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很多人喜欢把这四个字挂在客厅或办公室里,使整个环境都显得很有格调。但是,这四个字所蕴含的深意,你真的知道吗?“上善若水”,究竟是怎样的善,又是怎样的水呢?

怎样理解道德经里的上善若水(道德经上善若水)(1)

《道德经》这部书讲的是天道,是最高深的哲学,一般人难以领悟。于是老子借助了“水”这一随处可见的形象,来阐释天道,使之更易于被人理解。毕竟,凡著书立说者,还是希望自己的文字有人看懂、能遇见知音的,老子也不例外。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老子看来,水跟天地一样,都是善利万物的。这一点从字面不难理解,世界上的一切生物,没有水就无法存活,就连热带沙漠里的植物,如仙人球,也会依靠自然本能,艰难地获取水这种稀缺资源,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但是,如果把水利万物的这种“善”,理解成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善良”,那就有失偏颇了。

怎样理解道德经里的上善若水(道德经上善若水)(2)

在世人的眼光里,羊是善良的,狼是凶恶的,但水可曾对它们有所偏爱?狼吃羊,是狼生存的一种手段。上天让狼存在,就一定有它的道理,而整个生态圈的维系,不也少不了狼这一环?所以站在人的角度,可以厌恶狼而同情羊,但是站在天道的角度,狼与羊都是万物之一,并没有本质区别,弱肉强食也只是自然规律。

所以老子说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里的“善人”,不可简单理解为“好人”,而是能洞察天道、顺应天道的人。

有人说读老子读出了一种“冷酷”,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没有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满足于廉价的心灵鸡汤。老子的思想里没有任何心灵鸡汤的成分,他的主旨,只是还原世界的真相。即使真相是残酷的,毕竟是真相。“推天道以明人事”,是自《易经》以来的传统,也是老子哲学的出发点。

怎样理解道德经里的上善若水(道德经上善若水)(3)

“利万物”之后,是“不争”。水需要争什么呢?当然,对于人来说,可争的东西太多了,世间无数名利的诱惑,即使自己拥有的已经够多,但人心总爱攀比,这山望见那山高,所以内心总是不满足。

水能“处众人之所恶”,所以它根本不需要争什么!水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有了。水无欲无求,它没有必须要去的地方,它也无须为任何理由停留,西哲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水总是流淌在当下,过去和未来只是一前一后呆在那里,从来不会打扰它的平静。“生活,就是你计划之外所发生的一切”,水可能是最理解这句话的了。

而且,你把水放到什么形状的容器里,水就会变成什么形状,这就叫“随物赋形”, 《孙子兵法》从中悟出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道理。对于环境的适应性,水确实做到了极致。

水的不争,并不是没有实力去争。水是最善于积蓄实力的,或许只有溃坝而出的那一刻,你才能真正理解水的实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对水的力量有着清醒的认知,所以成为古代最伟大的帝王。

怎样理解道德经里的上善若水(道德经上善若水)(4)

正因为不争,所以没有不良情绪,所以才能静水流深、潺湲万里。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能力再强、水平再高,如果为人骄傲、小气,那还有什么值得一提?

这样看来,水,确实是天道最忠实的发言人。《道德经》里的水流淌千年,启迪着一代又一代诚心求索的灵魂。

您怎么看“上善若水”这句话的,欢迎评论、转发!

往期精彩:

“万经之王”《道德经》,精华就在这两个词,悟到就是福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