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比丘国发生了什么(唐僧和比丘国丈的嘴炮说明了什么问题)(1)

今天讲到比丘国。其实比丘国故事的好玩,不在于孙悟空猪八戒跑到清华洞府去打怪(有没有北大洞府?),那都是一个套路,是小说必须收场的一个必要环节。好玩就好玩在唐僧这次亲自出马,和比丘国国师进行了一场金殿大辩论。这里面深层的东西很多。

僧道大辩论

比丘国里,唐僧和比丘国师在金殿进行了一场大辩论。这也是唐僧唯一一次亲自出场,代表佛教和道士短兵相接地辩论。所以这场辩论一定要评点一番,它体现了唐僧的水平。

说实话,唐僧是什么人,“千经万典无一不通,佛号仙音无一不会”,假如《西游记》真的崇佛抑道,唐僧和国丈辩论,佛教本门武功那岂不是太多太多,随便选一样施展出来,都可以把国丈打得稀里哗啦吧?随便选几段虐一下眼前这个妖道,岂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可是唐僧说了一段什么?

老实说,假如唐僧是认真的在辩论,那贫道简直想穿越回去,把唐僧拉出殿外,别丢人现眼了!要知道高手对决,一定要认得武功家数。不认得武功家数,那就听凭对手糊弄吧。现在要问这段话,是和尚的本门武功吗?完全错了!这是道教全真派的正宗武功!我们只要翻开《鸣鹤馀音》,就会发现这一段的出处:

《鸣鹤馀音》是什么书呢? 它是元代全真道士彭致中搜集前代仙道歌诗编订而成的文学总集,内容包括词、曲、诗、赋,计五百余篇。大部分内容,是全真教南北宗道士写的,还包括一些符藻派高道,如虚靖天师张继先、莫月鼎等。

这篇文章,就是三于真人的《心地赋》!三于真人又是什么人呢?名字不知道,但似乎是全真七子的亲传弟子。因为他还有一首《满庭芳》,说“钟吕为宗,拜丘刘谭马”,丘刘谭马就是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和马钰(所以他或许是于善庆即于志道也说不定,留以后详查)。我们看看,标红字的地方,就是唐僧抄袭过去的。他抄了多少,一看自明,不言而喻。

最令人滴汗的是,唐僧居然把这一大段话的主语改了!三于真人在开头就说明了:这一大段话的主语是“既向玄门受教,便于心地下功”,玄门,当然是道士。唐僧居然把这两句故意省了,反倒改成了“为僧者”,这是几个意思?这不就是贫道小时候把同桌的考卷答案抄来,写上自己的名字交上去么?

更何况唐僧改过的地方,反倒不高明了!例如三于真人说“行功打坐,乃道之狂;布惠施恩,即德之诈”。唐僧改成了 “行功打坐,乃为入定之原;布惠施恩,诚是修行之本”, 对比一下,哪个高明?哪个拙劣?哪个有骗人钱财的嫌疑?三于真人的原文,当然是深刻理解了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理解了庄子“圣人出有诈伪”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奉道之士说出来的话!唐僧说什么“布惠施恩,诚是修行之本”,反倒是落在下乘了!行功打坐就是入定之原了?

况且,后面马上接了一句“大巧若拙,还知事事无为;善计非筹,必须头头放下”。唐僧照抄不误。人家三于真人否定了打坐和布施,接这句行啊。你唐僧鼓吹完这些,忽然来一句事事无为,头头放下?这不自相矛盾吗?这就好比抄同桌的考卷,匆匆忙忙抄错了解答公式,反倒抄上一个正确答案。幸亏还记得把姓名写成自己的!

再有三于真人说“坚成学道,须当了心”。唐僧当然不敢说“坚成学道”啦,那还不相当于在考卷上写同桌的名字吗?于是就说“坚成知觉,须当识心”。“知觉”的要求,可比“学道”高多了!而“识心”比“了心”,反倒低了。

唐僧还自作聪明,加了几句“若云采阴补阳,诚为谬语;服饵长寿,实乃虚词”,“素素纯纯寡爱欲,自然享寿永无穷”,这几句虽然道理上没错,但假如加回到三于真人的原文里,高下立判。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他唐僧说话的地方,因为人家道长根本就没追求“享寿永无穷”!

