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鱼目混珠的故事自古有之,许多人仗着自己独到的眼光,没想到却还是掉入陷阱里,尤其在古董交易上,更是复杂莫测。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尽管被骗的事迹层出不穷,但是古董依旧是人们趋之若鹜,争相购买的对象,只要有一定的财力,买收藏的人大有所在。

老人17万卖掉传家宝最后怎么样了(老人开价800万卖传家宝)(1)

于是对文物鉴定的需求也开始逐渐增强,专业人士被更多的需要,可想要鉴定古董,没有知识和经验的累积,绝对不是一件易事。甚至还有许多骗子假借专家的名义,就是为了骗取古董,骗子们实在是有些丧心病狂。而且专家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老人开价800万卖传家宝,专家鉴定估值1万,老人转头卖出1980万元。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老人17万卖掉传家宝最后怎么样了(老人开价800万卖传家宝)(2)

历史悠久的中国,从古代流传了许多的文物,它们幸运得以保存至今,要么完整保存到了博物馆内,要么就进到了收藏家的私人收藏室里。这些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在市场上备受欢迎,每当问世都能卖出高价,以一个高昂的价格成交。但是价值高昂的古董终究只是少数的,丰厚的利润让造假的文物贩子开始涉足文物行业,一件以假乱真的假货,能让造假者们获取暴利。

老人17万卖掉传家宝最后怎么样了(老人开价800万卖传家宝)(3)

因此权威鉴定专家的出现,才让绝大部分的假货都无所遁形。可这些专家也是人,他们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准确率,偶尔也会有失误的出现。这名老人就带着传家宝找专家鉴定,结果专家却给他自认为800万的传家宝估值仅有1万,最终老人用1980万的价格卖了出去。如此迥异的差距,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老人17万卖掉传家宝最后怎么样了(老人开价800万卖传家宝)(4)

老人带去请专家鉴定的传家宝是一幅古画,是从老人祖上流传下来的传家宝,后来完好地保存到老人手里。可在老人这一代,家里的入不敷出和贫穷让老人不得不变卖这幅画,来换取金钱维持家里人的生活。为了给古画卖出一个好价钱,老人找到了一位文物局的专家,把古画带到了文物局,想请专家鉴定。结果专家在仔细察看了这幅画后,面露失望的神色,说它是一幅赝品,不过画功不错,能卖到1万块的价格。

老人17万卖掉传家宝最后怎么样了(老人开价800万卖传家宝)(5)

老人的心理预期是800万,认为这幅画绝对在这个价钱之上,结果却是晴天霹雳,得到了1万块这个消息。专家还表示,自己愿意收下这幅画,不过只能给出1 万块的价格,对此老人更是不情愿,他带着画就离开了文物局。此后在几番打听后,老人找上了一位在琉璃厂很有名的秦先生,秦先生在鉴定上很厉害。费尽辛苦的老人找到了秦先生,请他帮忙鉴定自己手中的这幅《十咏图》。

老人17万卖掉传家宝最后怎么样了(老人开价800万卖传家宝)(6)

本来还有些漫不经心的秦先生在看到这幅画后,面色凝重,他细致地检查鉴定了画后,说这绝对是一幅真迹,而且价格肯定很高。老人告诉秦先生,自己的祖先原本是溥仪的侍卫,在清朝皇宫被攻破的时候,宫内的所有人都在疲于奔命,他的祖上也悄悄带走了一幅画开始了逃亡。秦先生也在鉴定时发现,这居然是一副北宋时期的古画,价格也远超老人所想的800万。

老人17万卖掉传家宝最后怎么样了(老人开价800万卖传家宝)(7)

结语

最终在秦先生的帮助下,这幅画被送到了一场拍卖会上,最后在竞买人的竞价下,拍卖出了1980万的高价,出手的还是故宫博物院,可见这幅画极具价值。万幸老人当初没有听从专家的话,用1万块就卖了出去,否则绝对不会得到如此丰厚的回报。荀子的《劝学》里写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一直以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人类付出极大的毅力。正是因为老人的坚持与相信,才让这幅画体现了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

荀子《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