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为什么要拆土地庙(某城市29天拆5911座土地庙)(1)

4月2日,在江苏常州市龙城古园生态葬安葬仪式上,家属准备安葬亲人 季春鹏 摄

导读

前不久,东部一城市在推行移风易俗过程中“29天拆除5911座土地庙”,引发公众关注。而在全国多地,近年来殡葬改革、拆除私搭乱建庙宇、简办红白喜事等治理举措也屡次引发热议。移风易俗在农村已投入数代人精力,为何仍知易行难?真正的牵绊,是在地上,还是在人心里?落实的举措,是要强制,还是要疏导?

时尚用品成祭品,代烧衍生服务链

清明节期间,如果留意扫墓的人,你会在烟雾缭绕中发现,他们烧给先人的祭品里不仅有冥币、元宝、纸等传统用品,还不乏“豪华别墅”“信用卡”“手机”等时尚用品。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冥币成为民间风俗的重要“通货”。每逢冬至、清明、中元等传统节日,先人坟前烟火不断。近年来各地推进农村殡葬改革,转冥宝、生态葬、“生命晶石”骨灰存放等新模式又纷纷出现。

迁坟、集中安葬、集中祭扫,殡葬改革确实减少了焚烧实物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也降低了殡葬费用,但至今仍然存在着诸多争议。“你就说骨灰堂,那么多骨灰上下左右排列,一到清明前后排着队上香,磕头都不知道磕给谁。”市民张先生说。

“祭祀新品麻将桌五七折11.58元”“冥府纸扎厨房餐具套装6.5元”“冥府精品三层别墅34.8元”……在一些网购平台上,搜索“冥币”“纸钱”等关键词,都会出现大量丧葬祭祀用品销售信息。

不仅如此,还有网店提供代烧服务。“代烧元宝,免费写表文,保证收到……”网店店主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不方便烧纸钱,代烧服务应运而生。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此类“周到”服务已经衍生出一条有中介、有执行人、有推广团队的完整服务链。

“以后还要保佑我们啊”

走在乡间你会发现,香火缭绕的地方除了坟前,还有庙里。

门前松柏挺立,墙体LED灯常亮,铜制香炉,24小时供电……从两三块砖头垒砌、占地不足1平方米,到50至100平方米不等、造价几十万元,土地庙的排场确实今非昔比。

半月谈记者在江苏省高邮市了解到,由于图荫庇、求面子,当地私搭乱建土地庙之风一度盛行。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土地庙整治工作多次启动,都半途而废,干部不敢带头揭瓦,口里说要移风易俗,又都怕有“报应”。

“这庙在这里50多年了,过去没人敢动。”高邮市一名社区党总支书记向半月谈记者反映,农民早已“上楼”,田地已成绿地,可土地庙香火不断。拆除当天还有周边老百姓来烧香念叨:“不是我们要拆,政府要移风易俗,我们只能配合,以后还要保佑我们啊。”

破除脑中“庙”,需久久为功

婚丧嫁娶、节庆祭祀,都是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进步,并不意味着就能将一切风俗彻底从百姓生活中剥离。破田中庙易,破心中“庙”难。革除风俗中的糟粕,基层治理当有何新策略?

多位基层干部感慨,移风易俗,“不能怕事就不做事,不能只迎合不引导”。要让干部能真正贴近民意,了解群众头脑里寄托情感的方式到底是什么。送走旧陋俗,文明新风如何立得住,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半月谈记者走访多地村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公共文化服务点、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发现,先进文化“阵地”数量符合标准了,但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迷信场所拆了,重要的是要有办法引导老百姓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表达精神寄托。”一位镇里的宣传委员告诉半月谈记者,当下,如何真正让群众精神世界充实起来,享受到接地气的优质文化服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迁坟迁庙工作要想推得动,还要有示范效应作为支点。开展移风易俗,需要干部带头。先破除干部头脑中无形的“庙”,才能引导广大群众革除鄙俗陋习。

来源:《半月谈》2019年第10期、中新网

半月谈记者:蒋芳 邱冰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