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1)

很多北方的朋友或许都感觉今年的冬天来得格外猛烈。

除了身上的衣服变厚了,最直观的反映大概就是起床越来越难。正所谓再响的闹钟也叫不醒一个不想离开被窝的“打工人”,除非有一连串......

今年到底是冷冬还是暖冬?自入冬以来,这个问题就成了大家争论的话题。有些人觉得比往年还要暖和: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2)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3)

也有些人觉得格外的冷: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4)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5)

今年冬天真的会那么冷吗?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6)

60年最冷的冬天?

从今年十月全国多地开始降温起,就不断有传言,今年冬天是“60年来最冷冬天”,“2008年以来最冷的一年”。

但,真的是这样吗?

实际上,对于“60年来最冷的冬天”一说,中国气象局的专家很早就已经进行了辟谣。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7)

就在上个月,在国家气候中心召开的今冬明春(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联合会商会上,气象专家对今冬的气候趋势做出了预测:

预计今年冬季(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主要以西北路径影响我国。

从冬季整体气温趋势来说,除了东北、华北东部还有西藏部分地区气温总体趋势较常年同期偏高之外,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总体接近常年或偏低。

但冬季气温起伏比较大,阶段性的变化特征比较明显,冷暖波动比较大。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8)

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平均气温距平预报图,从图中就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地区平均气温距平正常或偏高。

气象专家还表示,判断是否属于冷冬,需要气温数据达到一定的标准,现在就判定今年会出现2008年以来最冷冬天为时尚早。

也就是说,今年冬天确实会有冷的时候,但要说“六十年来最冷”则未免夸张。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9)

你或许也发现了,几乎每年冬天都会传出诸如“最冷的冬天”、“史上最冷”、“前所未有的冷冬”此类的传言。而实际上,这样的定性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历史数据分析才可以做出的。

冷冬?暖冬?

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大家会觉得特别冷,但一些地方却迟迟不能入冬呢?

这就绕不开一个词——拉尼娜现象。

我们经常听到的拉尼娜事件指的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与常年同期相比出现大范围偏冷并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当有关键海区的监测指数低于-0.5摄氏度,并且持续五个月以上,就可以定义为一次拉尼娜事件。

而在拉尼娜现象发生的冬季,我国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中东部地区会出现比往年同期气温偏低的情况。比如,2007/2008年冬季,我国南方遭受的大范围低温,就与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脱不开干系。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10)

拉尼娜现象示意图

根据监测,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已进入拉尼娜状态,预计冬季将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11)

根据统计,2000年以来发生了5次拉尼娜事件,从5次拉尼娜事件的状况而言,冬季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 1~2摄氏度,部分地区偏低2摄氏度以上。

拉尼娜会带来一个更为寒冷的冬天吗?也不一定。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气象专家贾小龙,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影响我国的各个气候要素的关系非常复杂,拉尼娜只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重要因子之一,而且每次拉尼娜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中国天气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表示,今年是否为冷冬现在仍言之尚早,而且即便是冷冬,具体怎么个冷法——是阶段性的低温,还是阶段性的雨雪冰冻,是某一个地区域的低温,还是大范围的气温偏低,都没有定论。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地区的人觉得今年格外的冷,而有些地区迟迟不能入冬。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12)

界定冬天是冷冬还是暖冬,往往需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判。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制定的《暖冬等级》和《冷冬等级》国家标准,判定冷暖冬的基本要素为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在空间上分为气象观测单站、区域、全国三个范围等级。

在单站方面:

如果单站平均气温距平大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则为暖冬;

如果单站平均气温距平小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则为冷冬。

在区域总站数方面:

暖冬站数超过总站数的50%,即为暖冬;

冷冬站数超过总站数的50%,即为冷冬。

在全国有效面积方面:

暖冬面积超过全国有效面积的50%,即为暖冬;

冷冬面积超过总站数的50%,即为冷冬。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13)

全国冬季平均气温距平历年变化

所以,刚入冬时不能判定冷冬或暖冬,只能给出冬季气候偏冷还是偏暖的预测。要等到冬季结束,12-2月三个月的平均气温数据才能综合判定是冷冬还是暖冬。

比如2019/2020的冬天,也被很多人认为是“最冷冬天”,但根据数据,这其实是一个暖冬,而且气温为历史同期第五高。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14)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15)

2019/2020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

我们更容易感觉冷了?

如果暂时还不能判定这是个冷冬,为什么很多人会感觉前所未有的冷呢?

