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志愿者在行动(与最美志愿者一起)(1)

最美志愿者在行动(与最美志愿者一起)(2)

陈启漳(左)、陈晓霞(中)和梁恩语3人合影。

最美志愿者在行动(与最美志愿者一起)(3)

第六期 公益善行

时代命题,少年作答。围绕喜迎二十大,引导青少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由广州市文明办、市林业和园林局、市教育局、市关工委、市儿童公园、南方都市报、N视频联合出品的2022年“广州新时代少年说”直播节目第六期于9月24日正式上线。

本期节目中,广州“新时代好少年”梁恩语、陈启漳与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志愿者、广州机关党员志愿者红棉暖心服务队、广州市新时代红棉惠民志愿服务队等多支志愿队队长陈晓霞就“公益善行”话题展开对话。陈晓霞向少年们分享了她19年的志愿服务经历。

陈启漳

◎广州市海珠区六中珠江中学初二学生

简介:2021年度广州“新时代好少年”,是广州市少先队队长学校的“优秀小骨干”和市红领巾议事堂小组发起人。作为学生代表,他连续三年到帮扶小学进行结对帮扶。志愿服务时长已达300小时。曾获“最美南粤少年之创新好少年”称号。

恰年少,风华正茂,励志向以梦为马,正青春,意气风发,强信念,不负韶华。

——陈启漳

梁恩语

◎广东番禺中学高一学生

简介:2022年度广州“新时代好少年”。建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因心志愿服务队”,旨在带动更多的同龄人和家长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她计入i志愿平台的服务时长已达270小时。曾获省级“最美南粤少年之美德好少年”提名奖。

志愿服务从我做起,我将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梁恩语

访谈对象

陈晓霞

◎广州机关党员志愿者红棉暖心服务队、广州市新时代红棉惠民志愿服务队、广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社区关爱志愿服务队等多支志愿服务队队长,广州志愿服务联合会常务理事,广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联盟发起人之一。

简介:扎根社区19年,志愿服务时长10530小时,自费21万元创立关爱特群项目,服务130个村居,开展活动2180次,带动1.36万人次参与,惠及15万人次,创立项目获国赛银奖、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创立的红棉暖心队获评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广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首批百佳团队等荣誉;个人荣获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志愿者、广东志愿服务个人银奖、广东省五星志愿者、广东省优秀战疫志愿者、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广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70余项。

谈初心: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有需要的人

陈启漳:您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有19年之久了,您的初心是什么?

陈晓霞: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有需要的人。也没想到会带来什么变化,直到我接触到一个群体,他们的经历震撼了我的心灵。

在2014年“三八妇女节”当天,我像平常一样请老人家喝茶,一位失独长者英姨就向我倾诉:各种的意外在她的孩子因病去世以后接踵而来,她癌症复发,转移到骨头。同时,她的丈夫也被确诊为肺癌,做了手术。他们夫妻在医院治疗的时候,连找一个人帮忙送早餐都成为一种奢望,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她崩溃,那一刻她那绝望痛苦的眼神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我决定一定要帮助她。

后来在我们的陪伴下,联动她到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下称“广少图”)开展长者手工课,让她做主讲;举办一些文艺汇演,让她参演,慢慢带她走出了阴霾。现在的英姨非常自信,脸上的笑容多了,交友多了,参加的公益也多了,还会主动介绍一些失独长者给我们纳入帮扶,我决定要去帮助一些特殊群体。

陈启漳:您之所以可以持之以恒的信念是什么?

陈晓霞:我觉得是看到服务对象巨大的转变,看到他们由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这就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和信心。

梁恩语:您牵头创立的“红棉关爱——暖心行动”项目,一开始关注的是失独老人,到现在已经扩展到自闭、残障、单亲等群体,为什么会关注到这些群体呢?

