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刚毕业时那几年跟朋友闲聊,朋友向我吐槽她的家人非要自己去考教师,我搅了搅杯里的奶茶随口接了句:那你就去试试呗,当老师挺好的,轻松舒服外加寒暑假。朋友叹了口气告诉我说:

“大多数人都把教师这个职业看得太简单了,我能教会他们如何读懂一篇文言文或计算一道函数题,却不能教会他们如何不后悔的去度过人生的每一分钟。

这句话一直印在我脑海里,正值影史经典《死亡诗社》上映29周年,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教育”这个话题。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1)

1989年6月9日,《死亡诗社》在美国上映,故事根据作者托马斯·舒曼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一所位于田纳西州的男子预备学校)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并获得了第62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蒙哥马利·贝尔学院是一所卓越的高中,毕业生中有75%都能进入常春藤院校。电影一开始就展示了这所“卓越高中”的校训:

传统、荣誉、纪律、卓越。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2)

这是一种极度精英化的教育理念,所有的一切只为教出优秀的学生为准则,教学风格严谨守旧,不允许学生有丝毫叛逆行为。

譬如各学科令人喘不过气的学业包袱,以及严苛的惩罚制度。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3)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4)

比如对不守规矩的学生进行人格侮辱式的体罚。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5)

甚至打电话也不允许超过十分钟。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6)

换句话说,这个学校的宗旨,就是按照最精确的模具,制造出一批又一批看上去一模一样的毕业生。

曾就读于全国著名“高考集中营”衡水中学的小壹,对此感同身受。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7)

但是同衡水中学不同,如果说衡中体现的是一种功利性,那么蒙哥马利·贝尔学院体现的就是一种高高在上、不容侵犯的传统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上来就告诉你:你应该“优秀”,你的人生应该按部就班,不偏离轨道。

更可怕的是,这个学校的所有家长,也深深地认同着学校设定的人生观。

尼尔的父亲就是最典型的的代表——为了保证儿子的学业,他不允许儿子参加任何课外活动。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8)

不允许儿子有任何侵犯父辈权威的语气。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9)

对儿子要演戏的想法一票否决,即便这对儿子来说是人生最有意义最重要的事情。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10)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11)

这种绝望,我相信每个中国孩子都会感同身受,不需要小壹多说什么了。

直到“基汀船长”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

第一堂课

基汀是学校里新任的英文老师,一出场就不同凡响:上课铃响,他哼着口哨从前门走进教室,慢悠悠地踱过厚厚书本山中呆住的学生们,然后从后门走出教室。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12)

正当全班学生一脸懵逼的时候,他突然一个脑袋从后门中又探出来,说了句:

“come on”

走吧,伙计们,你们还在等什么呢?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13)

没错,基汀老师的第一堂课没有在教室里上,而是把全班学生带到了校史馆。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14)

校史馆柜子里的照片不是别人,正是这座学校曾经的毕业生们,这些当年风华正茂、准备改变世界的年轻人,现在都已经化作尘土了。

年轻人总会觉得人生漫长,荒废几天没有关系。所以基汀老师全部课程的第一课,就是让学生们知道:再新鲜的生命也有死去的一天,而我们要做的,只有在死之前让这生命充满意义。

“仔细看看这些人,他们曾经和你们一样,你能听到他们在低语:卡佩迪恩——抓紧时间,让你的生命不同寻常。”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15)

基汀喜欢让学生们叫他“船长”,因为他更像是一个领航者,而非一个辅导员。

第二堂课

第二堂课,基汀回到教室里,让尼尔念了一段课本《诗歌鉴赏》上的论述。该书作者埃文斯认为,诗歌的艺术性体现在两个维度上:它主题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表现这个主题。将这两个维度画在横纵坐标系里,最后围成的面积越大,诗歌的艺术性就越强。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16)

换句话说:埃文斯是要把诗歌的艺术性量化——听上去很有道理,底下学生们笔记也做得欢。对此基汀老师给予两个字评价:狗屁。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17)

“我们不是在安水管,我们是在谈论诗歌。你该如何评价拜伦的诗呢?我给他42分?”

将诗歌的艺术性变成数学,这显然是荒诞的。但因为这已经被印在了课本里,所以一届届的学生,就只能接受。

“既然课本是狗屁,那就撕掉课本吧。”基汀命令道。

开始学生们都以为是在开玩笑,但看到基汀一脸严肃,有人开始试探着轻轻撕,慢慢地,全班都撕了起来。从撕开一个角,到一把扯下——这所“监狱”里的学生们第一次体会到叛逆的狂欢。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18)

但狂欢并不是目的。撕过书后,基汀用一段话来告诉他们什么是诗歌的本质:

“我们读诗,或者写诗,不是为了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可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和爱情、这才是我们生存的意义。”

“毫无信仰的人们川流不息,城市充满愚昧,那你为什么还要存在这里?因为整个人类的这场大戏里,需要你贡献一首诗。”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19)

这第二堂课,基汀教授教给了学生:人要活出差异性。人并不是社会机器上的螺丝钉,而是历史大戏里的一首诗,因为每首诗都是一个独立的灵魂。

而保持差异性的根源,就来自于独立思考的能力,来自于敢说课本上的谬论是“狗屁”的勇气。

第三堂课

第三堂课,基汀老师站上了桌子。

这并不是什么哗众取宠,而是因为这堂课讲的是发散思维。开始时,基汀提到了莎士比亚,学生们一听这个名字立马“哀鸿遍野”——艰涩、古板、阴魂不散,这就是学生们对莎士比亚的刻板印象。

但那是因为,你没有看过“黑帮大佬”马龙·白兰度演的莎翁剧,

那是因为,你没有看过“西部牛仔”约翰·韦恩演的莎翁剧,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20)

