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啥打败匈奴(自古到今都有一个惯例)(1)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主要记述汉、魏、晋时期的一些名人轶事。里面有一个小故事,很有趣味。

通过白狼山之战,曹操大破乌桓军队,并且斩杀了他们的单于蹋顿,俘虏二十余万人。此役过后,匈奴是被彻底打服了。

随后曹操又将匈奴分割成5个部落,使这五个部落分别居住,分散了匈奴的力量,使他们不能聚堆形成强大的势力,从而不敢反抗汉庭。

匈奴是老实了,但和汉朝的交往还得继续进行。

曹操为啥打败匈奴(自古到今都有一个惯例)(2)


一次,一个匈奴部落派使者到中原来,使者来了,汉朝丞相,实权人物曹操必定要接见他们呀。

那时候的人也相当注重仪表,而且在臣服的小帮面前,更要讲求一些“形象工程”的。

这时候曹操踌躇起来,为何?

因为北方的胡人,一般是吃牛羊肉的生活习惯,在塞北的大漠中,任由凛冽的寒风肆虐下成长的,所以一般体格魁伟,满脸的络腮胡子,看起来形象十分的威武高大。

而曹操是哪里人?安徽亳州,地地道道的南方人。男人一般身形都比较瘦小,恰恰曹操虽然写出的文章十分华丽,可长相却比较丑陋。曹操自己也有自知之明,他觉得以他这副形象出来示人,有些对不起威武大汉朝廷。

那怎么办呢?

曹操为啥打败匈奴(自古到今都有一个惯例)(3)


正犯踌躇之际,别驾从事崔琰进来汇报工作。正在低头沉思的曹操一件崔琰,顿时眼前一亮,马上有了主意。

那崔琰是什么相貌,让曹操都羡慕呢?

“(崔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崔琰不光长相魁伟,还是个大学者,那不是有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吗?胸中锦绣文章,再加上高大的体型,往那里一站,自然显得仪表堂堂了。

第二天一早,匈奴使者来到丞相府,按正常礼节来拜见曹操。此时在朝堂上曹操和崔琰来了一个“脱袍换位”。

曹操为啥打败匈奴(自古到今都有一个惯例)(4)


接见完毕后,使者回到馆驿。曹操有些不放心,就派手下人来到馆驿打探消息。

一阵寒暄过后,手下才终于表露出今天来到目的——他问那个匈奴的使者,让他说说对刚才拜见的魏王,给予什么样的评价。

能替单于到外交场合处理两国事务的人员,自然不会是一般的庸才,肯定是有相当的才华的。

听到来者的询问后,匈奴使者款款的回答道:“如果要论仪表,魏王玉树临风,口若悬河,简直是一表人才。”

听到此话,来访者频频点头,心说,崔琰果然是气度不凡,没有给朝廷丢脸,没有枉费丞相的一片苦心。

曹操为啥打败匈奴(自古到今都有一个惯例)(5)


匈奴使者看到来访者频频点头,不由得一时高兴,又加了一句让他后来掉脑袋的话:“你们中原真是藏龙卧虎。魏王就已经了不得了,但他身后操刀的那个侍卫,更是非凡人物,你看他瞧人的眼神,神目如电,有真龙天子的气势。”

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此话一点不假。在曹操的眼神里,时刻透漏出一种不怒自威的霸气,如果不是长久身居高位之人,是培养不出这种气质的。

手下把探听到的情况,向曹操进行了逐一汇报,曹操听了非常高兴。一个人具有九五之尊的贵体,那还能不高兴?

但这种高兴没有持续5秒,眼光又变得阴鸷起来。

“这个匈奴使者,还真不是一般人,眼光还真够毒辣的!”曹操在心里合计到。

突然,曹操马上传令,派刺客随后追赶,杀了匈奴使者(“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曹操为啥打败匈奴(自古到今都有一个惯例)(6)


结语:

匈奴的使者一句真知灼见之语,引来杀身之祸,这恐怕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吧?

曹操闻听了对自己赞扬的话,却对使者产生杀心,这恐怕有些出人意料。那么,曹操为何做出这种不近人情的决定呢?现在想来,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一、匈奴部落中有能人。

匈奴部落是曹操使出吃奶的劲才抚平的,目前他们分成了5个部落,每个部落力量薄弱,但不敢保证将来他们不会强大起来。像此人这么火眼金睛的能人,如果将来握了重权,那将会是朝廷的一大隐患!

到时候北方边境一乱,自己的南征大计就会泡汤,“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就不如说声再见”。于是下定决心先除去为要务。

曹操为啥打败匈奴(自古到今都有一个惯例)(7)


二、为自己的形象考虑

这次让崔琰假扮自己,是情非得已之举。他们如果事后得知这次接见的真相,“曹丞相不敢见使者。”传出去对自己的形象是大大的不利。

三、曹操不怕引起两国纷争吗?

不怕。在目前这个乱局下,杀人劫道的多了去了,只要自己咬紧牙关,来个死不认账,时间久了慢慢就会平息的。

出于这种考虑,曹操实施了他的刺杀计划。

参考资料:

《三国志》西晋·陈寿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