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Prince kung’s Mansion),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为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恭王府规模宏大,占地约6万平方米,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布局讲究,气派非凡。

苦命宅园

恭王府历史详细介绍(恭王府背后的故事)(1)

恭王府

如果说世间万物都有灵性,那么这座被“蟠龙水”包围着的明珠一般美丽的建筑,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是一个充满着忧伤气质,命运多舛的苦命宅园。

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被处死之后,嘉庆帝即将这座豪宅的西半部,赐给了他那个只要和珅府不要皇帝位的十七弟永璘。之所以只给他一半,是因为当时,乾隆皇帝的十公主及其额驸丰绅殷德还住在那里。和孝公主,是整部清朝历史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公主,其生母为乾隆皇帝晚年的宠妃汪氏。乾隆四十年正月,当这位性情、外貌全都酷肖其父的“最幼女”来到世界时,皇帝已然是六十五岁高龄的老人。十公主虽身为女子,但天生神力,能开十个劲的硬弓,时常陪着父皇骑马打猎,乾隆因此爱她胜过所有的子女,他不止一次叹息:“你要是个阿哥,这个皇位将来非你莫属啊!”的确,十公主非但武功卓绝,而且胸襟非凡,当和珅春风得意时,驸马倚仗其父权势行为娇纵,公主就曾经严肃地训斥他:“你阿玛受我父皇厚恩,不思回报,却只知纳贿。我都替你们担忧啊,到了身家不保的那一天,连我也要受到你们牵累!”

恭王府历史详细介绍(恭王府背后的故事)(2)

恭王府

十公主的话,虽不幸言中,但嘉庆皇帝最终还是念着兄妹之情,没有剥夺他这个小妹夫的爵位,公主夫妇也仍然住在原来的家里。这座宅第也就因此一分为二,西为庆王府;东为公主府,一直到道光三年(1823年)九月,十公主去世,整座府邸才全部归到庆王名下,而那时,永璘已经死去三年多了……

辛亥以后,按照民国政府优待清室条例的规定,王府成了府主人的私产。后因政局动荡,生计艰危,未世王孙们纷纷卖掉府第,以图生存。恭王府当然也同北京的其他王府一样,没能逃脱可悲的蜕变与分割。

恭王府历史详细介绍(恭王府背后的故事)(3)

恭王府旧藏阴阳石

1921年,小恭王溥伟为筹集复辟经费,将恭王府府邸部分的“龙票”,以八万银元的价格抵押给北京天主教会的西什库教堂。十几年后,利上加利,原先八万银元的抵押款,滚到了近二十万,穷途末路的溥伟早已无力偿还这笔巨款债务了。1932年,由罗马教会兴办的辅仁大学,以教会之间的关系,用一百零八根金条代偿了这笔贷款,产权遂归这所大学。1937年,辅仁大学因扩充女生宿舍,收回房产,将府邸部分作为女院,并把后罩楼通向萃锦园的通道砌死,这样,府邸与花园就开始分开了。同年,原先居住在邸园中的溥伟二弟溥儒,又以十万银元的价格将花园也卖给了辅仁大学。

恭王府历史详细介绍(恭王府背后的故事)(4)

恭王府

1949年,恭王府花园改为某国家机关宿舍;府邸为艺术师范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及文化部艺术研究院等单位使用。1952年,中国音乐学院拆府前部一进四合院,盖起一座“现代风格”的食堂;1959年,又拆掉了原府邸大门外的所有房屋,建筑起一座曲尺形的琴楼和一座一字形的画楼。“文革”期间,厂桥空调器厂占用了大戏楼等花园东部的“半壁江山”;国管局幼儿园则占据西路建筑。由于不合理使用与地震的破坏,到七十年代中晚期,花园的部分游廊和府邸东路南部一进院落的正房及东西厢房先后倒塌,其他建筑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但所幸王府总体格局未遭破坏。

