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数字经济网络(文汇时评在线新经济)(1)

图源:视觉中国

在线新经济似乎一夜之间迎来“春天”。上海更是率先出台了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的行动方案,聚焦四个“100 ”,在12个重点领域“无中生有、有中启转、转中做大”,在“黑天鹅”和“灰犀牛”频出的时代,探幽寻微,把握未来的战略机遇,打造在线新经济发展新高地。

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然开启,世界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 “相变区”,偶发因素可能引致巨大震荡,进而引发历史进程的重大变化。新冠病毒带来的全球性挑战,将严重影响世界发展格局。这明显地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高密度、垂直式的人口发展方式正在被改变。几百年来,城市是活力的象征、经济的中心、创新的策源。根据每天一小时“曝光时间”的马尔凯蒂定律,随着代步工具从汽车到轨交,城市半径也从30千米左右延伸到70千米。然而,单纯靠外延式增加可能难以为继,相应地,物理距离相对区隔、虚拟空间高度集聚,将可能实现前所未有的新经济繁荣。二是整齐划一的工业化生产生活方式,正在被分布式、错峰型的方式所替代。灵巧就业、弹性工作制、“云上班”、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将人们从枯燥的、标准化的流程中解放出来,以进行更富创造性的活动。三是大众的、同质化的社会文化形态正在被冲刷。人工智能等赋能于个人,使工业化时代那种确定性的、原子化的“人”,开始被更富个性的量子化“人”所取代。标准化、专业化正让位于多元化、包容性和跨界融合。

有研究因此指出,“19世纪体系”正被逐步“消解”。惟有对新趋势进行积极响应,才能获得通往未来的“密钥”。

在线新经济勃兴的动力就在于需求变迁以及科技赋能。一方面,基于快捷交付等即时需求的满足,新型全球化、新型本地化兴起。产业系统进入“信息世界物质化”和“物质世界智能化”时代。另一方面,远程呈现正在成熟,人们通过虚拟空间实现对物理空间的超越。万物互联和智能化推动产业从线性产业链向智能生态群演进。由此,将对人类社会所依赖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系统产生颠覆性影响。

上海国际数字经济网络(文汇时评在线新经济)(2)

图源:东方IC

超越时代的阿尔文·托夫勒在40年前写道:“未来的劳动世界,越来越依赖抽象的符号,像魔术似的变出一个超脑力劳动的工作环节。”从在线制造服务看,制造技术智能化、服务现场无人化,即产即用,C2M2C(个人—厂商—个人)模式及“产消者”全面崛起。从在线能源交通看,分布式能源、智慧型物流、全生命周期循环化广泛应用,提示性管理、预测性执法,形成交通治理新格局。从在线信息管理看,组织灵巧化、生产资料数据化,数字孪生充分运用,远程实时在线的装配、维修、医疗、教育与服务。

根据长波理论,经济周期大约为50年,目前正处于第五次下行和第六次兴起的交汇期。上海有可能更有必要成为未来新周期中最前沿的城市之一。拥抱更美好的未来,用足用好禀赋优势,打造在线新经济高地是必然之选。

我们看到,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商业,从无人便利店到无接触配送,等等,上海拥有最丰富的应用场景。但这些只是新兴技术的初期应用,而且大量技术之源在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如何以丰富的应用场景落地,反促科技源创新?这就需要引导头部企业及创新型小微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在算法、芯片、储能、超材料等“硬核”技术上实现一系列突破;需要强化“新基建”,逐步实现免费高速接入、智能获取信息和智慧响应需求等,实现24小时永远在线的城市;需要继续完善在线金融的发展环境,促进智能合约、区块链等全场景应用,形成闭环生态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先应用市场。

趋势把细节埋在历史中。50多年前,一场计算机秀“演示之母”,展示了今天一台联网电脑的几乎所有功能。1972年,Intel创始人之一的诺伊斯在家族聚会上,挥舞着一个硅片说:“你们以后就不再需要钱了,一切都将以电子形式存在。”

今天,在线新经济在历史的必然与偶然间,将未来新周期的镜像,呈现给世界。

作者:李万(上海科学院研究员)

组稿编辑:杨逸淇

编辑:施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