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上智部·萧何 任氏

刘邦攻下咸阳城后,上至将领下至士兵都到各处搜刮钱财、金玉等物,中饱私囊。唯独二人不同,一人是刘邦能臣萧何、另一人则是宣曲任氏。

萧何收集了秦朝丞相与御史等留存的律令图书,为刘邦之后的统治提供了,国家的人口数量、势力分布、地方贫富等基本数据。任氏一家囤积了大量粮食,成为了之后的富商。

刘邦不想干老大萧何激励他(萧何被逼无奈演戏给刘邦看)(1)

萧何为什么不先去掠夺些钱财?再去收集那些资料和档案呢?难道他不爱财?

细细读来,如果他是爱财之人,也许会少了很多被后世之人传颂的谈资趣料。如果他即不爱财、也不懂谋略,恐怕他也会像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刘邦给铲除。


01

更早些时候,经商是末等职业,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由孙俪、刘涛、方中信主演《芈月传》时间背景为春秋时期。在那部剧中我们就能感受到,有才华的人首先都会去谋个一官半职,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也唯有谋略和智慧才行。

刘邦不想干老大萧何激励他(萧何被逼无奈演戏给刘邦看)(2)

这些文人、智者最在乎的是什么呢?比较代表性的人物,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司马懿、周瑜;春秋时期的,孔子、孟子、管仲、乐毅等等。无论是在书本中还是在影视剧中,在他们身上了解到的永远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么一想来也就明白了,萧何为什么会去收集那些律令图书,而不去搜刮金银了。这些是治国的根本,有了它们国家可以更快进入稳定和发展的轨道。另外,贫苦大众也能少受些苦难。


02

在战略上萧何也是有其大局观和谋划的。在攻破咸阳后,与项羽大军必定会有所纠葛。这便涉及到了眼下及将来的命运会如何发展。所以,他建议刘邦向项羽称臣,将自己的力量全部收拢到巴蜀,待时机成熟再与项羽征战天下。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及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

刘邦不想干老大萧何激励他(萧何被逼无奈演戏给刘邦看)(3)

在生活的细事上我们也能看出萧何的智慧来。刘邦最初的形象类似于一个村里混子的大哥,那会还是要看萧何的脸色的。一次,秦始皇最后一次全国巡游时,刘邦在屋内向外看到这一幕,便说了一句被现代人出口能详的话:“男人当如此”。那当下,萧何也在场,听他说了这句话后,表情郑重了一下,也许从那开始便对刘邦有了别样的看待了。

智者都具有一种本领,见微知著。就是从很细小的事情当中,看出将来可能要发生的大事。就这一点上,诸葛亮在其“诫子书”中阐述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刘邦不想干老大萧何激励他(萧何被逼无奈演戏给刘邦看)(4)


03

只谈家、国、天下,钱从哪里来呢?像是这些朝廷大员,有时立了功,皇帝一赏赐又是金又是银的,还有土地和美人。有人收到了这样的赏赐,可不仅仅是钱财物,更是自己的荣耀。当然也有像刘墉、纪晓岚等那样的清官,生活可能过得真的不富裕。

刘邦不想干老大萧何激励他(萧何被逼无奈演戏给刘邦看)(5)

在萧何帮助刘邦铲除了当初一起打天下的,后来生出异心的大将军、大功臣等人后,萧何身边的智囊召平就对萧何说到,下一位可能就要轮到大人您了。随后便建议到,用现在的话说花钱免灾吧。萧何不但将自家财产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国家,还故意强买人田产,弄得怨声载道。但是刘邦得知此事后,却非常高兴。更加有趣的是,笑着拍拍萧何的肩膀说道:“相国应该爱民才对啊”。

萧何这是自污廉洁的行为,是因为他通过智囊召平的提醒,将前后事在心里想了一遍之后,看清了刘邦在意的是什么、担心的是什么了,综合考虑下,也唯有将自己声名搭进去,才能自保啊。

那么,刘邦知不知道萧何又捐家产,又弄一档子强买人田产背后的真正目的呢?即然能站在那么高的位置上,眼里可是不揉沙子的。这些政治人物、而且是开国皇帝,更不是一般聪明的人物。所以,他很清楚萧何在演戏给他看。但是他完全接受萧何这样做,这也是一种变相地表忠心啊,说明萧何还是可以信任并堪大用的。

刘邦不想干老大萧何激励他(萧何被逼无奈演戏给刘邦看)(6)

做小人物难,但是大人物却也时时都在风口上。看宫廷中勾心斗角的戏码时,真有种步步惊心之感。说不定啥时候被人算计了,还和人称兄道弟、喝酒侃大山呢。

无论我们身居何时、何地,大事、小情,唯有能力、智慧才能让我们充满力量,让自己不畏风雨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