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缂丝店铺 香云博物志缂丝(1)

第十五期

缂丝:“织中之圣”

一寸缂丝一寸金

缂丝织造技艺

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

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古代缂丝店铺 香云博物志缂丝(2)

缂丝的编织方法不同于刺绣和织锦。

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

而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

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

一台古老的木机、若干竹制的

梭子、拨子等简单工具

就能将五彩蚕丝线

“通经断纬”的独特技艺缂织成

一幅艺术织物,蕴含吴文化清丽、

温婉的地域风格。

古代缂丝店铺 香云博物志缂丝(3)

古代缂丝店铺 香云博物志缂丝(4)

缂丝是一种丝织工艺,

不是材质,更不需要用刀。

缂丝的难以理解在于“缂”字,

而不懂“缂”其实是未曾理解“织”

古代缂丝店铺 香云博物志缂丝(5)

《尔雅》里说:“治丝曰织。

织的繁体字“織”

“糸”“戠”联合起来

表示制造带有图案的布。

古代缂丝店铺 香云博物志缂丝(6)

“缂”呢,就是织法的一种,

中国古代字书《玉篇》中释为“织纬也”

缂丝织制时以小梭根据纹样

变换纬向的彩色丝线,

成品只露纬丝不露经丝。

古代缂丝店铺 香云博物志缂丝(7)

宋代庄绰《鸡肋篇》写道:

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

把缂丝放在逆光下观看,

光线穿透织物,

可以观察到许多缂织过程中

留在纹样色彩边缘的空隙,

有如用刀在丝面上刻出图案,

也因这一比喻,才称为“刻丝”,

但正确的表达还应写作“缂丝”

古代缂丝店铺 香云博物志缂丝(8)

沈子蕃缂丝花鸟轴

南宋 95.7 x 38 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缂丝的特点是通经回纬,即纬丝非通棱所织,它以本色丝作经线,先将需缂织的纹样描绘在经线上,再以各色彩丝作纬线,用小梭根据花纹图案分块缂织,同一种色彩的纬线不必贯穿全幅,只需根据纹样的轮廓或画面色彩的变化,不断换梭,采用局部回纬织制。

古代缂丝店铺 香云博物志缂丝(9)

普通织物在表现花纹时,

受技术限制一般都织成

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规整纹样,

而缂丝却能自由变换色彩,

擅长表现细致精微的色彩过渡和转折,

有层次丰富和灵活多变的装饰效果。

因而特别适宜摹制书画作品,

它所表现的物象生动逼真,

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代缂丝店铺 香云博物志缂丝(10)

古代缂丝店铺 香云博物志缂丝(11)

缂丝乾隆御制诗花卉册

宋元以来,缂丝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容像、名人书画。

古代缂丝店铺 香云博物志缂丝(12)

缂丝瑶台群仙祝寿图轴

清 176.5 x 90.5 厘米

时至晚清、民国,随着战乱不断,缂丝呈现颓势,直到新中国改革开放,才得以重焕生机。

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苏州缂丝入选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当今,全国多数缂丝生产力量集聚在苏州。

古代缂丝店铺 香云博物志缂丝(13)

以梭代笔,以丝作画,

此中神韵,回味悠长。

艺术的价值不在于束之高阁,

而在于其与时俱进,

融进寻常百姓家中,

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古代缂丝店铺 香云博物志缂丝(14)

文化渊源、心灵羁绊的情感表达,

有着密不可分的牵连。

传统技艺的背后,

蕴藏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和古老东方的哲学智慧。

古代缂丝店铺 香云博物志缂丝(15)

华夏文明闪耀今朝,

为我们留下了浩瀚的宝贵财富。

让我们继续砥砺奋进,携手同行。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 ,

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故事要讲,

关注我们,

一同感受华夏魅力,守护中国传统文化。

继传承,刻画璀璨年华。

我们下期见~

古代缂丝店铺 香云博物志缂丝(16)

古代缂丝店铺 香云博物志缂丝(17)

以非遗文化为内核

以服装服饰为媒介

打造东方美学生活方式

为现代知性女性

打造精致优雅的生活空间

古代缂丝店铺 香云博物志缂丝(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