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家时常念叨着中国金融需要进一步的开放,然而在中国,现金贷、消费金融领域的王者,却早已是一家外企——捷信。
作为首批持牌的4家消费金融企业之一,来自捷克的捷信消费金融,在中国这11年里攫取了巨额的利润,而支撑它的超额利润的,是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客户历年来承受的超高利息。
“捷信在玩的,就是高利贷!”类似的批评声音不绝于耳,在网络上,与捷信有关的维权组织成百上千,受害者数以万计,不乏消费者被压弯了腰,丧失了生活的信念和生存的尊严,走上借新还旧,循环无止艰难还贷的不归路。而近日,一份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的判决书,坐实了捷信主张的超额利润于法无据。
这会不会开启消费金融的“去高利贷”时代,还犹未可知。但摆在捷信面前的难题,却远远不仅于此。
一、
法院:不支持捷信高额求偿
这份来自中国裁判文书网的判决书,是金融领域极其罕见的“机构原告败诉”,捷信是原告,被告是自然人谷女士。
▲上图来自深蓝财经,本文部分信息亦是
法院的判决依据很清楚——
法院认为,捷信金融公司除了向客户收取1.75%的贷款利息之外,还收取各种服务费,逾期还款违约金等,与此同时,捷信信驰公司也向客户收取贷款管理费。实际属于变向突破法定利率收取高息的行为,故超出36%年息的部分应认定为无效。
换言之,原本捷信的逾期后求偿方式,其实是高利贷。(超过36%年息即为俗称的“高利贷”)
捷信的做法,花朵君为您扒一扒——此处请瞪大眼睛,如果不想今后一不小心背负高额利息,务必认真看。
国家法律有明文规定,高于36%的年息是违法的,是高利贷。以捷信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公司就想了个花招,用“管理费”去突破“高利贷”的法律制约,而且为了把事情做得更隐蔽,贷款机构(捷信金融公司)和高额管理费收取公司(前文“捷信信驰公司”),还刻意设置成两个公司分别收取。
请注意,这还仅仅是用户按时还款的情况。如果谷女士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还款,那么她借款10000元,36个月,需还款20124元,其实已经接近于高利贷了,如果按照8%的年息计算,是只需要还款1.34万元的。
而贷款逾期后,要付出多少代价,其实何止是36%呢?很多时候,100%都不止!闹上法庭的,已经是捷信一而再、再而三“退而求其次”的结果了。
“一般消费金融行业对逾期客户有三连击:电话催款 暴力催收 次贷转移。”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花朵君,像谷女士这种情况,在消费金融行业非常普遍,最后告上法庭的,通常还不是求偿最高的,“因为顾虑舆论,消费金融公司是不会将他们的逾期求偿真正的数额写上去的,借10000还20000根本不算什么,借10000还50000、70000的,我都见过,只要逾期了,没有什么天文数字不能发生。
二、
捷信金融的十字路口
2015年—2017年,是中国消费金融的历史大年,借新消费金融也在这三年连创新高,创造了营收26.67亿元、63.92亿元、132.55亿元;净利0.33亿元、9.31亿元、10.23亿元的高峰。
然而进入2018以来,一方面随着“裸贷”等新闻报道的出现,消费者对于网络信贷、消费信贷的警惕性大为增高,利用客户“着急用钱不看合同”而放款的便利度大大不如从前;另一方面,国家对消费金融等现金贷开始收紧,相关监管趋于严格,前文捷信败诉的裁判文书,也是这个背景下的产物之一。
在新形势下,捷信的2018年一季度曾出现巨亏6.98亿元,二三季度虽快速回血,但其是否能延续前几年的增长势头还未可知,目前捷信还未发布年报。
捷信的问题在于,暴利模式吸引来的,恰是大量低偿还能力的客户。(利息高?我不还款就是了)
由高额利息带来的债务转卖等问题,衍生出大量的暴力催收,使捷信的客户体验极差,在中国每年捷信面临大量投诉。
而对此,捷信采取的对策是:
旧客户只能一锤子买卖也不打紧,不断拉新就可以了。
反正中国人多。
与此同时,尽管全社会口诛笔伐,众多受害者维权、投诉,血泪声声……
但捷信的高额利润率模式并没有任何改变,因为,它必须保持暴利,才能覆盖暴利带来的风险。根据捷信的2018年三季报,捷信保持了“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为131.7%的高度审慎准备金水平”,为何会采取高比例的风险储备金?同样是因为风险太大。
这是一个死结循环,但凡不尊重风险和利润成反比这个金融铁律的公司,早晚会面临这个死结循环,近年来暴雷无数的P2P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是断臂求生,痛下决心改变旧的暴利模式,寻求更健康的贷款结构?还是饮鸩止渴,不断地畅饮死结循环带来的暂时性利润的毒。
做为消费金融行业暴利模式的开创者和践行者,捷信两难。
三、
身背6000 投诉,寻求港股上市
据报道,捷信的股东——国际金融服务商捷信集团(Home Credit Group),正计划今年在香港上市,融资规模约在10亿美元。
早在2013年,捷信消费金融就被央视《经济半小时》曝光向大学生发放年费率超过50%的贷款。除了费率过高,《经济半小时》还报道了捷信的暴力催收问题。
在QQ、贴吧、知乎以及各大新闻网站相关消息的评论区,关于“反捷信”“捷信逾期”“捷信高利贷”“捷信维权”等维权组织、维权信息汗牛充栋,很多都充斥着灰色的绝望感。
甚至有人通过网络赌博而偿还消费金融的巨额利息——
捷信的QQ维权群,微信维权群等,成百上千——
讽刺的是,在捷信的贴吧中,还有人明明已经发现了问题,却还在问能否从捷信借款。
哥们,只能祈祷这笔钱你没借。
根据聚投诉平台显示,2017年马上消费金融、捷信金融和借钱快列入榜单前三,平台投诉件数均过千,捷信是“亚军”。截至目前,捷信的投诉总量已经超过6000,2018年就高达3606,被投诉的问题集中在超额利息和暴力催收方面。
直到今天,这两个问题依然没能解决。
即使是看到这里,可能依然会有人认为:欠钱不还是活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某种意义上也许没错,但即使不谈什么道德,捷信的贷款不良率也常年在3—5%左右徘徊,根据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捷信的不良贷款率已达3.73%。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算是极高的不良率了。(银行一般在1.5%以下。)
其实捷信要谋求上市的原因很简单,随着中国市场环境的趋严以及竞争的越发白热化,寻求更低成本的资金成了捷信的重中之重,捷信这个手持利刃,又身背重壳的金融巨人,必须尽快实现二级市场的廉价融资。
那么,背负着6000起投诉,口碑差得出奇,又自带3.73%的不良贷款率,这样的捷信却想谋求港股上市,是不是太小瞧港股的审核机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