我们的体感温度受很多的因素影响。风寒效应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体感温度比实际气温低的现象。

人的体温一般为36℃—37℃,多数情况下会高于周围环境气温。这个温度会在人体和空气之间,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过渡层,起到保暖的作用。

但当空气流动很快,也就是大风天的时候,热量会被带走。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人也就越来越感到寒冷。此外,如果空气干燥,皮肤上的水分则很容易因此蒸发,进而导致体感温度降低。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16)

其实,我们对寒冷的感知是非常“主观”的。

即使是在同样的环境之下,也会对温度有不同的体验。有人会觉得每年的冬天都在变得更冷,也有人会觉得好像没那么冷。

身材、性别、年龄以及生活方式都会影响我们对寒冷的感知。比如,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肌肉含量,这会让他们更容易保持温暖。而假如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的体重相同且表面积相近,由于女性可能会有更多的皮下脂肪,那么她会更容易抵御寒冷。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17)

此外,从60岁左右开始,我们身体保存热量和感知寒冷的能力就会开始下降,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对温度则相对没那么敏感。

有研究显示,我们适应寒冷的能力是能够调节的。

从20世纪60年代的一项实验里,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每天让人们赤裸着在10℃的室内呆8个小时,到两周后他们会停止颤抖,身体会渐渐习惯了寒冷。

2014年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的一项小型研究中,让一组身体健康的人每天花三个小时坐在装有约14℃水的浴缸里,到了二十天后,他们的不适感减少了。(*请勿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自行实验)

也就是说,经常在室外工作的人也有可能比常年在温暖的办公室内工作的人更耐寒。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18)

而对于每天伏案在空调房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很少运动的都市人来说,自然会更容易感觉到冷了。

俄勒冈大学人类生理学教授克里斯托弗·明森(Christopher Minson)认为人体正在变得非常“恒温”,而这意味着我们不再训练自身的保暖机制,我们对自身可接受温度的感知正在变得异常狭窄。

2020或是史上最热三个年份之一

冬天冷是不是意味着全球变暖在缓解呢?

这又是一个常见的误区。这里就要区分气候和天气的概念,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天气指的是特定地点和时间的大气状况,比如某天某时的天气情况。而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大气模式。全球变暖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指的是地球平均表面温度的飙升,而且这种温度的上升不一定在全球范围内均匀地感受到。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19)

这也是许多科学家更愿意使用“气候变化”而不是“全球变暖”一词的原因。

因为气候变化除了表现为气候整体变暖的平均趋势,也意味着极端天气事件在不断加剧,气候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变得越来越大,而这些极端事件在各个季节都有可能发生。例如,干旱、洪涝,高温、寒潮这两组表现形式完全相反的气候事件,可能是同样的气候系统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的体现。

实际上,就在12月初,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报告表示“尽管正在形成拉尼娜现象,但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三个年份之一。过去的六年(包括2020年),可能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六年。”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20)

自1880年以来的全球温度距平,气候变暖的趋势一目了然

而由于格陵兰和南极冰盖的融化等原因,最近海平面又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2020年到目前为止,超过80% 的海域至少经历了一次海洋热浪......即使今年是冷冬,也很难阻止进一步变暖的趋势。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自然驱动因素,但当前所有自然发生的气候事件都是在人类导致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它加剧了极端天气,影响了水循环。现在的拉尼娜年,甚至比过去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年份还要温暖。”

气候谣言为什么那么多?

这些年来,气象类谣言似乎成为了网络谣言中数量最多、传播最广的谣言类型之一。似乎每当气温出现大幅变化的时候,都会伴随着大量的气候谣言广为流传。

“史上最强台风”、“史上最强洪水”、“前所未有的冷冬”.......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21)

为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总结了气象类谣言的常见类型:

1)移花接木型:

指将历史照片,嫁接到新近发生的天气事件中;

2)编造拼接型:

指谣言发布者根据只言片语,有意捏造和添加不实信息,以夸大事件的严重性;

3)断章取义型

指谣言发布者因专业知识局限,对气象信息产生曲解、误读,有意或无意地造成公众对气象事件的误解。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22)

为什么关于气候的谣言总是层出不穷呢?

关于谣言,传播学者克罗斯提出了一个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批判能力。也就是说,当一件事越重要,细节越模糊,公众的鉴别力越弱,谣言的影响力就会越大。

近年来,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出现的越来越频繁了,而这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面对越来越难以捉摸的天气,大家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迫切需要获取相关信息来满足自己的认知需求。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23)

但面对社交网络上的碎片化的信息,又很难辨别真伪。那些充满噱头的标题和内容则更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了,至于信息的真假,已经很少有人会注意了。

这些气候谣言就是利用了大家的这种心理。

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这里有一些简单但使用的小技巧:

1)警惕标题党;

2)关注正规的气象信息发布机构;

3)主动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气候议题,核实信息。

全国各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几月(都有人说是史上最冷冬天)(24)

总有人说气候议题过于宏大,我们很难触摸。但关注气候其实也很简单,或许可以从每天注意一下自己所在地区的天气开始。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做好保暖,安然度过这个冬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