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利用工作空闲时间追了一部剧《雍正王朝》,对于我这样的一个年轻人来说,是个老电视剧了我承认我很懒,到现在也没去弄清楚这部电视剧拍摄于几几年,可能我着实对时间这种概念提不起兴趣来至于为何打开了这部电视剧,大概是从网易新闻中看到了一个小片段,里面的君臣博弈引起了我的兴致这算是介绍清楚了原由,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雍正王朝里面皇子性格分析?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雍正王朝里面皇子性格分析(皇子生太多带来的烦恼)

雍正王朝里面皇子性格分析

最近利用工作空闲时间追了一部剧《雍正王朝》,对于我这样的一个年轻人来说,是个老电视剧了。我承认我很懒,到现在也没去弄清楚这部电视剧拍摄于几几年,可能我着实对时间这种概念提不起兴趣来。至于为何打开了这部电视剧,大概是从网易新闻中看到了一个小片段,里面的君臣博弈引起了我的兴致。这算是介绍清楚了原由。

电视剧吸引我最多的是,是权力与计谋的前因后果。计谋在前,结果在后。这就像是化学反应,计谋是反应的原料,结果是反应的产物,而他人的介入,人物的性格取向等等外界因素,都是催化剂,而且是不确定结果导向的催化剂。不过要提前讲好,我所交流的只限于这部电视剧,真实史记记载如何,不在讨论的范畴。

看的时候我就常常在想,作为观众的我们,最容易看到是第一层故事。不管是康熙,雍正,乾隆等,其实都是讲了一个故事,也是这类电视剧的核心,大位传位问题,基于此,再衍生出类似副本概念的故事,传位是主线,这样解释起来是不是更加清楚。也就是众多候选皇子中,选谁的问题。这也暴露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传位问题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儿子的多少,且是适龄儿子。康熙来说,当时儿子众多,选择起来真是费劲心思,这也在竞选过程中埋下了祸根,儿子们开始结党,各自为政。即使后面雍正上位,兄弟之间还是各怀鬼胎,这是不可挽回的结果。到了雍正,适龄的儿子只有三个,选择起来相比于康熙,则较为容易的多。所以也是说明了一个道理:选择越多,越难做抉择。但出于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角度思考,在传位这种关乎到国家大计的问题上,还是择优录用更为稳妥。所以我们作为观众甚至要责备雍正,整天忙于公务,都耽误生儿子了!要是多花点心思在生儿子上,或许朝代可以走的更远也不是不一定。雍正选下位皇帝时,要简单的多。正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康熙爸爸已经把“红绣球”早早的抛给了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这位进关后的第四位皇帝。康熙把小时候的弘历戴在身边培养过一段日子,也对他表现出了极大的赞赏喜爱。就出于这一点,雍正也是看在眼里,后续电视剧并没有过多阐述弘历的人品,能力如何,直接默许弘历作为雍正的继位人,同为皇子的其他两位,也是心照不宣。也是验证了皇恩浩荡,在康熙皇帝的培养下,弘历各方面才能都是值得认可的。

康熙选雍正的过程相比之下,可谓是煞费苦心。其艰难过程,常人难以想象。那么多皇子中,早早定下的太子不争气,废掉之后开始争夺皇位,对康熙晚年的政治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可以说耗尽了康熙的精力,不然多活个几年,我都是相信的。玩脑子的事情,费脑细胞。这时候不得不说说这个早早定下来的皇子,二阿哥。1675 年,两岁的他就被定为皇太子之位,直到 1708 年,第一次被废。33 年的皇子生涯,要我说,不腐败也难。位居高位,众星捧月,下属中皆为奉承之辈,以求高攀之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你说一个人腐败堕落简单不简单?我说简单。电视剧里说他不学无术,给康熙带绿帽,还想密谋造反。我虽然不能亲身体会,却觉得难以脱身。你想想,一个做了 30 几年的皇太子,下属整天不怀好意在你耳边使坏,就是块石头也被磨成了沙子。因此我看他,是同情。大阿哥,心狠手辣,没有手足之情,不具有仁爱之心,康熙后来把他关起来并加以防范。三阿哥,电视剧里表现的是没有争夺之心,但在第一次废皇子时,因为牵扯到他与大阿哥走的过近,基本也被康熙 pass 掉了。主要是没有争夺之心,倒也是落个安稳的日子。由此看来,不争也有不争的好处,谁也不得罪。

