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斯坦共和国,又称塔塔尔斯坦,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属于伏尔加联邦管区。人口约380万,面积6.8万平方公里,首府喀山

俄罗斯联邦下属共和国(俄罗斯联邦鞑靼斯坦共和国)(1)

前文大略提过,俄罗斯做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俄罗斯族人口最多,约1.1亿多,其次就是鞑靼族,约500万人口,车臣约143万人口。但这样一个车臣硬是让虚弱的俄罗斯差点直接步入苏联的后尘;此时的鞑靼共和国,坚定的站在“老爹”一边,为其它子女做了一个好榜样,续了一波命。俄罗斯则报之以桃,直接与“鞑靼”义结金兰,从儿子变成兄弟。

其实,做“儿子”还是“小弟”并没多大区别,最核心的还是谁当老大。只不过鞑靼这波操作,真让内外交困的俄罗斯感动不已,真要什么给什么。

要介绍鞑靼斯坦共和国,主要是二点——鞑靼斯坦。

鞑靼是指这个共和国里起主导地位的鞑靼族;斯坦是指这里与伊期兰教有很大关系。在以东正教(基督教的一支)为主的国家里,有大量的穆斯林,而且没有起大冲突。这种现象是不是能让大家稍稍改观改观对穆斯林的印象。

鞑靼的起源

“鞑靼”一词最早的解释是“箭”,射箭的民族。这一点是大家的共识,至于其起源,那就有十多种解释了,毕竟从蒙古高原到东欧平原有无数民族。而且任何国家的史学家都只会站在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上作出相应的解释,所以我就只写出关于我国的解释。

在我国文献中,对鞑靼有四种解释;

  1. 亚洲北方诸民族之总称
  2. 中国北方诸民族之总称
  3. 蒙古民族之别称
  4. 蒙古民族之一部塔塔尔之专称

按其中第一,二种,我国的满族也属于其中,所以大家别乱用历史上的定义套在今天,同样俄罗斯的鞑靼族也不同与历史上的“鞑靼”。

同样,关于“鞑靼人”的来源,也有不同的解释。

  1. 来源于本地土著
  2. 来源于蒙古西征
  3. 来源于东欧保加利亚,乌克兰一带

鞑靼共和国的“鞑靼”族是“大鞑靼”的一支,不是全部,克里米亚地区,立陶宛也有鞑靼族。

鞑靼与伊斯兰教

鞑靼斯坦共和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宗教建筑——万教之庙(自称),又称之为各民族宗教统一文化中心,此博物馆由俄罗斯的功勋艺术家伊利达尔·汉诺夫于1994年开始主持建造,该建筑集东正教教堂、穆斯林的清真寺,犹太教会堂,印度浮屠和佛塔于一体,一个建筑实现了世界上16种宗教的统一。

俄罗斯联邦下属共和国(俄罗斯联邦鞑靼斯坦共和国)(2)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几乎同时开始向北传播,一条线沿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城市向北,另一条线通过黑海向第聂伯河传播。鞑靼斯坦就是这两种文化相遇、两种文明交汇的独特地区:突厥一伊斯兰和斯拉夫一东正教

公元922年,伏尔加河中游的游牧民族(现俄鞑靼前身)奉伊斯兰教为国教。

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洗礼,奉东正教为国教。

俄罗斯联邦下属共和国(俄罗斯联邦鞑靼斯坦共和国)(3)

弗拉基米尔

俄罗斯历史上的弗拉基米尔引入东正教后,这个名字就成了一个头衔——弗拉基米尔大公,很多俄历史上的统治者都会加上这个名称。而西方把它作成了吸血鬼,可见抹黑力度之强了。

公元1552年,喀山汗国被征服之后,开始在现在的鞑靼斯坦境内积极的推广东正教。

经过200多年的沙皇的高压统治传教,再由叶卡捷琳娜二世继承彼得大帝欧化的政策,伊斯兰教合法化,1787年,首次官方完整的翻译《古兰经》。1800年,俄当局允许印刷出版一切伊斯兰教宗教文献,1802年在喀山开办专门的印刷厂。在这种政策之下,俄罗斯人和鞑靼人直接接触,宽容对待,睦邻而居。

