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安尼亚克:1946 年 2 月 14 日,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次日宣布。被美国国防部用来进行弹道计算。
特点:
- ENIAC 共使用了 18000 个电子管,1500 个继电器,10000 多只电容器和7000 多只电阻,50 万条线,总体积约 90 立方米,重达 30 吨,占地 170平方米,耗电量为 140 千瓦。
- 运算速度为每秒 5000 次加法,比机械式的继电器计算机快 1000 倍。
- 使用纸带存储程序和数据。
- 使用机器语言编程。程序自给自足。
中国:1958 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
2、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 (1946-1956): 电子管计算机。
- 体积大、机身重、性能低(最高达每秒几万次)、耗电多、易发热、工作时间短。
- 计算机主要应用于军事、科学计算。
- 没有操作系统、没有硬盘。使用磁带或卡片存储程序和数据。
- 50 年代初产生的汇编语言。
- 测试等价于调试。
第二代 (1956-1964):晶体管计算机。
- 体积、重量、耗电量降低。运算速度可达每秒 300 万次。
- 应用于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
- 出现的商用计算机,分为通用机、专用机。
- 出现了操作系统、高级语言、磁盘。
1956 年,IBM 研制出的硬盘,比冰箱大,容量 5M。
1964 年,IBM 推出 OS/360 的操作系统。
软件开始使用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高级语言,如 fortran、algol 等。
- 1957 年,测试和调试被区分,测试主要是验证软件的正确性,验证程序是否做了该做的事。
第三代 (1965-1970):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 将电子元件结合在一片芯片上。
- 体积、耗电量降低,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 4000 万次。
- 开始应用于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
- 操作系统完善,有巨型、大型等分类。
- 1969 年,Unix 操作系统诞生。
软件危机出现,软件工程被提出,软件测试重要性上升,但仍然主要是验证程序的正确性。
第四代(1970 至今):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 具有高速运算能力(巨型机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几亿次)和较强的自动控制能力,计算精度高、通用性和逻辑判断能力强。
- 1979 年,微软公司为 IBM 个人电脑开发 MS-DOS。
- 1985 年,Microsoft Windows 1.0 问世。
- 1972 年前,首届软件测试会议正式提出软件测试的概念。
- 计算机是根据用户的命令来工作的,用户的命令一般通过程序来下达。
指令:用来指挥硬件动作的基本命令,是包含了操作码和操作数的一串二进制编码。
程序:为解决某问题的一系列有序的指令集合。
软件:程序、数据及其相应的文档说明。
- 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之为裸机。
BIOS 芯片中有程序。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1.1 冯•诺依曼模式
通用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组成
1.2 中央处理器
中央处理器的含义
- 简称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 是计算机的大脑和心脏,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等组成。
- CPU 主要生产厂商有 Intel、AMD 等公司,目前比较常见的有 Intel 公司的PentiumⅣ(P4)、Celeron(赛扬)、Core(酷睿)、Core2(酷睿 2 代)和 AMD公司的 Athlon64、Opteron、Sempron 等型号。
CPU 的性能指标
- 主频:时钟频率,常见 2-3GHz。
- 外频:主板的时钟频率,常见 533-1066MHz,高者可提高系统的数据传输速度。
- 高速缓冲存储器 cache:提高读取速度。
- 同步数据处理能力:32 位、64 位。
1.3 存储器
1.3.1 分类
- 内部存储器(内存、主存):CPU 可以直接访问的存储器。
- 外部存储器(外存、辅存)
1.3.2 内部存储器
- 只读存储器 ROM:如 BIOS。
- 随机存储器 RAM:目前主流 DDR,目前一般为 1GB~8GB。
1.3.3 外部存储器
- 软盘:3.5 英寸,1.44M,容量太小,盘片易损坏。
- 硬盘:目前 500GB~1TB,有高达 3TB。转速目前 5400~10000 转/分钟。缓存8-16MB。硬盘的使用环境应保持清洁,并避免震动。
- U 盘:采用闪存(flash memory)芯片为存储介质。
- 光盘:CD 容量 650-700MB,DVD4.7-17GB。分只读、一次性写入、可多次读写光盘。目前最常见只读光盘即 CD-ROM 和 DVD-ROM
1.4 输入设备
- 鼠标
- 键盘
- 摄像头
- 扫描仪
- 条形码阅读器: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40 年代,得到实际应用和迅速发展是在近 20 年。
1.5 输出设备
- 打印机
- 显示器
2 微机的部件与连接
2.1 主机板
微机的主要外设有显示器、键盘、鼠标器、打印机和扫描仪等,这些外部设备承担了系统数据的输入输出工作。
外设通过各种接口与计算机主板相连,在启用时还需要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
主板(mainboard)是电脑中最大的一块电路板,上面布满了各种插槽、接口、电子元件。
主板就像电脑的神经系统。
现代的主板性能是由其芯片组确定的。
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设部件互连标准接口。
AGP(Accelerate Graphical Port): 加速图形接口,专门为显卡设计。
2.2 芯片组(chipset)
由集成电路厂家生产的逻辑控制芯片,是构成主板电路的核心。它把复杂的电路和元件最大限度地集成在几颗芯片内。
芯片组从结构上分为南桥和北桥芯片,北桥负责与 CPU 的联系并控制内存、AGP、PCI 数据在北桥内部传输。南桥主要负责 I/O 接口以及 IDE 设备的控制等。
不同的芯片组支持不同的 CPU,性能也不同。
2.3 显卡、声卡、网卡
显卡又称显示器适配卡,是连接主机与显示器的接口卡。
声卡:要用计算机处理声音信号,让计算机发出各种声音。声卡把连续变化的声音波形信号(称为模拟信号)转换成为数字信号。
网卡:又称网络适配器。
BIOS 与 CMOS
1、BIOS 的含义
Basic Input & Output System(基本输入输出系统),或称 ROM-BIOS,意思是只读存储器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BIOS 是主板上的一块 ROM 芯片,里面装有系统的重要信息和系统参数的设置程序(BIOS Setup 程序)。
2、CMOS 的含义
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是一种应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的原料。
CMOS 是计算机主板上的一块可读写的 RAM 芯片,里面装有当前系统的硬件配置和用户对某些参数的设定。
计算机系统在加电开机时要读取 CMOS 信息,用来初始化机器各个部件的状态。
CMOS 由主板上的 CMOS 电池供电,因此无论是在关机状态,还是遇到系统掉电的情况,CMOS 信息都不会丢失。
3、BIOS 与 CMOS 的区别与联系
BIOS 中的系统设置程序是完成 CMOS 参数设置的手段;CMOS 既是 BIOS 设定系统参数的存放场所,又是 BIOS 设定系统参数的结果。
概括两者的关系:"通过 BIOS 设置程序对 CMOS 参数进行设置"。
4、何时需要进行 BIOS 或 CMOS 设置
新机设置时间或配置计算机
设置操作系统启动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