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都说曹操奸雄,那是因为许劭“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的评语。

但《三国演义》里,第一次有人面说曹操奸雄,是许攸。

当日许攸跳反到曹营,曹操赤脚出迎;许攸先开诚布公,说了自己试图让袁绍偷袭的策略,曹操也后怕不已。

按说许攸已先说了真相,轮到曹操了吧?

攸:“公今军粮尚有几何?”

操:“可支一年。”

攸笑:“恐未必。”——这是第一折。

操曰:有半年耳。”

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第二折,你还骗我!

操挽留:“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

攸笑:“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第三折,“你果然是奸雄,这时候还哄我!”

操亦笑:“岂不闻兵不厌诈!” 遂附耳低言:“军中止有此月之粮。”

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

——许攸掀桌:我知道事情真相了!

曹操愕然。

到底要不要做数据(你了解那么多数据)(1)

妙在曹操每一番推延,都还伴随着动作。

挽留,“容我说实话”;假笑,“兵不厌诈嘛!”还附耳说话。

这一段写得极妙,简直奸诈到可爱的地步了。

话说,曹操三推四推,挽留假笑,附耳低声,既因为他是奸雄,也因为数据实乃大事,不敢轻易透底。

战国时孙膑退兵减灶,虚报了兵力,就坑了庞涓。

刘宋的檀道济退兵时唱筹量沙,像是在数粮草,其实用沙土替换,不让敌军知道自己没粮草了。

一个道理。

刘邦入咸阳时,一时快活,想享受,张良和樊哙劝他赶紧走人,别留连富贵。

萧何当时在做啥呢?

他去找秦国的数据了。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刘邦后来一统天下,萧何后勤做得完美,就因为他掌握所有细节数据

反过来证明,这些数据,大概并不是人人都看得到的。

甚至,大人物也不一定看得到真实数据。

《汉书·王莽传下》里,王莽听说百姓饥馑,问中黄门王业:

真相如何?百姓真的饿吗?

王业要哄王莽,去市集买了粱饭肉羹,拿回来告诉王莽:

老百姓都吃这个!

王莽还真信了。

大概在古代,真实数据什么的,王业也不想让王莽知道,萧何能拿来当做独家战略优势。等闲人想探头打听,还可能要被打屁股:

你现在就想知道数据,以后想干什么,我都不敢想!

明清两朝流行过一种搞法:

懂事的师爷,逢水旱,就上报一个极微妙的数字。那数字恰好好到老爷治理有功,能受嘉奖,又恰到好处地,能免一点钱粮,如此下面悦服。

反正各级师爷幕僚同气连枝,师出同门,心照不宣,维持个运转就是。

题外话,曹操藏得很严的数据,最后还是透给了许攸。

好在许攸献计取乌巢,曹操赢了官渡之战。

之后没多久,许攸就被许褚杀了,理由是“许攸无礼”。

曹操还责骂了许褚几句:“子远与吾旧交,故相戏耳,何故杀之?”深责许褚,令厚葬许攸。

毛宗岗评点说:

此奸雄假话。都是奸雄欺人之处。

无礼不无礼的,其实没那么要命;许攸真正的问题,还是知道太多了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