这就好比,少林寺方丈面对张三丰,使着偷来的太极剑和梯云纵,非说这是少林派本门武功。饶是拿来唬人,还使得不怎么样,关键的招数,都用错了!

好吧,面对这样破绽百出的辩论对手,国丈总该大喜过望,觉得大拣个便宜吧?可是他的表现,更令人奇怪。他第一也没有点破,也不知他看出来没有;第二,居然不用本门武功拆解。他使的什么武功?且看:

这一大段写得很漂亮,然而是道士说的吗?恰恰又不是,至少名义上不是!这是宋仁宗的《尊道赋》。宋仁宗可不是道士!这不过是皇上写几句捧场的话,给你道教面子,拿来当挡箭牌了?

当然,这篇赋是不是宋仁宗所作,是有大大的疑问的,兴许就是金元间道士伪托的。但饶是如此,你比丘国国师用什么来拆解不行?非得拉宋仁宗这张大虎皮吗?这就好比:

佛胜了?还是道胜了?谁也不知道,一场少林武当的绝世大比武,就在嘴炮中结束了!

当然,也许有人说,万一唐僧是钓鱼呢?故意使一套道教武功逗傻子玩?这个自然不是,因为辩论结束,是唐僧输了。因为国丈发言完毕后:

唐僧若是来钓鱼的,他羞愧个什么劲?只能这样说:这一场僧道大辩论,看上去高大上,玄奥无比。其实双方都耍了滑头。结果什么都没比出来。有些学者想从这一段辩论评判佛道优劣,那是上了当了!

明代的三教合一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朋友很失望,很失望。

是啊,太TM失望了。我还想看看到底谁厉害呢。结果,你们都不地道!

其实细想想,贫道还是那句话,假如《西游记》那么黑白分明,它也成不了名著,它也传不到今天!试想想,金庸的小说里,有哪些是那么黑白分明的?

假如一部名著,那么轻轻易易地就让你看懂了答案,只能说,它是主流媒体的宣传品。这些年来,谁知道《红楼梦》真正在说啥?《水浒传》真正在说啥?只能说,名著的肌理,都非常非常复杂。不同的人看,能看出不同的答案。

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作者对全真教的肯定,对金丹大道的推崇。例如唐僧代表佛教出战,反倒用的全真七子嫡传弟子的武功。比丘国国丈反倒不安排他引全真教的文章。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又如孙悟空说的:

先天之要旨,就是指修炼元精、元炁、元神(又称先天精、先天炁、先天神)的内丹术理论。内丹术认为烧炼、服食等皆属旁门,不能得道。这些话,与其说是宗教信仰,不如说是技术流,和佛道斗争没有关系。不管是佛是道,只要认同“先天之要旨”,只要认同“宽欲养身”,就都是统战的对象。

今天阅读《西游记》的朋友,头脑里往往有个立场的观念。佛就是佛,道就是道,就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地主富农和贫下中农一样,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以一定要斗争斗争再斗争。殊不知在明代的社会,尤其是是底层社会,佛和道并没有那么的界限分明。

贫道多次提出,《西游记》的成书,和福建有很大的渊源。福建这个地方,在阶级立场坚定的人看来,就是佛道混合的“重灾区”;在革命意志动摇的人看来,就是宗教团结的“示范区”。例如林兆恩的三一教,就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这个教门,到今天还有重要的影响。大家去台湾、福建转一转就知道。直到今天,福建的很多民间信仰,还是模糊不清的。

不光福建这样,之外的民间宗教,同样有这样的倾向。罗教基本是佛教的,但也吸收了道教的东西;黄天道是外佛内道。其他的民间宗教,很少有纯之又纯的佛或道,都是大杂烩,这就是明代底层社会的特点。

《西游记》讨厌什么道士

其实《西游记》并不反道教本身,甚至原著唯一的一次安排如来讲经,居然故意让如来讲道教的《护命经》。刚才唐僧引用三于真人的《心地赋》来辩论,其实就是全真教一向提倡的内容。全真派道士是不讲炼砂干汞、点石成金的。从王重阳祖师一路下来,就是讲究炼心,炼精气神。所以才叫“全真”。这是《西游记》一以贯之的作风。《西游记》发生佛道争执的时候,何尝真见用佛教教义去降服道教教义了?《西游记》通篇真正讲的佛经,不就是一部《心经》么?先不说这部《心经》并不涉及佛道斗争,而这《心经》,恰恰又是王重阳钦定的入门教材!