伟人遗愿

由于许多年以来,恭王府一直被传为是《红楼梦》里贾府与大观园的原型,据说在早150多年前的清人笔记中已有记载。红学家们为此争论得很厉害,此事最终引起了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高度关注。

1962年的一天,周恩来总理在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著名红学家王昆仑等人的陪同下到恭王府视察。在参观过府邸与花园之后,周总理以他惯有的政治家的睿智指示说:“不要轻率地肯定它是,但也不要轻率地否定它就不是。要将恭王府保护好,将来有条件时向社会开放。”

此后的几年,这座历尽沧桑但美丽依然的王府,竟然成为了共和国总理心头的一个牵挂。一直到1975年病重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恭王府的开放工作。在病床上,周总理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找来,嘱托他务必办好三件事,其中之一就是--向社会开放恭王府。

就是这样的一个嘱托,后来成为谷牧晚年难以解开,却一定要解开的心结!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嘱托,促成了恭王府腾退、搬迁工作的最终解决。

从1978年,谷牧亲自主持召开会议,研究恭王府的腾退搬迁问题开始,直到腾退工作的最终解决,谷牧、李瑞环、李岚清、李长春等领导同志多次视察恭王府,增拨专款金额高达数亿元人民币。

对恭王府的腾退搬迁,北京市政府始终给予了无私的支持与帮助,1984年10月,为按事先约定,腾出北京市冷风机厂占用的古建,在新厂尚未竣工的情况下,当时的分管副市长张百发,果断决定将该厂的设备全部搬到了马路上!

2002年6月,经当时的北京市长刘淇批示,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搬迁工作正式启动;2005年1月北京市决定将地处朝阳区东四环原准备到土地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学校,改造为附中,2006年完成搬迁。为此,北京市不仅将损失大约1亿元土地转让费,还需投资2500万元对学校进行改造。2006年10月,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终于顺利搬迁到新址。

至此,被三代国家领导人、众多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以及各界有识之士高度关注的恭王府腾退搬迁工作已然走过了慢慢二十八载的艰辛之路。这在国内古建保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重绽朱颜

恭王府历史详细介绍(恭王府背后的故事)(5)

和珅时期恭王府宝座

谷长江说,他们的原则是,“有历史根据的,按历史根据修;无有历史根据的,按专家指导修;专家也吃不准的,按现状进行保护性修缮。”

然而恭王府,究竟起建于何时,史学与红学界历来都有争议。有人认为,从和珅时代至恭王府时期,这座建筑群的变化不大,理由是,锡晋斋的覆莲鼓墩式柱础、内部的楠木装修,以及东路山墙墀头上的砖雕和中路后段左右配房正脊上的砖雕,都代表了乾隆时期的惯用手法。也有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据《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对府第的规定,王府与公侯以下达官显贵宅第的差别,不是一点半点。如:亲王府应有正殿七间,郡王府五间,而王以下,自贝勒起就不能有殿。假使和珅当年造了正殿,那么,他被杀时“逾制”的罪状恐怕就又要增加重要一款了!根据查证的资料,奕訢诗集《萃锦吟》卷七中有“嗣于同治年间邸园落成”之记;而“样子雷”于同治四年绘制的多幅恭王府府邸、花园的设计草图也仍然有案可查,所有这些都印证着:同治年间的那次“修整”,是恭王府历史上一个较大规模的“划时代”的工程。恭王府的建筑规模与格局,是在恭亲王奕䜣的手上才最后形成的。

恭王府历史详细介绍(恭王府背后的故事)(6)

恭王府

另外,此次大修中将要对银安殿进行恢复。银安殿为清代王府中最重要的建筑,一般用以王府内部举办重大庆典,如:过年、过生日以及重大喜庆活动等。但恭王府的银安殿在1921年元宵节时,因烧香失火,连同东西配殿在内全部被焚毁。能够看到的只有原殿高大的石台基和柱础。一般来说,修缮古建的规则是,已经毁掉的就不再恢复;但有关专家认为,恭王府作为北京明清两代一百多座王府中,保存最完整,最具典型性的一座,全面恢复它的原貌,将有助于展示清代王府的完整规制。

