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音同漆)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这段话大意是:孔子去鲁桓公庙朝拜,看见庙里有个欹器。孔子问:“这是什么器物?”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宥座器。”孔子说:“我听说这种东西灌满了水就翻过去,没有水就倾斜,灌一半的水正好能垂直正立,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的。”孔子让弟子取来水试了试,果然如此,于是长叹一声说:“唉,这世上哪有满了而不翻倒的东西呢?”

古人体现器量的事例 欹器古人的座右铭(1)

传说欹器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又称歌器,是一种计时器,功能类似沙漏。欹器两侧设有双耳,可穿绳悬挂;底厚而收尖,利于空瓶时向下垂直;口薄而敞开,利于盛满水时倾倒。古人在它上面匀速滴水,用以计时。据载齐桓公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歌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欹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称之“宥坐”,即现代人所谓的“座右铭”。

古人体现器量的事例 欹器古人的座右铭(2)

欹器应和了儒家学说“满招损,谦受益”的思想,因而备受推崇,以此提醒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永远不要骄傲自满。

《易经·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欹器这里,道与器合二为一,完美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