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

瓦屑坝,鄱阳湖畔一个古老的渡口,它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因为明初的一次大移民,成了安庆许多人心中的"圣地"。

湖北瓦屑坝的故事(寻根瓦屑坝)(1)

说瓦屑坝,必须先说一说明初移民安庆的背景。

安庆,人们喜欢说它是“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确,安庆处在大别山与皖南山区之间的长江走廊上,又是长江中游与下游的咽喉,过了安庆,长江宽阔顺直,几乎无险可守,所以,安庆是兵家必争之地。冷兵器时代,兵家必争之地,可不是什么好事。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天下震动,朝廷任命余阙守安庆。余阙能文能武,在安庆城周边一带,与起义军拉锯式战斗了七年。至正十八年正月,离元亡大概还有十年,起义军首领陈友谅大集诸部,数千只战船出鄱阳湖口,遮天蔽日,直取安庆城,树珊塔飞楼猛攻,城破后,守将余阙战死。随后,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夺帝位,又在安庆一带鏊战多年。这一时期,安庆作为义军同元军、陈朱争斗的主战场,损失极为惨重,乡村凋敝,十室九空。

湖北瓦屑坝的故事(寻根瓦屑坝)(2)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中胜出,建立明朝。取得政权之后,挖空心思要巩固政权,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就包括明初的全国大移民。

这次移民可以说在历史上空前绝后。朱元璋在位期间,共组织移民一千三百四十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重点是将江南乃至全国各地的富庶大户,分别迁移流放到各穷乡僻壤或因战乱人口锐减之地。

心思缜密的朱元璋,对移民工作非常重视。根据各地的人口密度,确定迁出地、迁入地。由各地的官员层层上报,确定迁出和迁入人员。迁徙过程中,各地官员直接组织护送,发给迁移人口一定量的种子、粮食和农具,分配好土地,划归好村庄,让移民在新地方迅速扎根。

湖北瓦屑坝的故事(寻根瓦屑坝)(3)

作为受战争创伤严重的地区,安庆是人口的迁入地。由饶州前往安庆的大规模移民,实际上是这股全国性移民潮中的一只。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的统计表明,安庆府约42万人中,大约有28万多人由江西迁入,其中约20万来自饶州,也就是说当时安庆每三个人中就有两个来自江西的移民,可见明末那场战争对安庆的破坏之大。

从饶州迁徒到安庆的移民工作,充满艰辛,工作量也无比巨大。对于当时相对富庶安宁的饶州农户来讲,离开故土,去一个未知的陌生地方,无疑是非常痛苦的。在朱元璋的高压政策下,当时的官府和乡村长老们全都参与到这项巨大的工程中来,一村一镇地组织,挨家挨户的动员,口干舌燥地做思想工作,并伴随着高压、利诱、威胁,甚至刀枪棍棒的逼迫。压力之下,无奈的饶州人只好举家北迁,他们忐忑不安地跟随地方官员,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鄱阳湖畔一个叫瓦屑坝的地方,他们将从这里走向未知的道路。

湖北瓦屑坝的故事(寻根瓦屑坝)(4)

可怜孤立无援的移民,等候在鄱阳湖畔。湖面吹来的冷风让他们感到冷清无比,潮水般的人群涌来涌去,每个人都像一片叶子一样,在水上漂浮。湖水泛着白光,透着苍茫和未知。

在瓦屑坝,移民们先是聚集,然后在官府临时机构登记注册,接受派发的路费。再往后,就该出发了。若干个家庭分为一组,一般互不相识,上编排好的船驶出鄱阳湖,到达湖口。接着,浩浩荡荡的移民船只进入长江,顺江而下,或逆江而上。在那些移民看来,瓦屑坝就是命运的关隘,自此以后,就算真的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故土啊!

湖北瓦屑坝的故事(寻根瓦屑坝)(5)

瓦屑坝只是移民们的一个重要记忆,但安庆的移民显然不是来自瓦西坝这个地点,而是来自环鄱阳湖周边的很多地方。

在安庆,移民的族谱中,几乎千篇一律都是记载来自江西瓦屑坝,这显然是朱元璋专制高压政策所致,它不仅要移民离开故土,更要强迫人们忘记故土,有明一代二百多年,移民渐渐对故乡记忆集体无意识。

与此相同的记忆还有,洪洞大槐树、苏州阊门、南昌筷子巷等,其实都是移民出发前的集合地。官府移民的目的就是要他们死心塌地的离开故土,到新的土地上去繁衍生息,以利于他们的统治。被迫离开故土、忘记故土,实在是心酸无奈之举。

湖北瓦屑坝的故事(寻根瓦屑坝)(6)

安庆人族谱中记载的瓦屑坝三个字,充满了多少心酸和悲苦!民间传说,从山西移民聚集时,为防止人们半路逃跑,每登记一人,便在那个人的脚小趾上画一个小口以便识别,所以,凡是小指有重甲的,肯定是山西移民。还有传说移民上岸后都是长绳捆绑,背着手走路,所以,后来移民们也养成了背手走路的习惯,因为中途小便,得要求押解人员解开手上的绳索,所以很多地方的人把小便叫做“解手“。记忆中,以前安庆老人背手走路和把小便说成"解手"的还真不少。

庆幸的是,迁徙到安庆的饶州等地移民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可谓人丁兴旺,发展的很好。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从瓦屑坝走来的艰辛历程,努力建设好大安庆,就是对躺在"异乡"土地下的先人们最好的告慰!

湖北瓦屑坝的故事(寻根瓦屑坝)(7)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谨表谢忱!

关注秋水长天H,解读不一样的安庆

感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