谷长江介绍说,修缮之后全面对社会开放的恭王府,将成为中国首家以王府文化为特色的国家级王府博物馆。它的陈列展览将不只局限于恭王府,已筹备的展览有“中国王府文化基本陈列”,包括清代王府的基本概况、分封制等等;“复原性陈列”,主要是恢复奕訢时代的居室、书房、银安殿等等;“专题陈列”,如和珅、奕訢生平展等;另外,还将有一些临时性的陈列展。

要办这些陈列展览,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文物。为此,恭王府管理中心成立了文物管理部,从2004年4月开始,公开向社会征集文物,现已征集到155件符合当时时代的文物。

恭王府历史详细介绍(恭王府背后的故事)(7)

恭王府

“可惜的是,我们还没有征集到真正属于恭王府的东西,因为它们大都已经流失海外!”谷长江说。恭王府之所以成为一座艺术宝库,不仅因为它恢弘的建筑群落,还在于它曾经拥有过的富丽陈设和丰富收藏,如晋陆机的《平复帖》、唐韩斡的《照夜白》等中国古代书画史上鼎鼎大名的真迹,都曾经在这里被收藏了五十余年。遗憾的是,在将近百年的沧桑巨变中,恭王府内所有可移动物品几乎全都荡然无存了!

2004年初,他们在日本发现了一本名为《纽约一九一三年AAA恭亲王竞卖》的拍卖图录,同时也听说了一件令人伤感的往事。

1912年,小恭王溥伟因急需复辟活动经费,将恭王府除书画之外的昔日珍藏全部卖给了日本古董商人山中定次郎。山中定次郎很快于1913年组织了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的两场恭亲王藏品拍卖会,最终,恭亲王奕七百余件珍藏以三十余万美元的价格流散于世界各地……

恭王府历史详细介绍(恭王府背后的故事)(8)

恭王府

图录为英文印刷,扉页上有小恭亲王溥伟的朝服照。它图文并茂介绍了当年在纽约拍卖的恭王府藏品,有玉器、青铜器、陶瓷、木器、珐琅、石雕、织绣等七大类五百余件。2006年初,在中国驻美使馆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图录中编号为134的孔雀石山子下落,它现收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编号为343的兽面纹铜壶,则在美国的弗利尔美术馆。恭王府已将这本具有近百年历史的拍卖图录作为文物收藏,同时,它亦将成为寻找和研究恭王府文物的重要依据。

此外,他们还查到了一些书画珍品的下落,如:晋王羲之《游目帖》,据说在1900年前后即流出王府,辛亥革命后流入日本广岛,1945年被原子弹炸为灰烬,只有复制品传世;唐韩斡《照夜白》,收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唐颜真卿《告身帖》,现藏日本书道博物馆;宋易元吉《聚猿图》,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恭王府的人说,罗列出这些漂流海外的文物,是一件令人心疼的事。

另据了解,台北故宫也珍藏着一批原恭王府的紫檀家具,它们是在民国时期由“清皇室接受委员会”成员,从北京带至上海,后又从上海携往香港,最终辗转至台湾的。“如果有一天,这批紫檀家具能够回到它们北京的老家来展览,那该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一件事啊!”恭王府的人这样憧憬着。

我们也憧憬,经全面修复后终于向社会开放的恭王府,即将成为公众了解清代王府和王府文化的一个瑰丽的窗口。什刹海畔的百年明珠,当她携去岁月的尘埃,最终会一展温润、剔透的大家风范!

