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跟老公唠嗑,唠的时间还不短,主题是小学趣闻。

为了方便三个村庄的学生一起上学,建了一所学校。在这所小学没有建立之前,我们各自在自己的村庄上学。记忆中,准备读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村的人搬到这所学校了。我一直认为在自己村里上学的时候,自己读过幼儿园,后来仔细回忆,那会儿我们根本没有幼儿园学前班,直接跳到一年级上的,拼音也是一年级开始学的,村里的小学也有五六个教室呢!那会儿课下玩的最多的游戏当数"玩石子""滑滑梯"(学校门口两边恰好就有,不是现在版的塑料滑梯,是洋灰砌成的)"弹弹珠"(本地口语叫 琉璃蛋儿),玩石子是在学校大门内的过道里,每每夏天一屁股坐在地上又凉快又夹杂着夏风,甚是有趣;"弹弹珠"的优势是院内有几块土地,玩过的都知道土地更容易让弹珠发挥它本来的功用;再说"滑滑梯",滑梯大多都爱玩,因为玩的人多,两边的轨道面儿都给磨得更光滑,都磨出镜面儿了,我在想那会而磨破裤子的人也不在少数,孩子总是调皮的。

差不多光景,我们在老师带领下一起搬着东西到了新学校,新学校除了楼是新建的混凝土以外,还有两个男女厕所,连一所学校该有的院墙都没有,甚至门前的空地还都是土地。学校搬了,上学要走的距离也加长了,之前在村里几步远就能到的地方,到了新学校竟需要花更多时间了,然而并不全是,小孩子还是爱玩的,自己一路小跑也有,结伴同行是大多情况,

因为距离远的原因,还真有几次自己起床晚,发现自己来不及赶上学校的上课时间,然后让家长跟着前去解释自己为什么迟到的,想想也是蛮可笑的。去学校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土路,在那会儿的我们看来是最近的,因为是直线到学校的,另一条是穿越另一个村子的,这个村的同学也和我们一起同在这所新校上学,因为经过村庄,路就绕远了,路倒是平坦,也是水泥路。也可能小孩子因为不是同一个村的也有陌生感,毕竟之前也没合在一起上学彼此也都不熟识。学校一共五个年级,两层教学楼,一年级在楼下挨着老师办公的地方,紧临着刚说那个村庄的大路,学校大楼坐北朝南,这是北方大多建筑的坐标习惯吧!

小学二年级,班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戴眼镜的男孩子,男孩儿戴着厚厚的眼镜片儿,脸庞也黝黑黝黑的,嘴唇很厚,每次跟人讲话的时候手不自觉的扶自己的眼镜框,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脸也是不自觉的上扬,数学老师个头高挑,脖子有点歪歪的,一次上课课后教了一首《常回家看看》,仔细回想是那年春晚的节目歌曲之一。三年级的印象不是十分深刻。四年级开始学校班级要求学生走也读,老公聊天里说那会儿大底是有电棒,偶尔也带蜡烛,但我印象里连电棒都没有,四年级一个大事件,我所在村子里的事情,秋收之后每家每户要耙ba 地,家长开着拖拉机头后面扯两根由细钢丝线拧成的粗钢丝线,为了泥土更好地起翻,会找一两个重量相当的人站在"耙"上,开车的人按自己的路线,总之把土地起翻耙的均匀即可,我说的这个大事件也是这个时候发生的,耙完地紧接着就会犁地,不是用牛,也是用拖拉机头后面挂上犁地的工具。上午那会儿还有印象那个同学在跟着他爸爸一起犁地,他个头高挑,人长的也是俊朗,所以压耙也是自然,这孩子还是家里老大,下面有个妹妹,那会儿我们帮着父母干农活是常有的事儿。记得当时自己正趴在我家正门(我们自己叫堂屋)的大桌子上写作业,突然听到呼咚一声,他家就在我家后面倒数第二排,我家的大门的坐北朝南,中间隔了三排房,一个水坑(就是门前挖了一个坑里面也是水,不是很深的那种我们平日就叫"坑"),听到响声,我一路跑到后面想要看个究竟,好奇心驱使,就站在街道路口上,自己那会儿大抵是小吧,一群人围在那里,听人群里有人说***从房上掉下来,我们家家户户的大门建筑有个特点,就是大门上面有水泥板外面再刷上白灰,我家的倒还是坚固,说这孩子不知是为何爬上那个地方,一来也是因为他家盖这个不坚固,再加上他一个高个子站上去就连东西带人一起下来了,还被东西压着肚子了,不管怎样也只是个孩子,哪能承受那样的负重和冲击力,我也不敢上前去看,大抵也有大人的拦阻吧!后来听人说人才拉了没多远,人就断气了,这孩子的坟墓被埋在了后河堤上面,我们村最后排紧挨着一条河,河那边是我一直不太熟悉的一些村子。后河堤会有我们村里零零散散一些人自己开垦的地方,具体是不是村里分的我不大清楚,而这孩子就刚好埋在去我家地块地的路上,每次经过,心里都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开学后,大家收到的第一个爆炸性新闻恐怕就是这个了,老师大抵也告诫我们这些顽皮的孩子不要把高上低了吧,毕竟是身边血淋淋的例子,四年级是一个成长,大家心里慢慢地知道自己上完小学会上初中,课业紧张起来,老师要求也更加严格起来,印象中午夜读就是特别的严苛,写不完作业不让回家,写完了家长过来接走,那会儿走得早的同学还可以结伴回去,每人手里拿个手电筒,那手电筒是真有年代感,拧开电筒,里面放大号的电池那种。班主任在部队当过兵,所以要求我们也跟部队一样严格,他写了一手好字,为了让我们写字达到他的标准,硬生生把我们班学生的字训练出来了,不知道其他班级,他也有教其他班级的,我们班几个学习不错的字都还是不差的,就连学习不咋地的也还是写的可以。因为上课时间是准时的,所以每次上学只要碰上班主任我们准不会迟到,因为跟在他后

