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北省咸丰县的茶产业年综合产值达到14.457亿元,成为全县脱贫致富支柱产业。

茶产业惠及贫困户2.8万户共8万余人,茶农亩均年收入近7000元。

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边区接合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地处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武陵山区、贫困地区、生态功能区,五区叠加,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近年,按照“基地做绿、加工做深、龙头做强、品牌做响、销售做畅、链条做长”的思路,咸丰县走出一条高质量茶叶扶贫之路。

通过整合资金2.4亿元,咸丰县以奖代补发展茶叶近30万亩。“通过做强茶产业,咸丰县实现了乡村因茶而美、村民因茶而富。”

咸丰县委副书记、县长杨皓说,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9.6%下降到2018年的8.04%,预期今年将下降到2%以内,可实现整县脱贫。

咸丰特产茶叶根艺精品(湖北咸丰因茶而美)(1)

咸丰县长杨皓 图/郑智维

“唐崖”品牌

自然条件优越,土壤有机质和硒含量高,咸丰县十分适宜种植茶叶,拥有悠久茶叶种植史。

依托全国首个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咸丰县形成了以坪坝营藤茶、高乐山乌龙茶、唐崖和活龙白茶、小村和黄金洞绿茶为主的茶叶产业布局。

产业振兴的背后,离不开该县对茶叶质量标准的严格把关和对品牌的精心培育。

“坚持茶叶标准化种植和病虫害绿色防控,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95个、有机和绿色茶叶基地认证10万亩,建立可追溯体系4个。”杨皓说。

在严把质量的基础上,咸丰县根据市场需求,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改进工艺流程,不断创新研发茶食品等茶叶精深加工终端产品,提高茶叶附加值。

尽管种类繁多,但是,咸丰县的茶叶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唐崖茶。

利用唐崖土司城遗址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名片,咸丰县打造“唐崖”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无论是茶叶包装还是宣传品,由牌坊、石马、玄武山、唐崖河组合形成的“唐崖”公共品牌标识,在咸丰县随处可见。

目前,唐崖品牌价值已达到两亿元。“为维护唐崖茶品牌,咸丰县制定了品牌管理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工标准和技术流程,统一标准和规程加工、统一品牌Logo、统一包装和标识。”杨皓说。

因茶而富

目前,咸丰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3.7万亩,从事茶叶产业相关工作的人口有14.2万人,超过咸丰县人口的1/3。

为了提高茶农收益,该县积极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在村、镇茶园基地设立鲜叶交易市场,引导茶企竞价收购茶农鲜叶,同时,“以奖代补”支持市场主体到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点,唐崖茶实体店已达到1000家。

除了“现场”“进城”等措施,咸丰县还通过“线上”进行茶叶销售,即开展电商扶贫工程。目前,唐崖茶电商年销售额8000万元。

近年来,咸丰县将发展茶叶产业脱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核心,从茶树种植到技术管理,再到加工企业、销售,全面发力。

在咸丰县,茶叶已不是单纯的饮品,更多地扮演着生态旅游的主角。

据杨皓介绍,围绕“全域旅游·5A咸丰”发展定位,咸丰县大力发展茶旅游等新业态,已建成50多个茶旅融合示范精品景点,并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

通过“村集体 专业合作社 贫困户”的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咸丰县107家市场主体与138个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每年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400余元,贫困村村均增收3万元以上。

此外,为实现农民增收,咸丰县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采取“公司 农户”等组织形式,让公司与农民“抱团”发展。

长期规划

目前,咸丰县是全国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国家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

为振兴茶产业,咸丰县通过出台茶产业长期规划,建设了以白茶、乌龙茶、红茶为主的3个重点茶叶种植区,打造200公里茶叶观光带、7个茶叶专业乡镇和62个茶叶专业村。

按照“打造一批龙头,带动一片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咸丰县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龙头茶叶企业。

除培育省级茶叶龙头企业3家、市级茶叶龙头企业19家外,咸丰县还引进了一批龙头企业,吸引投资超15亿元。与此同时,通过技术改造、并购重组等方式壮大企业规模,建成15家现代化茶叶生产加工示范企业。

在扶持茶叶企业方面,咸丰县不遗余力。“在金融扶持方面,依托信贷担保,通过政府引导资金过桥等方式为茶企提供金融扶持。目前,茶企获得各类贷款近10亿元,扶贫贷款贴息1000余万元。”

近年,咸丰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依托茶叶特色产业的发展,咸丰逐渐形成种茶、制茶、茶包装、茶用具、生态旅游等数条产业一条龙,茶产业当仁不让地成为富民产业。”杨皓说。

(□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畅婉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