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收看。本周你将看到:①最大冰山又更新了;②水熊虫大炮;③用直肠“吸氧”;④第三根拇指;⑤日行800千米的小鸟。

冰山诞生

新的最大冰山诞生了:它名叫A-76,面积约有4320平方千米[1]。

这个宇宙最邪恶的生物都在地球吗(把地表最强生物塞进大炮发射)(1)

卫星图像:冰山A-76的诞生过程 | ESA

来自“哨兵一号”卫星的观测图像确认,这个巨大的冰山最近从南极的龙尼冰架(Ronne Ice Shelf)西侧脱离下来,漂浮在威德尔海上。A-76冰山长约170千米,宽约25千米,它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冰山。

水熊虫大炮

上得了太空,扛得住辐射,高温低温都杀不死,水熊虫因此获得了“地表最强生物”的称号。那么,如果把这些“地表最强”装进大炮打出去又会发生什么?

这个宇宙最邪恶的生物都在地球吗(把地表最强生物塞进大炮发射)(2)

炮打水熊虫是什么情况?| 绘图:窗敲雨

最近,就有两位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发射“水熊虫大炮”的实验[2]。他们把冷冻进入休眠状态的杜氏高生熊虫装进尼龙弹壳,放进名叫“二级轻气炮”的实验装置,用不同速度发射出去,打进沙靶当中。实验目的是了解水熊虫的抗冲击能力,看它们在剧烈撞击后是否还能恢复活力。

这个宇宙最邪恶的生物都在地球吗(把地表最强生物塞进大炮发射)(3)

二级轻气炮(two stage light gas gun),一种用于高速冲击研究的装置 | NASA WSTF

结果显示,当冲击速度达到0.9千米/秒时,炮弹中的水熊虫就会死亡,变成一堆碎片,此时对应的冲击压强峰值为1.14 GPa。从这个数字来看,之前坠毁在月球上的水熊虫估计无法存活,水熊虫们也很难通过陨石活着到达另一个星球。看起来,“地表最强”征服宇宙的道路还很漫长……

(更多了解水熊虫请看→果壳公认的萌物!坐拥超高人气的科学萌虫,能活到世界尽头)

肛门“呼吸机”

研究者发现了一种新的供氧方式:利用它,可以让猪通过直肠来“呼吸”。这种新技术要用富含氧气的氟化液体灌肠,研究者将其称为“EVA通气法”(enteral ventilation via anus,通过肛门的肠道通气)[3]。

这个宇宙最邪恶的生物都在地球吗(把地表最强生物塞进大炮发射)(4)

对于缺氧的病人,呼吸机是目前普遍的治疗方式,但它仍有昂贵、常伴随使用镇静剂、可能损伤肺部等缺点。为了弥补这些不足,研究者把目光转向了肠道:包括泥鳅在内的一些生物具有用肠道呼吸的机制,能不能也让哺乳动物用直肠来吸收氧气呢?

于是,研究者用猪进行了测试。他们将猪麻醉,用呼吸机提供低于正常值的氧气,以降低猪的血氧。然后,研究者用含氧液体给猪灌肠。结果发现,“EVA通气法”可以让猪的血氧明显上升。

(温馨提示:“灌肠吸氧”是否能用在人身上还不确定,请不要擅自尝试)

附加拇指

如果多长出一根拇指,你想用它做点什么?

这个宇宙最邪恶的生物都在地球吗(把地表最强生物塞进大炮发射)(5)

多长一根“机械拇指”是种什么感觉?| Dani Clode

2017年时,设计师Dani Clode创造了这种“第三根拇指”设备。它用3D打印制成,穿戴在小拇指外侧。这根“第三拇指”实际是用脚控制的:佩戴者可以通过脚趾下方的压力传感器来操纵它,完成平时单手很难做到的动作,比如单手握杯同时用勺子搅拌。

这个宇宙最邪恶的生物都在地球吗(把地表最强生物塞进大炮发射)(6)

在额外拇指的帮助下,佩戴者可以抓起更多小球 | Dani Clode

而现在,科学家研究起了佩戴者对这种设备产生的反应[4]。研究者让20位被试练习使用 “第三拇指”5天,挑战用它完成各种任务。结果,人们迅速掌握了“第三拇指”的使用方法,并开始把它看作身体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核磁扫描显示被试们与手指运动相关的脑部特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暂时的,在停止使用设备后逐渐减弱。

了解大脑对“身体增强”设备的反应,有助于这些设备的开发。将来,这样的“外挂身体部件”或许还能帮助人类完成更复杂的任务。

快速迁徙

雨燕创造了鸟类飞行的新纪录:一项新研究显示,在迁徙中,这种小鸟每天的飞行距离能够达到800千米以上[5]。

这个宇宙最邪恶的生物都在地球吗(把地表最强生物塞进大炮发射)(7)

飞行中的雨燕 | Davide D'Amico

瑞典研究者追踪了欧洲北部19只普通雨燕(Apus apus)的迁徙过程。结果发现,这些小鸟迁移的速度比人们预想的更快:在较快的春季迁徙中,雨燕们平均以570千米/天的速度移动,其中最快的个体迁徙速度达到了832千米/天。

雨燕可以边飞边觅食而不必落地,这使得它们能够长时间保持飞行。再加上体型小、借助风力等因素,使得它们能够达到日行800

考文献[1] https://www.esa.int/ESA_Multimedia/Images/2021/05/Meet_the_world_s_largest_iceberg

[2] https://www.liebertpub.com/doi/full/10.1089/ast.2020.2405

[3] https://www.cell.com/med/fulltext/S2666-6340(21)00153-7

[4] https://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6/54/eabd7935

[5] https://www.cell.com/iscience/fulltext/S2589-0042(21)004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