面一块儿跟他进教室就可以了,但是还是因为是小孩,老师是大人,步子迈一大步,我们都是小跑着跟着他,所以他叫快走,我们就叫小跑,也是当过兵的缘故,走路的身姿一直是笔挺笔挺的,鞋子是皮鞋也总是锃亮的。五年级我自己开始捣蛋了,不学想着玩了,还带着同学一起逃课看人挖棺材,赶村里的二月会(我们每个村过完年都有"会",理解为大型集市即可),逃课也应受到相应惩罚,被老师罚站门外,还有在室内马蹲,也是我们太过调皮,老师也是被气得不轻。五年级的一个大事件之一——参加合唱比赛,班主任大抵是当过兵的原因,选的歌叫《向前向前向前》,在镇上参加的比赛,拿了名次没有我不记得,只是记得自己得了几毛钱拿着奖励去学校楼下的小卖部里买了好吃的,那会儿好的有鞭糖(粘牙糖,一排里面五颜六色的),还有"果丹皮",冰糕里面的白色"奶块儿"那种,在村子里的时候卖冰糕的人总骑辆自行车,车后面座子上有个泡沫箱,再用厚厚的什么做的东西盖起来防止冰融化。

厕所是男生女生经常互相嬉戏的地方,假若男生进厕所内解,玩的不错的男生或女生会在外面喊他名字,但慢慢都大了,也都害羞了,渐渐从一二年级的弟弟妹妹升级成四五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了,所以还是有生理和性格上的双重成长的。

每到农忙,学校门前的空地还会被大人用来放置麦秸之类的东西,我们调皮就跑到麦秸垛上玩耍,跳上蹦下,有时候也会双手按在地上让自己两条腿倒立起来竖在麦秸跺上(我们叫竖墙趴),现在自己就没有那个体力和活力了。

五年级面临着毕业,每个人基本都有了自己玩的不错的小团体,所以上初中不由分说的几人一商量,去了各自喜欢的学校,当然也有大人的参与和建议,毕竟上中学也是件对重视教育的家长来说重要的事情。那会儿我们学生之间也有爱慕别人,彼此爱慕的事情了,但也仅仅是孩子的单纯而已。

虽然老公比我高一个班级,但很多共同的儿时回忆还是有同感的。我说自己上四年级的时候,他讲说自己还路过我在的班级,我表示对他不熟悉,连自己班的人玩都玩不过来呢,哪里还能注意到他(哈哈)

这些大抵是我小学里自己能回忆起来相对清晰的片段、事件啦!不仅仅是用来回忆,也是用来珍藏和纪念的!

致自己和有类似童年经历的你

想起小学(忆小学时段)(1)

想起小学(忆小学时段)(2)

想起小学(忆小学时段)(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