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刷着头条,突然推送一条关于《哈利波特》要拍续集的消息,我想你一定会立刻点开。
作为世界畅销书第三的《哈利波特》(第一是《圣经》,第二是《毛泽东语录》)带给我们太多新奇,感动,向往的体验,J.K.罗琳把她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描写成书,慢慢向我们讲述。电影把我们带进魔法的世界,向我们展示魔法的魅力。
一千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读者心中也有一千个哈利波特。《哈利波特》在很多人心中已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财富,记录着我们美好的童年,陪伴着我们慢慢成长,让我们懂得如何选择。
一,让人向往的魔法世界记录着我们美好的童年
对我来说《哈利波特》是最令我向往的魔法世界,不仅仅是因为里面有着神奇的魔法,更是因为它记录了我们的童年,每次重温《哈利波特》我们都能感受到童年的快乐。
记得第一次看《哈利波特》还是上小学时,那时父亲带着我去逛街,我们走进一家录像店,我一眼看到《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当时就想让父亲买了下来,但需要2元大洋,对当时来说还是非常贵的,父亲禁不住我的哭闹,最终还是买了下来,不过非常可惜,光盘是坏的,中间被划了一道,只能看到哈利披着隐形斗篷在图书馆寻找东西,之后的故事就没法看了 ,完整看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还是两年后。
初次接触《哈利波特》真的是被震撼到了,也可能是因为我第一次接触西方魔法文化,承受不住整个文化的冲击,电影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能够飞天遁地的光环2000。
呆萌呆萌的送信猫头鹰(如果可以养的话我希望养一只)。
充满魔法宝物的对角巷,我愿用我以后所有逛街的机会换一次进对角巷shopping的机会。
最最让我梦寐以求的就是魔法棒了,拿在手中,念着咒语,妥妥的一名大魔法师。
童年时,我经常和小伙伴一起骑着扫把,拿着筷子,嘴里嘟嘟念着自己也听不懂的咒语,将这个小伙伴变成青蛙,将另一个小伙伴变成小狗,满村的跑,玩的不亦乐乎,但有时也会惹祸,经常有人会在村口大喊:“哪个小兔崽子又把我们家筷子拿走了,一个都不留,还让不让人怎么吃饭了!”当然我们是不会将魔法棒还回去的。
童年一去不复返,长大后再也不会有拿筷子骑着扫帚的“傻缺”行为,更多的是一个人静静看着《哈利波特》,回忆着童年,在想象中和同伴一起玩耍!
二,魔法世界陪伴着我们慢慢成长1997年6月26日对整个历史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日子,这天没有改变历史的伟人诞生,也没有发生世界级的重大事件,这天也就只是有一本书要出版了,但对哈迷来说,这天魔法世界打开了大门,开往霍格沃茨的火车发车了,霍格沃茨开学了。
从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到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23年的时间,七本书,八部电影,代表着我们这些看着它长大的90后的童年,少年,成年,能与它相提并论的也就只有《西游记》了吧。
每年一部电影,每部电影都会带来新奇的体验,新电影上映前我们都会重温以往的电影,慢慢着我们把《哈利波特》看了不知多少遍,时间也在不知不觉中流逝。2011年,众多哈迷涌入电影院观看哈利与伏地魔最终决战,结果不言而喻,哈利赢了,同样魔法世界也迎来了结局。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有的人远离父母到异地上大学,有的人结婚了,有的人开始忙碌自己的事业,我们长大了。
三,魔法世界教会我们如何做出选择。《哈利波特》只所以经常,关键在于每个人物都在做选择,电影开头时,邓布利多选择将小哈利放在麻瓜世界中成长,以便让他远离魔法世界的关注。
在哈利进入霍格沃茨,开始分院时,分院帽本想将他分到斯莱特林,但他紧紧抓住凳子边,一直在嘴里重复着:不去斯莱特林,不去斯莱特林……最终把他分到了格兰芬多。
在所有人都误会斯内普时,他选择隐忍只为保护哈利。
阿不思 ·邓布利多所说:“你想成为哪类人,并不取决于你的能力,而是取决于你的选择!”
同样,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很多选择,大学毕业是去大城市发展还是回家,面对工作的不公我们是选择隐忍还是反抗,面对生活的不顺,我们是选择抑郁寡欢还是奋起迎击。
我们的选择远比我们的能力更能表明我们是怎样的人。
总结《哈利波特》不仅仅是一部魔法类型的电影或小说,它已经陪伴了我们人生的三分之一,而且还将继续陪伴下去,每次重温,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