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南唐李昪(李昪濠州乞丐游方和尚)(1)

(古濠州)

李昪是个苦命人,这是一件人尽皆知的事儿。

史书上找不到他祖上何处,籍贯哪里,只知道自打出生,李昪就在濠州城附近流浪。

濠州,即今天的安徽省凤阳县。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出了个朱...对不起,跑题了。

人们常说凤阳是帝王之乡,是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诞生于此,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在四百多年前的濠州,另有一位帝王出世,并且幼时的人生境遇和朱元璋同志也大致相仿。

朱元璋年轻的时候在濠州皇觉寺当过和尚,而李昪同志则在皇觉寺隔壁的开元寺混过日子。

我们知道,乱世之际,像李昪这样孤苦无依的孩子并不在少数,而李昪所处的五代十国,则可以说是乱世之中的乱世,在这样兵荒马乱的境地下,他们大部分未到成年,或饿死,或病死,毫无意外的都会落得被草席一卷,抛尸乱葬岗的结局。

人生没有那么多自小孤苦,长大光宗耀祖,现实往往比想象更为残酷。

但好在,李昪的运气总还是要比其它人好一点,命运之神似乎也更为青睐这个孩子。

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割据淮南的枭雄杨行密攻打濠州,偶然得见在城里要饭乞讨的李昪,心生怜悯,于是将李昪收为了义子。

五代南唐李昪(李昪濠州乞丐游方和尚)(2)

(南吴太祖杨行密 形象)

做了江南枭雄的义子,李昪算是混上了一张长期饭票。

不过杨行密虽然对李昪这个义子关爱有加,但杨行密的儿子们对李昪却很有敌意。

这很好理解,在五代十国时期,义子是种十分危险的存在。

在王位或是皇位继承上,没有血缘关系的义子往往居心叵测,更能喧宾夺主,乃至于干掉亲生儿子们来继承主君大位。

五代中,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主君开国,义子得位,所以对待李昪这个外来之客,杨行密的儿子们不得不提防。

杨行密拗不过儿子们,只好将李昪转送给自己的部将徐温来抚养。

杨氏子弟费尽心思赶走了李昪,自以为高枕无忧,但他们想不到的是,最后亲手将杨氏一脉推下深渊,赶尽杀绝的,正是李昪。

不过李昪此时不能再叫李昪了,现在他在大将徐温膝下侍奉,成了徐温的养子,于是,他有了一个新的名字:

徐知诰。

五代南唐李昪(李昪濠州乞丐游方和尚)(3)

(徐温 形象)

变来变去的是名字,不曾改变的是初心。

知也,干知大始,坤作成物。

诰也,告上曰告,发下曰诰。

这实在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

“知”字寻常,往往代表知识和智慧。而“诰”字,意义非凡,意思是指帝王对臣子下达的命令。

冥冥中,命运似乎已经安排好了一切,但徐知诰年少懵懂,他对自己的未来却仍然是一片迷茫。

我们知道,杨行密在史学界有“十国第一人”的称呼,他是五代时期第一个割据江南的枭雄,更是杨吴政权的奠基人。

他纵马疆场一生,为儿孙们打下了大大的疆土。

杨吴政权极盛时,坐拥江西全境,安徽,江苏两省大部,湖北东部,以及淮北一带的海州,可是说是全据华夏东南富庶之地。

杨行密临死之际,把国主的位置,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杨渥。

五代南唐李昪(李昪濠州乞丐游方和尚)(4)

(南吴烈宗杨渥 形象)

杨渥这个人,在史学家的评价中是很低的,如果你有兴趣翻遍新旧五代史,你会发现史官们只要提到他,基本上都是骂他的。

小国主无才无德,刚愎自用,刻薄寡恩,又好猜忌臣下,平日里又享乐无度,很快激起兵变,死于乱军之中。

发动兵变,诛灭杨渥的,是杨吴政权的两位权臣,一位叫做张颢,一位则是徐知诰的养父,徐温。

在除掉杨渥之前,两位仁兄身上背负着惊天的计划,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但除掉杨渥之后,这一对并肩携手的战友很快站到了对立面。

这很好理解,如果说皇帝和权臣是相辅相成的,那么他们在数量上也应该是持平的。

皇帝只能有一个,权臣也只能有一个。

权力的蛋糕就这么大,你张颢吃了,我徐温就要饿肚子,你徐温吃了,我张颢就没得吃。

于是,他们在拥立了新帝,即杨行密的另外一个儿子杨隆演之后,开始了一场关乎权力和政治的厮杀。

这也是无可避免的。

五代南唐李昪(李昪濠州乞丐游方和尚)(5)

(张颢 形象)

假使有人能在上空俯瞰大地,俯瞰历史的过往云烟,就会发现,整个世界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角斗场。

最终的结果,是张颢被诛杀,徐温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徐温除掉了竞争对手,成为了南吴政权唯一的权臣。

不过,相较于传统意义上那些利欲熏心,有所图谋的权臣,徐温反倒是一个很奇怪的人。

掌握了朝堂上的绝对权力之后,徐温一不贪污腐败,二不徇私枉法,三不僭越君臣之礼,四不觊觎君王大位,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表现十分正常,让人挑不出一点瑕疵。

人们所看到的徐温,是一个面色如常,但目光狡黠的老者,谁也不知道他那看似平淡的眼神下,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思。

接替杨渥国君之位的杨隆演,其实并没有什么好说的。

他十二年的南吴国主生涯中,没有一天是能自己掌握主权的。

说他是南吴政权的领导人,倒不如说他是南吴政权的吉祥物。

武义二年,公元920年,被徐温钳制,难得大权的杨隆演忧愤而死,时年只有二十四岁。

杨隆演一死,杨行密的幼子杨溥又成了南吴的新国君。

五代南唐李昪(李昪濠州乞丐游方和尚)(6)

