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 健
近期,悬疑网剧《沉默的真相》热播,改编自紫金陈的小说《长夜难明》,讲述了检察官江阳历经多年,付出生命代价为同窗平冤昭雪的故事。作品以一场看似铁证如山的地铁抛尸案为切入点,层层深入、层层反转,以现实时空、取证过程、被害人遇险等三条故事线索平行讲述,告诉了观众一个朴素的道理: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之前热播的《隐秘的角落》,改编自紫金陈的小说《坏小孩》,更关注案件凶手的行凶动机。相对而言,《沉默的真相》更关注真相及人物命运。故事的起点选在了一个公共场所——地铁站,将一起个人行为上升至一场公共事件来关注,在舆论影响引发群体性应激反应的同时,也在警队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
以一起命案牵扯另一起陈年旧案,揭开泛黄记忆的秘密,这符合大众对传奇事件的接受逻辑。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故事情节设定了一个九宫格的游戏,仅用只言片语去拼凑真相。如此一来,就加深了观众对剧情走向的参与感,再加上故事叙述的套层结构,情节、真相、人物命运最终形成一团迷雾,引人入胜。
纵然是一部虚构的影视剧,但是逃不开生活的真实。《沉默的真相》选择了难度较大的社会话题,要想创作好,本身就充满挑战性。一个自愿报名下乡支教的大学生是否会涉嫌性侵?一个公正廉明的检察官是否会涉嫌受贿?蹊跷的事件、残存的线索,让真相显得扑朔迷离。
另外,以往的刑侦类影视作品大都会花许多篇幅在搜证上。例如,警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嫌疑人的指引下找出作案凶器或第一案发地。《沉默的真相》则反其道而行之。剧中的不少道具,都设置了悬疑性,比如衣架和扶手。按常理,这只是日常用品,可在推理作品中,导演将其日常使用功能脱离,甚至将其归类于凶器。一旦这种让人习以为常的属性褪去,道具的工具性也会因涉案而转换成其他属性。就这样,来吸引观众情不自禁地陷入案件谜团中。
剧中,导演将人物的细腻情感和心理,都进行了巧妙的视听化处理,形成了一种必要的紧张氛围。陷入迷局时,时间安排恰如其分。夜晚的黑暗、审讯室的深邃、人物服装颜色的寡淡,都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表演和台词内容里,营造出一气呵成的清冷感。虚晃的画面,折射出人物内心的焦灼与外在形势的不可控。假使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这场人为的公共事件,就有可能因为挑衅司法程序而将十年的线索湮没,延迟正义的到来。
镜头速率的节奏张力,给了演员充分的时间进行情绪积累。一部推理性极强的悬疑剧,观影门槛相对也高。随着案情像剥洋葱般层层深入,导演也在对观众进行着观影训练。从满屏的年份区别到分屏的人物相似轨迹,从不同角色同一动作的连续剪辑到似曾相识的办案轨迹、互文的台词交代,剧作根据案情时间切割出了三条故事线,既是还原案件的始末,也是正义接力的另类表达。
尽管走过了一段虐心之路,但剧中充满温情的人物关系,还是令人钦羡。永不言悔的伉俪之爱、绝对信任的同窗之谊、祸福相依的兄弟之情,都支撑着主人公江阳“将正义坚持到底”的决心和勇气。江阳原本有着阳光开朗的性格、前途无量的事业,可当他选择为含冤而死的同学翻案时,就失去了原有身份带来的安全感和制度感,转化成了一种孤立与漂泊。剧中,为了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孤立无援、单枪匹马的困顿生活,立即有了共识者的支持。最终,地铁抛尸案策划团队的组建,让江阳从绝境中看见光明,也让观众看到了一种可贵的情感和精神。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在《沉默的真相》中,庭审现场迟到的正义宣判,令人既欣慰又心酸。作品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揭开了生死命案的疑团,突显了个人在追求正义道路上的坚定执着。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它仿佛给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人更加相信正义的力量、努力的价值!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