我们来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其实心中正如电视想要表现出来的那样,也就四阿哥,八阿哥两位,稳当的可以作为候选人,其他人喜形于色,沉稳都做不到,实在不适合做一国之君。沉稳之后,再去谈仁还是伪仁。康熙临终前给八阿哥的评价就是假仁,装出来的,这才是在康熙心中把老八 pass 掉的核心,作为一国之君,假仁假义的话,不得人心,至于八阿哥为何在电视剧里有那么高的人气,主要是假仁所带来的人心。不得不说,康熙这双眼睛毒辣至深。老九老十,城府不够深,也死心塌地的跟着老八,最终最为附庸品的下场。电视剧中有一点没有表现出来,让我觉得这一点不真实,那就是四阿哥的夺位之心,那种贪婪没有表现出来,或者说没有表现的那么明显。实际上,二皇子被二次废掉后,老四老八都看到了希望,这两位也都有群众基础,从这个时候开始,其实都开始各怀鬼胎,结党营私,开始斗法。所以电视剧这一点上容易误导观众,认为老四没怎么争,就当了皇帝。我们想想也是不可能的,你不去争,皇位会乖乖的落到你的头上?争,也是讲手段,老四的手段更高明,或者康熙更看得惯老四的争夺手段,加之对为人的认可,综合考虑到一起,才定下的继位人。电视剧用弘历这个事情,也早早定下了老四当皇帝的基调。

康熙的勤政不必去多说。说说他的晚年。1722 年 12 月死于北京创春园,终年 69 岁,在位 61 年零 10 个月。这个数据来源于百度。69 岁高龄,还要执政,多少有点不愿意放权的意思。强势的人,都不愿意相信别人的做事能力,觉得自己去做,才放心。1712 年再次费太子,当时康熙 59 岁,接近 60 岁的人,还妄想跟年轻一样,事必躬亲,是违背了生物概念。其实,马后炮的来看,为何不在一个合适的时候退位,已带班的形式去亲自培养接班人,我觉得这样会更好,一方面早一点断掉其他阿哥的争夺之心,减少内耗,减轻阿哥间的勾心斗角。一方面,皇太子手下的官员也不会怂恿皇子做太过分的事,皇子也做的稳。真的不要小看身边人的建议,这些语音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一步一步把你带入深渊还不自知。我们都会去喊:亲贤臣远小人,实际上身边的人,谁愿意整天有人跟自己唱反调,那不是显得自己很没用?所以说,既然年轻时候把江山打好了基础,在合适的年纪退位就显得大智慧,而不是一直掌权到 69 岁。老糊涂老糊涂,早就力不从心,面面俱到了。老四的智囊坞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自己看中的人顺利当了皇帝,自己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不禁感叹大智慧啊!弹幕纷纷表示,坞先生是看了剧本的人,坞先生是这部电视剧的导演,这不就是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道理,急流勇退是多么重要。雍正当权后,坞先生还要继续做智囊团,反而显得皇帝无能,况且坞先生已经察觉到雍正对他的有些计谋不认可,这也是对的,一个要当皇帝的人,怎么可能对某一个人言听计从,就基于这一点,坞先生就值得我们去学习。

对权力的长久掌握,也导致了皇子之间的勾心斗角,而康熙也要从中协调,步步纠错。说白了,这种内耗起来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一不当心就朝局动荡,分崩离析。所以晚年康熙就做了一件事,也只有精力做好一件事,就是一方面要让阿哥们竞选,一方面稳住大局,也就是让他们在一个适当的圈子里竞争,不得跨越某些界限,比如说兵权,是不能动的,我相信,康熙在兵权上掌握是最关键的,兵权这块大部分是康熙的心腹,掌握了兵权,就掌握了决定权,对于一个入关的名族来说,他们深谙其道。而最终老四在兵权上的掌握能力还是表现的比老八要好,所以皇帝驾崩,利用兵权,顺利继承遗诏,继承大统。而这里,就又引出了一个重要任务,隆科多,这个手握大权的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时隆科多是雍正的人,当然,康熙已经把隆科多给镇住了,并标明了自己的满意候选人,也就是雍正,所以隆科多那边,雍正没有费太多心思去笼络。而隆科多也是临危受命,并没有任职过久,我相信,要是一个任职很久的隆科多,搞不好就会被八爷笼络去,不然为什么后期雍正当值,隆科多与八爷走到一起,想谋反,听说是隆科多有把柄在九爷那边,没办法,被胁迫的我也相信这种说法,隆科多的儿子就是个败家子,作出荒唐的事,或者说被诱惑做荒唐的事,很有可能。最后也落个了不好的下场。

回头来看,人生起起落落,走好每一步是奢望,但求个安度晚年成了最好的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