识了不少文人雅士,不仅见识增长,还得到了孟孙氏给他的一辆马车和两匹马。这在当时是很体面的事情,作为贵族,高一等的要有封地,低一一些的要有马车,孔子作为落魄贵族,此时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辆马车。

孔子生活时代的社会状况(孔子是一个生活在春秋时期历经风云变幻的普通人)(2)

孔子去孟孙氏家里教书的这一年,鲁国发生了一件大事,鲁国国君鲁昭公想要铲平三大贵族,结果没有成功,只好离开鲁国到外地流亡。孔子恪守礼数,自然选择了忠君,于是他驾着自己的马车、带着家人,跟随鲁昭公一同流亡了。一年后,他便发现,跟随鲁昭公的贵族们都各怀鬼胎,而且流亡政府的内讧情况日益严重,由于孔子地位低下,根本见不到鲁昭公,得不到工作又无法养家,孔子就离开流亡政府,到齐国大贵族高昭子家中当了个小职员,随后又被引荐给了齐国国君。这位国君倒是很喜欢孔子,但是丞相晏婴看不上孔子,导致孔子没能进入齐国政坛,于是孔子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合这个制度,更适合著书立说、开课讲学,于是40岁那年,又回到了鲁国。鲁国的三大贵族见孔子回来,没有追究孔子的“过错”,反而资助他办学,于是孔子在鲁国开始了他后半生的讲学生涯。

孔子生活时代的社会状况(孔子是一个生活在春秋时期历经风云变幻的普通人)(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