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师被人称作“人生驿站送行者”。卫艳茹说,她喜欢这个名字。因为经常目击生死离别,所以她们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眼下拥有的一切。

目击生死告别成为工作

12月的北京,清晨六点半,体感温度只有零下五摄氏度。还要再过一个小时,天才会大亮。

在大兴区殡仪馆做了十几年的殡葬礼仪师,卫艳茹早已习惯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赶着不堵车,6点10分左右到达单位。然后换上工作服,戴上工牌,准备迎接一天中的“早高峰”。

不到8点,从接待家属、核对逝者基本信息、安排家属站位、将悼词组织成文,紧接着主持告别仪式……卫艳茹连着完成了三场。这还不是最多的,忙的时候,她一个人要主持6场告别。

“仪式上不敢出错,出了就是大事故。”卫艳茹不断地提醒自己,殡葬无小事。“红事儿”可以彩排。“白事儿”的过程无法重来。如果说错一个字,总会觉得对不起逝者或者家属。相应地,每次主持内心的压力也很大。

连续几场下来,“整个气就耗掉了”,要坐下来缓上半天才能再站起来。压力大的时候,做梦都还会梦到主持告别仪式的场景。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主持一个小女孩的告别仪式。因为车祸,小女孩在睡梦中离世。她的父母带来了她最喜欢的裙子和玩具,摆放在告别厅里。因为是颅内伤,表面上看孩子就像睡着了一样。

以往为了让告别厅里的人都听得清,卫艳茹主持的声音需要洪亮,但那天她却说得很轻柔。“我怕会吵到这个漂亮的小生命,怕惊扰到她。”整个仪式,自己一边流泪,一边为她送别。

“那天下班回到家,我赶紧抱起我的闺女,紧紧地抱着,许久没撒手。”

服务逝者 更是服务生者

卫艳茹从不避讳向别人提及自己的职业。但结果往往都是听的人很忌讳。

“问我在哪上班,我说在殡仪馆,他们就会本能地往后退,然后说‘啊,你胆儿够大的啊。’”她可以理解,人们通常恐惧死亡,忌讳尸体。

卫艳茹说,这份工作自己干了十年,慢慢理解了别人眼中的“特殊”。除了让逝者走得安详,更多的还是要通过服务,让生者感到慰藉。

有时也会遇到家属情绪失控,“刚到殡仪馆,一下车就骂我们挣死人钱。”卫艳茹说,刚工作的时候自己听到很委屈,会哭。但慢慢地自己也能理解。“有的家里人花了好几十万,结果人没救回来,换谁心里都不舒服。骂两句就骂两句吧。”

现在,自己反倒是看得特别开,还开玩笑说,在殡仪馆上班的好像都没有得抑郁症的。看得多了,她有时候就会想,没有必要去计较那么多。人生短短几十年,得抓紧时间去珍惜。珍惜家人、珍惜健康,珍惜目前拥有的一切。

卫艳茹说,她相信电影《寻梦环游记》里面讲的,人去世了,仍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或是精神,或是血脉。

全面的殡葬礼仪服务(殡葬礼仪师服务逝者)(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