(南吴宣帝杨隆演 形象)

面对新上台的国主,徐温的心思却有了一些改变。

他在顺义七年,公元927年前后,多次劝进,希望杨溥可以建国称帝,把自己从南吴国主的身份提升到南吴政权的皇帝。

作者相信,徐温是真心实意的。

五代十国时期,谋反兵变是家常便饭,篡权夺位更是稀松平常,而徐温手握南吴军政民大权,废黜杨溥,僭越称帝,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儿。

既然称帝的路上已无阻碍,那么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徐温并不想当皇帝。

他的亲生儿子徐知训已经身故,而养子徐知诰和自己亲情疏离,自己即便称了帝,当了皇帝,以后又要把这大好江山留给谁呢?

自己操控过朝政,废立过君王,这一辈子也算是风云叱咤,得偿所愿了。

既然自己无意称帝,那么还不如推波助澜,把杨溥推上帝位,如此一来,不仅能保全自己忠贞之辈的名节,也省得后世的史官们给自己记上一笔烂账。

不过让徐温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真心实意的劝进,却被国主杨溥义正言辞的拒绝了。

这倒是十分奇怪的事儿,权臣主动放权,助你登上帝位,你却连连推让,难不成你杨溥沽名钓誉,对皇位没有兴趣?

五代南唐李昪(李昪濠州乞丐游方和尚)(7)

(南吴睿帝杨溥 形象)

杨溥当然不是对皇位没兴趣,他也十分想登上帝位,但问题在于,他虽然想,但是他不敢。

杨渥是你杀死的,杨隆演是你架空的,你徐温是我们南吴政权的大奸大佞,你肯真心实意地把皇位让给我?

在杨溥的眼里,徐温如此真诚地劝进,不过是一种精妙表演出来的试探。

如果我就此称帝,就会显露出自己的野心,那么我必然要死于你手,而如果我连番推让,你徐温反而会放心我,认为我对你没有威胁,这样才能保全我的性命。

杨溥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徐温难以想象的。

他不明白,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君臣之间的背离和怀疑已经到了这种程度。

而到了这个地步,徐温才明白,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的可怕之处。

刀光剑影,杀伐征战不可怕,勾心斗角,喋血朝堂也不可怕,真正使徐温觉得可怕的,是他突然发现,这个世道,已经没有了信任可言。

人心的丧乱,才是最令人窒息和绝望的。

失魂落魄的徐温不再积极劝进杨溥,也对朝堂政治衍生出了深深的失望情绪,这种失望情绪又进而演变成了一种忧愤情绪,使他害了心病,不久之后便病逝了。

讽刺的是,徐温前脚领了盒饭,杨溥后脚就马不停蹄地登基称帝了。

五代南唐李昪(李昪濠州乞丐游方和尚)(8)

(登基称帝)

当上了开国皇帝的杨溥认为权臣已死,大事可期,但事实证明,他高兴得有点太早了。

因为徐温虽然死了,但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却在不知不觉间掌握了朝政大权,成为了新一代的权臣。

而杨溥也终于明白,自己日防夜防,千防万防,防得住一个徐温,却防不住千千万万个心怀不轨的人心。

当年,父亲杨行密收养徐知诰时,他们杨氏兄弟小心提防,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过继给了徐温,而如今,在徐温的庇佑和提携之下,徐知诰却成为自己身为帝王时,最为致命的伤痕。

谁能知道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贱胚子会对自己造成如此大的威胁?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但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天长地久不自生,成住坏空。

生生不息邀玄牝,生老病死。

权谋,隐藏在天地的变化之间。

五代南唐李昪(李昪濠州乞丐游方和尚)(9)

(南唐烈祖徐知诰 形象)

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诰利用手中大权,内外施压,迫使杨溥禅位,南吴由此灭亡,而由徐知诰所建立的南唐(早称齐)王朝正式走上了五代十国的历史舞台。

明史学家商传在评价明太祖朱元璋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

事实上,这段话同样适用于徐知诰。

虽然他缔造的南唐并非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政权,但他的一生仍然是十分传奇的。

在荒山野岭出生,如野狗般卑贱降生的日子,在濠州城孤苦无依,乞讨度日的苦难岁月。

被人收养,但又很快被转送他人,被弃如敝履的不幸经历。

再到在凶险无比,步步惊心的南吴政坛中奋力攀爬,努力生存的往昔。

苦难给了徐知诰痛苦的人生,苦难也给了徐知诰如今的荣耀。

江山如画,一时间多少豪杰。

五代南唐李昪(李昪濠州乞丐游方和尚)(10)

(南唐王朝)

徐知诰,这个几乎是一清二白,赤手空拳走进历史舞台的孤儿和野孩子,凭着自己的勇气和毅力,书写了自己的帝王篇章。

是啊,回首往事,谁会想到当年那个在大街上摇尾乞怜,在开元寺洗刷烛台和地面的苦孩子,会成为这天下的王呢?

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这是命运使然,是上天选中了徐知诰。

但实际上,命运这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是封建迷信,它并不存在。

命运也不会饶有兴致,抑或是随随便便地将希望和荣耀交给一个浑身发臭的乞丐。

在那段绝望而残酷的岁月里,没有人看得起徐知诰,也没有人同情徐知诰,这一切,都是他自己争取来的。

正如朱元璋所说: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与我何加焉。

徐知诰,前进吧!

再去缔造属于你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