任何刻板印象的形成,都是因为你看得不够多,不够远。当你换个角度看时,莎士比亚,也可以很有趣。

说到这里,基汀跳上桌子,告诉学生们:“从高处看,这个世界完全不同。”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21)

跟着,他邀请学生们一个个地上来体验,其实小壹建议各位看官此时也可以体验一下,站在桌子或者凳子上,你的家看起来是完全不同的模样。

没有什么教学方法,能比上桌子更能让人体会到“开拓思维”这四个字的意义。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22)

第四堂课

第四堂课,是户外运动课。

你一定会猜想,基汀老师是教诗歌的,他一定是个不运动的书呆子吧?错。他不仅身手矫健,而且对于运动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

运动,是一次把自己推向极致的机会。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23)

这堂课怎么上?基汀让学生们一人拿一个小纸条,每个人的纸条上都有一句诗。而他们要做的,是大声念出这句诗,然后奋力把球踢向远方。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24)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25)

运动可以将你推向极限,基汀是在告诉学生们:在你逼近极限的时候,有诗陪着你。诗,就代表了极度的爱与自由。

这最后一堂课,让学生们终于从心理到生理都爱上了诗,真正做到了基汀说的那种境界:

让诗从我们舌尖滑落,就像蜜糖一样。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26)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27)

四堂课上完,我们不知道学生们的诗歌鉴赏力进展了多少,只知道他们已经真的爱上了诗——几个学生恢复了传说中的“死亡诗社”,在半夜溜出宿舍,跑到荒郊野外聚众读诗,一读就是一夜。

这也正是片名《死亡诗社》的来源。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28)

但《死亡诗社》的含义并不仅仅限于诗,更是对人生的醒悟。

在基汀老师的四堂课后,贝尔学院的学生们都发生了奇妙的扭转:他们开始热爱生命、开始独立思考、开始享受自由带来的快乐。

像那个最腼腆的少年诺托德,开始时是班上最唯唯诺诺的那一个。撕书时他是最后一个动手的人,不敢参加死亡诗社,甚至不敢在同学面前说话: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29)

到最后,不仅被基汀老师用近乎“粗暴”的方式激发出潜在内心的野性和天赋,当场作出一首诗。甚至在影片末尾,也正是这个最胆怯的少年第一个站出来,表达对基汀老师的支持。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30)

多情少年诺克斯,从原本只敢远处望望心爱的姑娘,到冒着挨揍的风险,向女孩朗读一首自己创作的情诗。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31)

从不敢反驳父亲命令的孝子尼尔,也在基汀的鼓励下,勇于向严厉的父亲表达自己对梦想的热爱。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32)

在影片最后,尼尔也用最惨烈的方式——自杀,来表达了对父权笼罩下的人生的反抗。

《死亡诗社》最令小壹动容的一点,就是这些学生们受到基汀老师的影响,从原本循规蹈矩的人生中逃离出来,变成了一个个真正自由的灵魂。

基汀老师曾引用过梭罗的一句话:

“大多数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33)

至少在小壹的人生经验中,身边很多人是这样的。他们遵循着父辈的安排,过着“应该过”的生活,最怕的就是被周围人指责不正常。他们的生活平静,但平静地像一摊死水,容不下任何波澜。

别陷在平静的绝望里,冲出来,这就是“船长基汀”真正想教给他们的东西。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34)

纵观影史,讲教育的电影实在不少。

1933年法国电影让·维果的《操行零分》就是开先河之作,也为后世的教育系电影奠定了价值基础:教育,不是为了禁锢,而是为了解放。

影片中,学校如同监狱一般冷酷严苛,教师们如同冷血动物一样对待学生们,一旦违反校规便会受到“操行零分”的处分。

最后当重要领导来学校视察时,愤怒的学生们爬上屋顶,疯狂的投掷书本、鞋子、罐头,并在教学楼顶楼上挂上一面绘有骷髅的旗——操行分?去你的吧!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35)

影史经典《操行零分》

80多年前,这个社会对这种教育观远远没有现在的接受度,影片也因为过于反叛被禁,直到1945年才获准放映。

时间往后延展,90年代的好莱坞涌现出两部最经典的教育电影,除了《死亡诗社》,便是阿尔·帕西诺主演的那部《闻香识女人》。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36)

影片大部分时间似乎跟老师、课堂没有关系,但阿尔·帕西诺演的那个上校,却胜过任何一位学校的老师——因为他让查理知道,一个人是依靠这两个词自立于天地之间:正直、勇气。

在最后那场名垂影史的演讲戏里,上校对于甘愿前途被毁也不出卖朋友的查理表示坚定的支持,一段慷慨陈词,把贝德校长辩得哑口无言。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37)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38)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39)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40)

其实中国电影里也不乏伸张《我的少女时代》中, 林真心勇敢的站出来表达追求个性的心声,为了自由,她宁愿挨处分。

“分数不能定义我们,成绩好的学生也会犯错,曾经犯错的也会变好,是好是坏不是老师说了算。”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41)

全校的同学都在响应她,起身站在桌椅上要求校领导“处分”自己。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42)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43)

百年影史,电影人在用这些故事告诉我们:

教育,不是为了制造出一模一样的读书机器,而是为了培养一个又一个独立的灵魂,让他们过出只属于自己的人生。

在《死亡诗社》最后,基汀老师因为过于激进的教育方式被解雇,走的那一天,学生们一个个地站到了课桌上,每个人都在默念:船长,我的船长!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44)

基汀老师只留下了背影,但他播下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

盘点那些电影里令人感动的老师们 必须为这位老师点赞(45)

也许在你的成长中,也有过这样教会你人生真理的老师,不妨在留言里告诉我们你的故事。

谨以此纪念每个人生命中的那个“船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