陈晓霞:因为我们在帮扶当中发现,这些群体其实是有共性特征的,都会比较敏感和封闭。在接触当中,有70%的人都是属于亚健康的状态,有50%的人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特别需要社会的关爱,所以就萌发了要创立项目的想法。

2014年3月,我创立了“红棉关爱——暖心行动”项目,个人投入了21万,筹资了71万元。9年时间里,服务内容已经比较丰富了。目前,我们线上线下都会提供服务,线上有1300多场,线下2060场;服务的领域达到了20多个,覆盖广州130个村居,开展活动2180次,带动1.36万人次参与,惠及15万人次。

我觉得在跟服务对象的接触中,特别是特殊群体,他们不仅仅需要物质上面的帮扶,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关爱,以及让他们的价值得到提升。因此,我们首创了“特群之家”,连接不同片区的特殊群体,让他们聚在一起,拓宽他们的交友圈;举办一些文艺汇演,让他们展现才华,增强自信。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让他们也能拥有亮丽的人生舞台。

看到他们的改变,我们也特别高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方式,在服务对象的心里种下感恩的种子,希望他们不要盲目依赖志愿者,而是学会感恩党,感恩政府,对社会发自内心地接纳和回馈。我也很欣慰我的服务对象都做到了,他们积极去响应政府的号召,比如,在疫情期间,他们会成为志愿者,积极参与抗疫。

谈坚守:

服务对象的转变,是我们一直做志愿服务的动力

陈启漳:刚刚我也关注到一些特别的字眼,比如,2014年、自费21万,筹集资金71万,我想这些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些很大的付出,甚至是牺牲吧?

陈晓霞: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吧。2014年,我开始自己创立项目,这是个人身份的一个转变,从纯粹的志愿服务参与者成长为一个项目的创立者、队伍的创始人,能够带领更多的人一起去做志愿服务,去弘扬正能量。

陈启漳:这些付出、牺牲的背后应该也有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您是怎样面对和克服的?

陈晓霞:刚开始接触特殊群体,因为他们心理上还存在一些偏见,对接触社会有所抗拒,会把我们赶出来,也会说一些风凉话。那个时候的我其实挺难受的,也很委屈。但正因为这样,特殊群体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和给予更多的耐心、包容和理解。所以我和我们的团队没有放弃,一直坚持下来,每个月都去探访,他们也最终被我们的诚意所感化,逐步接纳了我们,也按照指引参与到我们的志愿团队当中。

我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最大的感触,是要坚定信念不动摇,攻坚克难不畏惧。第二个是看到服务对象的转变,这是鞭策我们一直做志愿服务的动力,特别是看到服务对象,能够从受助者转为助人者参与到我们的公益当中,这是非常难得的。

谈参与:

少年儿童可以带动身边人一起做志愿服务

梁恩语:疫情发生之后,社会上涌现了很多志愿者参与到核酸检测、疫苗接种、防控区、后勤等岗位上,您怎么评价这些志愿者在抗疫中所发挥的作用?

陈晓霞:我觉得广大的志愿者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缓解了社区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压力。一线人手少,而核酸检测需要全员参与,压力比较大。通过政府、群团组织以及志愿队等各方的努力,组织志愿者参与到防疫当中,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压力。

第二个作用是帮助社区解决了防疫物资匮乏的问题。各方群策群力,连接资源来捐资捐物,保障了广大群众的物资安全。

第三个方面,我觉得更多的志愿者在这当中,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特别是奉献精神,也弘扬了正能量。

梁恩语:在广州“志愿之城”的建设以及志愿文化的传播中,少年儿童应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您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哪些建议?

陈晓霞:我觉得少年儿童不仅仅是发挥自己个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他能带动身边的人去向上向善做志愿服务,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州“善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主要涉及两个问题,第一是上哪去找这种志愿服务?目前来说广东省i志愿这个平台是全省的志愿服务都在那可以选择。你们是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图书馆也经常会有志愿服务活动,大家可以通过正规的官微官网去寻找。

第二个哪一类的志愿服务是适合自己?我觉得青少年更多的是结合自己的专长,比如说参与一些科普类的比如生态环保的,还有文明礼仪以及红色讲解员等等。

陈启漳:那您是怎么平衡工作、志愿服务和生活时间的呢?

