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伯特实验是一个显示人类经典条件反射经验证据的实验。这项研究也是一个刺激泛化的例子。它是在1920年由约翰·布罗德斯·华生和他的助手罗莎莉·雷纳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的。约翰·布罗德斯·华生在野外观察儿童后,有兴趣寻求对他儿童反应观念的支持,此外,他推断这种恐惧是天生的,或由于非条件反应。他认为,根据经典条件反射原理,他可以制约儿童恐惧另一个通常儿童不会害怕的独特的刺激。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臭名昭著的心理学实验(1)

实验操作:

约翰·华生和罗莎莉·雷纳从一所医院挑选了9个月大的艾伯特进行这项研究。艾伯特的母亲是哈里特巷残疾儿童的奶妈。

在实验开始之前,小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础情感测试:让他首次短暂地接触以下物品: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纸等。结果发现,在此起点,小艾伯特对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惧。

  大约两个月后,当小艾伯特刚超过11个月大,华生和他的同事开始进行实验。开始时,把艾伯特放在房间中间桌上的床垫上。实验室白鼠放在靠近艾伯特处,允许他玩弄挥它。这时,儿童对白鼠并不恐惧。当白鼠在他周围游荡,他开始伸手触摸它。

在后来的测试中,当艾伯特触摸白鼠时,华生和雷纳就在艾伯特身后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制造出响亮的声音。毫不奇怪,在这情况下,小艾伯特听到巨大声响后大哭起来,并表现出恐惧。

经过几次这样将两个刺激配对,白鼠再次出现在艾伯特面前。这时,他对白鼠出现在房间里感到非常痛苦。他哭着转身背向白鼠,试图离开。显然,这名男婴已经将白鼠(原先的中性刺激,现在的条件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建立了联系,并产生了恐惧或哭泣的情绪反应(原先对巨响的无条件反射,现在对白鼠的条件反射)。

在实验的17天后,当华生将一只(非白色的)兔子带到房间,艾伯特也变得不安。对于毛茸茸的狗、海豹皮大衣,甚至华生戴上有白色棉花胡须的圣诞老人面具出现在他面前,他都显示出相同的反应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臭名昭著的心理学实验(2)

理论依据:

华生的理论依据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具体实验为狗进食的摇铃实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巴甫洛夫的狗”。实验得出: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能引起反应的刺激相结合,会使得动物学会对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随后华生得出结论“恐惧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

然而这个实验结果和过程备受质疑,因为这种将孩子当成工具的试验毫无道德底线,甚至到了违反伦理的程度。

而倒霉的小艾伯特,在面对身边事物的恐惧中活到了5岁,并且开始出现后续不良反应。原本说好运用脱敏疗法治疗小艾伯特的华生也没有完成承诺,结果小艾伯特在5岁时就去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