鞑靼共和国一份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有56%的国民信奉东正教,3%的国民信仰基督教其他派别,5%的国民为穆斯林,l%的国民信仰其他宗教。此外,约有31%的国民申明自己为无神论者,其余4%的国民宗教态度尚不明朗。

又是自称,2010年鞑靼斯坦共和国的常驻人口调查显示,鞑靼斯坦境内共生活着173个民族,人口总数378万,主体民族为鞑靼族。我上篇说整个俄罗斯联邦有160个民族,我能说什么?脑壳痛。

不过,有一点是很明确,自己1994年与俄联邦签定《条约》以来,鞑靼内伊斯兰教发展确实自由,不到400万人的地方,有近700座清真寺。

截止2011年1月1日,鞑靼斯坦共和国共有1454个宗教组织登记在册,其中穆斯林团体1095个,东正教组织273个。两个中央宗教组织:鞑靼斯坦穆斯林宗教管理委员会和俄罗斯东正教教会喀山教区。几十年问鞑靼斯坦出现了数千个宗教团体,主要是穆斯林和东正教团体,还有一些新教和非传统的宗教团体。复修了很多祭祀建筑,其中具有标志意义的就是重新修建了克里姆林宫里的库尔一萨里夫清真寺和报喜教堂。喀山教区下属有9座修道院,1个宗教进修班和11个伊斯兰宗教教育机构,包括俄罗斯伊斯兰教大学。

为了宣传伊斯兰文化,促进俄罗斯社会对伊斯兰教的了解,消除大众对穆斯林的误解,在各大宗教机构的积极支持下建立了许多伊斯兰教网站。如乌玛网、 伊斯兰教网 、 古兰经网、伊玛目网等。

宽松开放的环境,确实能形成良好的社会,促进国家民族良性发展。正如穆夫提委员会主席P.卡伊努特金曾表示说:“我们俄罗斯全体穆斯林视自己为统一的俄罗斯公民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国,宗教与国家政体是分离的,但是宗教人士不能与社会分开,没有穆斯林的积极参与,不可能形成一个强大的、成功的和民主的俄罗斯公民社会”。

鞑靼族与俄罗斯族

地方自治给主体民族带来了特权,随着地方自治的推行,主体民族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苏联解体后,俄联邦的很多主体都采取了有利于主体民族上升流动的民族政策,俄罗斯民族群体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压制。

共和国独立之后,主体民族在公共部门的官员总数有所上升。在1989年鞑靼斯坦的人口普查中,鞑靼人占总人口的48%,而其在立法机构中的比例却由总数的58%上升到1995年的73%。至1990年代末,鞑靼人占据了鞑靼斯坦主要的政府部门和企业中绝大多数的高级职位。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鞑靼斯坦共和国的政治精英中鞑靼族占77%。

鞑靼族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资源方面占有主导地位,在政权部门升迁时俄罗斯族人因民族归属遇到的困难较大,尤其是立法和行政机关的领导职位会优先录用鞑靼族人。

虽然族群区别对待确实挺大,但鞑靼政府也不是白痴,为解决这些问题,教育方面推行双语教学——俄语与鞑靼语:在鞑靼斯坦共和国,约有95%的人口可以使用俄语进行交流,约88%的鞑靼人能够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基于特殊的国情,鞑靼斯坦共和国实施的是双国语制度。

推行通婚政策

说一个概念——博格达斯量表

指被调查者会被询问与不同种族和族群的交往意愿,根据交往意愿的强弱或对其他种族或族群接受程度的高低打分,分数越低表明对该族群的接受程度越高。当两个族群的社会距离越小,可接受程度越高,随之族群间或者族外通婚的倾向性越大,反之,社会距离越远,可接受程度越低,族外通婚的倾向性也越小。

鞑靼斯坦共和国的族外通婚率一直维持在30%左右。2010,鞑靼斯坦共和国民族间的通婚率介于22%之间,其中绝大部分是鞑靼族与俄罗斯族之间的通婚,更令人惊异的是,相比族内婚姻,族外通婚家庭更为稳定,离婚率仅为非通婚家庭离婚率的二分之一。

俄罗斯联邦下属共和国(俄罗斯联邦鞑靼斯坦共和国)(4)

鞑靼美女

还是我们的那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鞑靼相对于俄罗斯其它地区是一个富裕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好,又有联邦政策倾斜,整体政治宗教环境宽松,民族区别及宗教矛盾也会在发展中渐渐消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