陈晓霞:我工作比较忙,都是利用节假日、周末还有工余时间去做服务。怎么平衡?我想答案就是做时间的主人,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家人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家人从一开始就很支持我做志愿服务,这可能也跟我的家风有关系,我的父亲是一位老师,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与人为善、行善助人,我也庆幸能在这种家庭长大。

除了本职工作以外,也可以把志愿做成事业,其实工作跟志愿是可以相结合的,我很多同事都加入了我的队伍,通过志愿服务,可以加深跟同事之间的联系,团队协作精神可以得到发挥。在本职工作中,可以把这种奉献精神投入到工作里面,屡创佳绩,我觉得这些是相互联系的。

其次,做志愿服务对自己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就拿我的经历来说,做了志愿服务以后,我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以前是一个手工小白,但要引导服务对象做手工,首先我自己得学,而且不能只学一种,所以我现在丝网花、折纸、剪纸都会,这就把所有的潜能都发挥出来,我觉得是好事情。

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成长,我原来只是一个志愿者,现在是一个项目创始人、一个队长。有非常多需要思考的东西去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

“我想对您说”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广州市文明办、广州市儿童公园、南方都市报面向广州市中小学生联合发起【强国有我·新时代少年“我想对您说”】征集活动。让少年儿童以问答方式与各界大咖交流。

陈启漳:我们也收集了一些对志愿活动感兴趣的少年儿童的提问想请教陈老师。第一个问题是来自广州市第七中学初一8班学生谭靖颖同学的提问:参加志愿活动之后,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陈晓霞:在我上千次的帮扶里面,一位自闭症儿童的转变,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雯雯是一位自闭症儿童,智力偏弱,在单亲家庭长大。我刚开始跟她接触的时候,她完全不搭理我,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星星的孩子”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但是同时也能够感悟到家长的艰辛和无奈,所以我们给予雯雯更多的关爱。在我们的引导下,经过6年的时间,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我带着她到老人院、图书馆还有学校去做服务,我们去广少图专门为她打造的一个课堂“星光手工坊”让她去主讲。她已经连续三年在广少图开课,教大家做手工,已经成为了小老师。我们还是挺自豪的,她的改变不仅仅是代表她自己,还代表这个群体,可以让大家看到希望。不仅如此,她还跟着我们一起去参加国赛省赛,用行动支持我们,她说非常感谢我们这个团队,她把我们当家人。

也是通过志愿服务,我也成为服务对象的“霞姐”,无论是长者还是小朋友,都叫我“霞姐”。我也挺喜欢这个称呼的,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种激励,他们把我当亲人其实不容易,对于家人,就会用行动来支持。雯雯的改变是特别大的,不仅仅是这方面的成长,她现在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也成为妈妈的好帮手,买菜做饭成为了日常。雯雯的母亲也说我不仅改变了雯雯的人生,也改变了她的人生,挽救的是整个家庭。我们也希望这个效果能够让更多人知道,特别是特殊群体,让他们看到希望,也希望家长们能够放手,让他们的孩子跟更多普通的孩子一起共融,这样可以让他们得到更大的提升,这就是我们实战经验总结出来的。

梁恩语:我相信每一次帮扶都是一次带着希望的蜕变。

陈晓霞:对,我觉得要用心点燃希望,用爱改变人生,这就是我的总结,要付出真诚,真心真意去帮助他们,是会看到巨大的改变的,会有奇迹出现。

梁恩语:接下来是来自广州市培正中学初一8班学生吴铭谦同学的提问: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陈晓霞:我觉得参加志愿服务要结合服务的类型、服务对象的需求这些情况做准备。而且你必须要具备服务的能力和本领,才能提供一些到位的服务。

比如说你要服务的是孤寡老人,而孤寡老人最大的需求就是陪伴,除了长情陪伴以外,他们是希望你能带给他们欢乐的,可以招募一些有才艺的志愿者到他家里面举办一些迷你的家庭音乐会,或者是一些联谊活动,送一些快乐给他们,或者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说帮他们搞卫生等等。

统筹:李陵玻 邹琳

采写:南都记者 廖艳萍 叶孜文 赵青 见习记者 杨伽 实习生 卓子涵

摄影:南都记者 杨杰 何玉帅 实习生 赖燕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