福字文化

恭王府历史详细介绍(恭王府背后的故事)(9)

恭王府

清代皇帝,在每年春节都要亲笔御书大“福”字,赏赐给有功的王公大臣,以表示天子对臣下的恩宠。而王公大臣如能获得皇帝赐赏的“福”字,会喜出望外,受宠若惊,感到皇帝对自己的信任,预示着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恭王府中“福”字碑藏在花园的假山内,这座假山是用糯米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山上置两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过往缸中灌水的办法来增加院中的湿度。假山下有一幽静的“洞天”,称秘云洞,洞的正中有一康熙皇帝为其祖母孝庄皇后祝寿写的“福”字碑,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碑高1米左右,长80厘米左右,贯穿整座假山。福字碑寓意福照全园,因为康熙留存人世的题字极少,所以福字碑倍显珍贵。据说当年嘉庆查抄和珅府时,想把这个福字移到皇宫,但是由于和珅设计巧妙,动福就动龙脉,这是皇帝最忌讳的,大怒之下,下令将假山封死,从此,康熙墨宝福字在所有的史书中消失了。直到建国初,周总理在一次接见外宾之后在花园无意中发现假山上面石头的形状像龙头,按说龙头下必有国宝,于是马上打电话给郭老(郭沫若),打开被封的洞门,发现了福字碑,经过文物部门的考证,确认其为康熙当年写给孝庄太后的福字,而盖在福字中央刻着“康熙御笔之宝”的大印已成为当今世上所留的唯一一个完整的康熙大印印章。  

康熙一生酷爱书法,虽然他的书法极佳,却很少题字,所以康熙御笔在历代皇帝的笔墨中最少,也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康熙对“福”字情有独钟,潜心长期钻研其写法,这或许是因为在古人看来,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一生都在追求“福”字的缘故。  

恭王府的“福”字碑为康熙御笔之宝,隐于密云洞中,谓之“洞天福地”,纵观康熙皇帝亲笔所书的这个“福”字刚劲有力,颇具气势,右上角的笔画像个“多”字,下边为“田”,而左偏旁极似“子”和“才”字,右偏旁像个“寿”字,故整个“福”字又可分解为“多田多子多才多寿多福”,巧妙的构成了福字的含义,极富艺术性,且意味深长。更为珍贵的是碑的右上方,刻有康熙的玉玺以镇福,因此此“福”字被誉为天下第一福。恭王府府邸前身为乾隆权臣和珅的宅第,其后为庆王府,再后为恭王府。“多福轩”原为王府东路二宫门内的第一组完整四合院,是府邸中一处重要的殿堂,研究其历史沿革并对它进行科学保护和修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恭王府作为一个大型宅第应始自和珅,东路“多福轩”应为和珅家人的起居之所;乾隆五十四年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我们根据有关史料和古代传统习俗推测和珅应将“多福轩”等东路院落作为公主下嫁后的生活居所;和珅获罪后西路居所赐予庆郡王永璘,并且东路建筑内发现的高等级彩绘也证明,“多福轩”等东路建筑应是由固伦和孝公主一直居住到去世。庆王府时期,“多福轩”被回收后究竟由何人使用因资料匮乏尚不得而知。恭王府时期,“多福轩”成为奕訢在王府中的会客之所,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溥伟承袭爵位和府邸居住至清朝灭亡,为还清复辟清朝所欠债款,溥伟不得已将恭王府房产变卖给天主教会学校。辅仁大学期间,“多福轩”成为其女院图书馆。1949年以后,“多福轩”成为供艺术单位使用的录音棚,直至2002年方归文化部恭王府管理处所有。  

合史料研究和现状堪察,我们分析:“多福轩”自建成,在固伦和孝公主入住“和宅”前以及恭亲王奕訢入住前进行过较大的修缮工程,其余则是根据使用需要进行的日常维修和养护。基于“多福轩”历史地位的特殊性和现存状况,我们深感“多福轩”修缮已迫在眉睫。在文物局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下,恭王府管理中心精心组织并和专家、设计方、施工方共同努力,遵循文物修缮原则、以历史资料为复原依据、以科学理念为指导对“多福轩”进行修缮。不久的将来,修缮后的“多福轩”将重新对外开放,以古代王府建筑的完整形象和风貌展现自身的文物价值和历史风采。  

本文章由头条百科用户喝可可可、syt25843、kk的小鱼干、聪呀么聪明沙、M居居G参与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