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浮气躁难成大事(大学心浮气必躁)(1)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大学》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二人从《礼记》中整理出来的,按照需要编成章句,后经朱熹赋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解,统称为“四书”。

这段话实际上是要描述一个有智慧的人要实现人生目标需要完成的一个完整的思维运作模式,即:止——定——静——安——虑——得,这个过程具有严密的逻辑顺序。

“知止而后有定”,就是说,明白自己要奋斗的目标,才可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所谓的“止”就是至善所在。

“定而后能静”,意思是只有具备了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才可以为人处世沉稳睿智,关键时候保持冷静,这个“静”关键是心静,不胡思乱想。

“静而后能安”,只有保持镇静沉稳、不浮不躁才能够心安。

“安而后能虑”,心安才能够考虑问题全面细致、严密精祥。

“虑而后能得”,考虑问题精审周祥才能够办成大事。就是“得其所止”,意思是实现目标关键是“止”。

心浮气躁难成大事(大学心浮气必躁)(2)

有的人在学习中,怎么学也学不会,很重要的原因是心性浮躁,在学习中不能沉住气,谦虚深研,勇于实践,所以就没有很大收获。

有的人在工作中,被领导批评就会和领导翻脸,这样的人没有定力,心浮气躁是致命硬伤,这样的人通常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

心浮气躁的人心胸必然狭隘,心胸狭隘就不成大事,所以我们要避免成为这样的人,要善于改正自己的不良思维模式,叫“止”,不改正自己,就不会有真正的“得”,就不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有的人在生活中,常常处理不好和朋友、亲人、同事之间的关系,通常也是由于地位观和利益观不正确,从而心浮气躁,没有智慧,进而导致社交失败等等系列连锁失败。

心浮气躁难成大事(大学心浮气必躁)(3)

由此可见“静”的相反一面就是焦虑不安。“安”的相反一面就是躁动不定,所以说“心浮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还有的人抖腿、喜欢听狂躁音乐、坐不住、静不下来、话多等等行为问题,都会导致人生处处蕴藏败笔,可能在重要场合就会大煞风景,令自己莫名其妙的无地自容。

无论是谁,浮躁,表面看是一种不良的习惯,可是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实际上这种浮躁是为人的一种不良品性、不良作风,很多人沉迷在“面子工程”里,其不知这样的结局是换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的“烂摊子”。

心浮气躁难成大事(大学心浮气必躁)(4)

所以说,浮躁恶习要不得,它带来的恶果不仅是自己的人生不成大事,而且祸国殃民、贻害无穷,有智慧的人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必会痛改前非。

讲到底,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人还是虚荣心太重,执着于虚名而难以踏实,这样的人如果做官就很可怕,常会不顾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远见,更不能谋略事业,策划人生,最终不成大器。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清醒,做一切事情之前,先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它是人生的纲领,也是人生的总开关,心量大至寰宇,智慧必然无穷,福气一定多多,成功也就无限。

如此,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保持坚守为人的基本操守和行业的道德准则,才能做得到静心思考、反观心念、冷静做人、沉稳处世、砥砺意志、坚毅奋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