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书法的书写特点 碑帖融合迥异时流(1)

郭沫若(1892-1978),字鼎堂,号尚武,四川乐山人。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解放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全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作为新中国的文学巨匠,郭沫若创作了包括《女神》《屈原》《蔡文姬》《武则天》《甲骨文字研究》等在内的大量作品,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郭沫若书法的书写特点 碑帖融合迥异时流(2)

郭沫若多才多艺,在现代书坛占有重要地位。他初学颜鲁公、苏东坡,后练二王、孙过庭法帖,探奥甲骨,碑帖融合,总结出“回锋转向,逆入平出”八字执笔要诀。纵观其书,结体宽博,平中寓奇,深厚凝重,雄奇恣肆。然笔法不富变化,略显气势有余而韵味稍逊。

郭沫若书法的书写特点 碑帖融合迥异时流(3)

郭沫若书法的书写特点 碑帖融合迥异时流(4)

郭沫若书法的书写特点 碑帖融合迥异时流(5)

郭沫若书法的书写特点 碑帖融合迥异时流(6)

沈尹默有诗评曰:“郭公余事书千纸,虎卧龙腾自有神。意造妙掺无法法,东坡元是解书人。”

郭沫若书法的书写特点 碑帖融合迥异时流(7)

郭沫若书法的书写特点 碑帖融合迥异时流(8)

郭沫若书法的书写特点 碑帖融合迥异时流(9)

郭沫若书法的书写特点 碑帖融合迥异时流(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