《西游记》讨厌的道士,有这么几位:黄花观蜈蚣精、车迟国三位大仙、比丘国国丈。

其实黄花观故事,贫道跳过去了没讲,因为暂时没有什么可深八的东西。如果强行八的话,势必引出许多牵强附会的说法。但这里不妨说几句:

这里其实就点明了这位道士的来历,就是作者讨厌的那种道士了。黄芽指铅,白雪指汞,都是道教炼丹的原料(当然内丹也有黄芽白雪的说法,这里当然以孙悟空的理解为准)。烧茅,指炼丹时焚烧茅草。这种事,内丹家是不屑干的,比如《悟真篇》“七言四韵”之六:“丹熟自然金满屋,何须寻草学烧茅。”人体自有炉鼎丹药,不必外求。

车迟国里三个妖道,也是作者讨厌的,他们是“炼砂干汞,打坐存神,点水为油,点石成金”,还会隔板猜物,大开剥等旁门左道的法术。其实这个“大开剥”,本来就是从西域传过来的,和道教本来没有任何关系,例如《太平广记》和《搜神后记》记载的一个和尚和一个尼姑:

这个和尚的砍头法,这个尼姑的开膛破肚,才是三位大仙的老祖宗!这都是西域的幻术,要说和宗教沾边也是佛教,中国民间原来并没有,何苦让道士背这黑锅?

而车迟国的三个妖道会的“五雷法”,反倒是正宗道教求雨的法术,所以即便是妖道,作者对“五雷法”也并没有什么批判,反倒说“那道士五雷法是真的”。况且三位大仙死了不要紧,车迟国以后求雨找谁去?

这里的比丘国国丈也是这样的,《西游记》讨厌的,是他要拿小儿心肝做药引。和道教这个宗教本身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与其说《西游记》崇佛抑道,倒不如说崇“道”抑“术”,或者说崇内(丹)抑外(丹),尤其是金丹大道,是《西游记》特别崇尚的。

须菩提祖师教孙悟空的就是它,猪八戒、沙和尚当凡人的时候,他们的师父传授的也是它(虽然不知他们的师父叫什么名字),甚至都到了凌云渡,还说“相亲相爱是元神”。这就明显把内丹术贯穿始终了。

至于西天路上的和尚,看起来没有道士那么讨厌。但不怎么样的同样不少,就像观音院的金池长老、乌鸡国的僧官、镇海寺被老鼠精吃掉的小和尚们,佛祖身边还有索贿的。之所以不觉得他们特别坏,因为他们都不是妖精。在乌鸡国,文殊菩萨派他骑的狮子公报私仇,变个和尚不就得了?非得变做个全真道士。这到底是佛黑还是道黑,还真不好说。

西游故事从产生之日起就是宣扬佛法的,抑道不抑道先不说,剧情决定了必须找佛祖取经,这是无法更改的。否则另编一个去找太上老君取经的故事不就得了?所以只容易编妖精变的道士,不容易编妖精变的和尚。否则师徒四人一边取经一边打死和尚,这种情节未免也太考验人性了!所以,如果真说有什么斗争,与其说是佛道的斗争,不如说是道教内部的路线斗争更合适(狭义地理解)。全真教崇尚金丹大道的势力,借《西游记》来批评崇尚“术”的那部分势力(倒不一定是正一),我们的佛祖也是倒霉催的,在这里面貌似是被当了枪使了!

【欢迎关注贫道公众号 仙儿(xianer-xianer),查看往期全部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