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

意识流一词是心理学词汇,在1918年被首次提出。

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在小说领域,不过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意识流”原是西方心理学上的术语,最初见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的论文中。

他认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流程,意识并不是片断地衔接,而是流动的。意识流这一概念在心理学上第一次被正式提出。

20世纪初,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绵延论强调,生命冲动的连绵性、多变性。

他的关于心理时间与空间时间的区分,关于直觉的重要性以及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结构和梦与艺术关系的理论,都对意识流文学的发展有过重大影响。

学术界一般认为,意识流是象征主义文学在小说领域的体现,但是由于其技巧独特,成就很高,因此通常把意识流文学当成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来处理。

意识流小说家主张让人物主观感受到的真实客观地、自发地再现于字面上,反对传统小说出面介绍人物的身世籍贯、外界环境,间或挺身而出平头论足的写法,要求作者退出小说。

这个主张最初是由美国作家亨利 詹姆斯提出的,后来艾略特的“非人格化”的理论也表达了类似的主张。

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詹姆斯 乔伊斯就把消灭了作者人格的戏剧看作最高的美学形式,并力图在小说中达到这一目标。

意识流文学的表达技巧主要有以下五点:

1.内心独白

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

如乔伊斯的《尤里西斯》中就有大量独白,其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出作者的行迹,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己的真实意识流露。

2.内心分析

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物很理智的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

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就大量运用这种手法。

3.自由联想

人物的意识流表现不出任何规律和秩序,其意识一般只能在一个问题、一种事物上做短暂逗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

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五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一连串的印象和感触。

4.时间和空间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中用来表现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视角、慢镜头、特写镜头、闪回等。

意识流小说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表现意识流动的多变性、复杂性,经常采用这类手法,对这一类手法采用最多的意识流作家有弗吉尼亚 伍尔芙和威廉 福克纳。

5.诗化和音乐化

意识流小说家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有时采用诗歌和音乐的手段。

他们广泛采用意象比喻、乐章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或作品寓意。

伍尔夫的《海浪》的语言就和意象派诗歌非常相似,乔伊斯的《尤里西斯》第11章“海妖”则运用了巴赫赋格曲的结构。

5m以上的书推荐(读书意识流文学)(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