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有五德(话说五德之禽-鸡)(1)

鸡被称“五德之禽”。

汉代《韩诗外传》:“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时不失者信也。” 中华传统文化归纳为仁、义、礼、智、信“五德”。《周礼·春官》列有鸡人一职,鸡人有两大职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专司更漏者称为鸡人。

鸡啼鸣,还留下了闻鸡起舞的佳话。故事见《晋书·祖逖传》。一日之计在于晨。闻鸡起舞,被用来形容一种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

雄鸡报晓,鸡年吉祥,在辛酉鸡年即将来临之际,向各位亲朋至友,伙伴们,作揖拜年,恭祝身体金安,五福进门!


鸡在动物学上属于鸟纲雉科。喙短而锐,有冠与肉髯,两翼不发达,但脚趾健壮。公鸡善啼,羽毛美艳,脚掌有距,生性好斗,母鸡产蛋,年产近百个至二三百个不等。鸡的寿命约20年。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人们已将鸡驯养起来,使之成为可供蛋用和肉用的家禽。

在十二生肖中,龙是水族类的代表,鸡是飞禽类的代表。按理说这应该非鸟中之王凤凰莫属,但是因为人们没有见过凤凰,而鸡与传说中的凤凰很相似,雄鸡、山鸡的羽毛同样绚丽多彩,所以鸡就成了群禽之首。

鸡是天明的象征,被人们称为“知时鸟”。在钟表出现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公鸡一直担负着“报晓”的职责。《说文解字》中,把鸡解释为“知时畜也”,就是强调了它的报时作用。古人有“鸡鸣而起”、“鸡鸣盥漱”、“鸡鸣而食”、“鸡鸣而驾”、“鸡鸣结带正衣裳”的习惯,都是因为鸡能报时,就像今天的钟表一样。战国时代著名的函谷关,每天打开关门的时间就是以鸡鸣声为准的。那一回,落魄而逃的孟尝君,面对大门紧闭的关口束手无策,而后边的追兵即将杀到,只好让手下一个会口技的食客模仿鸡叫,结果那位食客刚学了一声鸡叫,附近的鸡全叫了起来,于是关门大开,孟尝君也因此得以躲过了劫难。这个故事,后来被司马迁写入《史记》,成了一个著名的典故。

鸡有“德禽”的雅称。古人认为鸡有五德,是文武兼备,勇敢仁义又可信赖的动物。《韩诗外传》中记述了田饶的一段话:“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

鸡与“吉”谐音,所以被人们认为是“祥禽”,是辟邪之神。据壬子年《拾遗记》载,尧王在位七十年,有鸾雏年年来朝,麒麟游于泽薮,鸱枭(俗称猫头鹰)逃到很远的大沙漠里。有一个叫祗支的国家,进贡来一只重明鸟,展翅一飞,能搏击猛兽,使妖魔鬼怪不能为害,后来人们无不洒扫门户,盼重明鸟落在门上,但是这种鸟不再来了。这种重明鸟就是经过驯养的鸡。后来人们便刻木或铸金成鸡,置于门户之间,魑魅妖怪都望而却步。古人有鸡血能破除妖法之说,故古人祭祀多用鸡。有些地方还有用鸡骨、鸡蛋占卜的风俗,可见鸡的神灵。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鸡还是人们消遣娱乐的工具。“斗鸡”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娱乐活动,不仅流行于民间,连王公贵族乃至于君主中也多有人着迷。“呆若木鸡”和“再接再厉”这两个成语,就跟古代“斗鸡”的习俗有关。“呆若木鸡”,说的是训练有素的斗鸡,一旦把它置于角斗场上,往往不动声色,呆头呆脑就像是用木头雕成的,可往往战无不胜。而“再接再厉”则说的是在打斗的过程中,斗鸡们不得不时磨砺自己的利喙,以便更有效地战斗。

鸡还是入得了画的一种家禽。在我国的造型艺术中,以鸡作为题材,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湖北天门石家河出土的大量陶塑动物中便有鸡。到了汉代,在造型艺术中用鸡作为装饰的变得更多。随着明清两代木版年画和剪纸的蓬勃发展,鸡被更多的艺术家作为题材,运用到造型艺术中。一幅作品中,只要有了鸡,就会平添许多生机和喜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