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一、概述,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腹痛病机分析过程?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腹痛病机分析过程(腹痛的病因病机)

腹痛病机分析过程

腹痛

一、概述

1.腹痛的定义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的疼痛而言。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本单元主要讨论内科常见的腹痛。外科、妇科疾病所致的腹痛不属内科范围,本单元不再赘述。至于痢疾、霍乱、积聚、虫症等所引起的腹痛,可参考有关章节。

2.腹痛的源流《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开创了腹痛证治先河。王清任、唐容川对腹痛有进一步的认识,指出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对腹痛辨治提出新的创见。

3.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上述诸病因,皆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郁滞,脉络闭阻,不通则通。

4.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急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发热、黄疸,常并发为低血压和休克,多数有上腹痛伴肌紧张或反跳痛,可有腹胀和肠鸣音减少。白细胞数增高,血、尿淀粉酶值增高。

二、病因病机

1.常见病因(1)外感时邪寒暑湿热之邪侵入腹中,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邪滞于中,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寒邪内阻,气机阻滞,可以引起腹痛;若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或湿热壅滞于中,以致传导失职,腑气不通,亦可引起腹痛。(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伤及脾胃,食滞内停;或恣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湿热积滞,蓄结肠胃;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或过食生冷,遏阻脾阳等,均可影响脾胃之健运,使气机失于调畅,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3)情志失调情志怫郁,恼怒伤肝,木失条达,气血郁滞;或肝气横逆,乘犯脾胃,以致脾胃不和,气机不畅,均可导致腹痛。(4)阳气素虚脾阳不振,健运无权,或寒湿停滞,渐致脾阳衰惫,气血不足,不能温养脏腑,遂致腹痛。阳气素虚,脏腑虚寒,其腹痛久延不愈,病程缠绵。 此外,腹部手术之后,跌仆损伤,亦可导致气滞血瘀,脉络阻塞而引起腹痛。

2.腹痛病机寒热虚实的内涵腹痛的病因病机,不外寒、热、虚、实四端。四者往往相互错杂,或寒热交错,或虚实夹杂,或为虚寒,或属实热,导致气机郁滞、脉络痹阻及经脉失养而致腹痛。概而言之,实为邪气郁滞,不适赠痛;虚为中脏虚寒,气血不能温养而痛。四者往往相互错杂,或寒热交错,或虚实夹杂,亦可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素体脾虚不运,再因饮食不节’,食滞中阻,可成虚中夹实之证。

3.腹痛的基本瘸机及其转化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通”,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若急性暴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得当,气血逆乱,可致厥脱之证;若湿热蕴结肠胃,蛔虫内扰,或术后气滞血瘀,可造成腑气不通,气滞血瘀日久,可变成积聚。

4.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上述诸病因,皆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郁滞,脉络痹阻,不通则痛。胁腹、少腹痛多属肝经病证;脐以上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脐以下小腹痛多属膀胱及大小肠病证。

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1.腹痛的诊断要点(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其疼痛性质各异,若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临床可据此进一步辨病。(2)注意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如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及前阴,小便淋漓,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他伴发症状,以资鉴别何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2.腹痛与胃痛的鉴别胃处腹中,因此,腹痛与胃痛是有密切联系的。但就部位而论,是有区别的。以上腹部胃脘近心窝处疼痛者为胃痛;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疼痛者为腹痛。而胃痛多出现脘腹胀闷,纳差,或得食痛减,或食后痛增,或吐苦泛酸,或呃逆嗳气等症。这些症状,在腹痛是少见的,两者亦不难鉴别。

3.腹痛与外科腹痛的鉴别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一般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明显;外科腹痛多后发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等。

4.腹痛与妇科腹痛的鉴别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如痛经、先兆流产、宫外孕、输卵管破裂等,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内科腹痛常发热、腹痛,疼痛一般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明显。

四、:辨证论治

1.辨腹痛的性质腹痛拘急,疼痛时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者,为寒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伴有便秘,得凉痛减者,为热痛;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伴胸胁不舒,腹胀,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者,属气滞痛;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经常夜间加剧,伴面色晦暗者,为血瘀痛;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者,为伤食痛;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久痛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2.辨腹痛部位胁腹、少腹痛多属肝经病症;脐以上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症;脐以下小腹痛多属膀胱及大小肠病症。

3.腹痛的治疗原则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所谓“通”,并非单指攻下通利而言。如《医学真传》说:“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可知治疗腹痛,固以“通则不痛”为原则,而其中真义,临证时又必须灵活掌握。根据叶天士久痛人络之说,采用辛润活血通络之法,对缠绵不愈之腹痛,尤为常用。

4.腹痛的分证论治

(1)寒邪内阻[症]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冷更甚,口和不渴,小便清利,大便自可或溏薄,舌苔白腻,脉象沉紧。[法]温中散寒。[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为主方。常用方:高良姜、香附、紫苏、乌药、陈皮等。

(2)湿热壅滞[症]腹痛拒按,胸闷不舒,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自汗,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法]泄热通腑。[方]大承气汤加减。常用方: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等。

(3)饮食积滞[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恶食,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实。[法]消食导滞。[方]轻证用保和丸,常用药:神曲、山楂、茯苓、连翘、附子、半夏、黄芩、黄连等。重证用枳实导滞丸加减。常用药:枳实、大黄、黄芩、白芍、白术、神曲、茯苓等。

(4)肝郁气滞[l脘腹胀闷或痛,攻窜不定,痛引少腹,得嗳气或矢气则胀痛稍减,遇恼怒则加剧,苔薄,脉弦。[法]疏肝理气。[方]1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柴胡、川芎、香附、陈皮、芍药、甘草等。

(5)瘀血内停[症]痛势较剧,痛处不移,舌质青紫,脉弦或涩。[法]活血化瘀。[方]少腹逐瘀汤加减。常用药:桃仁、红花、牛膝、当归、赤芍、甘草等。

(6)中虚脏寒[症]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兼有神疲、气短、怯寒等症,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法]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方]小建中汤为主方。常用药:芍药、桂枝、干姜、附子、党参、白术等。

4.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1)寒邪内阻如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为肾阳不足,寒邪内侵,宜通脉四逆汤以温通肾阳。如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为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宜暖肝煎以温肝散寒。如腹中冷痛,手足逆冷,而又身体疼痛,为内外皆寒,宜乌头桂枝汤以散内外之寒。如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为寒邪上逆,宜附于粳米汤以温中降逆。(2)湿热壅滞若燥热不甚,湿热偏重,大便不爽者,可去芒硝,加栀子、黄芩等;若痛引两胁,可加郁金、柴胡;如腹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者,改用大柴胡汤表里双解。

五、调护腹痛多与饮食失调有关,平素宜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忌食生冷、不洁之食物,少食过于辛辣、油腻之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洗手,细嚼慢咽,饭后不宜立即参加体育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