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人命好不好(怎样才能命运好转)(1)

001-208梁冬说庄子_人间世145x210 第三章对别人的诋毁不愤恨,其实是对自己的保护

一个人内在的骄傲和执着,

是掩盖不了的。它就像一种“力”,

而“力”必定也会存在一种“反作用力”。

原典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

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

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好人的潜意识里,往往觉得自己不是“平常人”

在前面的篇章中,庄子借孔子的口说出,人心是很险恶的,不要以为你有爱、有正义、有智慧,就可以通行无阻。因为当你自诩为好人的时候,你就播下了一颗“恶”的种子,让对立面的那个人无形中成为坏人。

但如果你既正直,又懂得藏锋的话,那就会命运好转,逢凶化吉,福泽三代。

品学兼优的学生颜回带着满满的正能量,这会让那个很有力量的卫国国君显得很愚蠢。孔子对此表示很担心,便说道:“来讲讲你准备怎么做吧,我还是很想听一听的。”

颜回吞了吞口水,说:“我尽量做到端庄而谦谨,勤勉而专一,我到卫国去做这样的官员,守护住自己原本的样子,您觉得可以吗?”

孔子说:“唉!这怎么可以呢!卫国国君非常骄傲,锋芒毕露,喜怒无常,平常人都不敢违背他,他还经常压制别人,来求得自己的心情愉快。每天用小德来感化这种人都不会奏效,更何况用大的品德来劝导他呢!这只会强化他坚守自己的角色感。哪怕他在表面上附和你,但他有可能内心并不赞同你,你的方法怎么能够行得通呢!”

颜回说:“我内心有坚定的信念,听从自己正确而坚定的想法,顺应自然,知道天子和我都是自然生养的,不一定采取很强硬的姿态。我不计较自己的话是否能得到别人的赞同。也许这样人们就会说我童言无忌、童心未泯。我还可以保持自己沟通上的弹性,和大部分平常人一样,手拿朝笏,躬身下拜,这是做大臣的礼节—别人都这样做,我敢不这样做吗?做一般大臣都会做的事情,人们也就不会责难我了吧,这就叫跟平常人同类。”

通过这段话,我们还是看到了颜回的骄傲。他说自己会像平常人一样躬身下拜。言语之中,他还是表现出自己可以去装一下。那种骄傲和“我不是平常人”的潜台词,脱心而出。

把心放空,生命才没有危险

颜回说:“我还可以像古人那样引述先贤的诤言,说上古的贤人都是这样说、这样做的,我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方,这样就可以保持我的正直不阿,而且也不会受到伤害。老师,您认为这样可以吗?”

作为一个饱受帝王折磨的“老司机”,孔子很懂得人性的幽暗和不可测。他对这个爱徒偏爱有加,不得不继续说:“唉!怎么可以这样呢!你想要纠正人君的做法既不通达,又很浅陋,倒不会遭到罪责,但也不会达到效果。再说,你怎么能够感化他呢!你好像还是太执着于自己的成见。”

颜回有点儿沮丧,说:“我好像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请问老师有什么办法吗?”孔子给出了方法:“你去斋戒,我再来告诉你。你要用心去做,用心去斋戒。”颜回说:“我家很穷,不喝酒、不吃肉已经好几个月了。这算不算已经斋戒过了呢?”孔子说:“不...

孔子说:“你必须摒除自己的杂念,心智要很单纯,不要用耳朵去听,而要用心去领悟。逐步过渡到不用心去领悟,而用气去感应。耳朵的功能只是聆听,心的功能是与外界事物结合。‘气’因其虚无,才能够接纳万物,达到‘虚无’的心境之后,就是‘心斋’了。”

颜回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老师,在听您这番教诲之前,我颜回就是颜回,听了您这番话之后,我颜回就不再是颜回了,这算是进入了您所说的‘虚无’的境界吗?”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南老在研究这段文字的时候,觉得很奇怪,他说:“庄子这个时候,佛教绝对没有进入中国,这个就是列子所提到孔子的话,‘西方有圣人,东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大家的方向完全一样。”

这是中国文化里面的无上心法,庄子在这里借孔子的口说出来了。

我接触过的道教老师也都非常强调“虚其心”—把心放空。时下,有很多人去练习辟谷。据说,辟谷几天后,这些人的血压正常了,血脂也没有那么高了,睡眠也变好了,体重也降下来了。

BBC(英国广播公司)曾经做过一期纪录片,讲的就是断食的科学意义—人们在断食的时候如何启动某个自我机制,这个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清除身体里的垃圾,并且能够定期整理好内在的物质和能量。这里所说的断食与辟谷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请注意,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尝试辟谷,但这需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甚至需要事先做体质检测,才能够真正做好辟谷。

我们太安私塾的一位同学是某证券公司西南区老总,有一位道家老师在教他。于是,他在证券行业里做了一次小小的辟谷分享。我亲眼看着他的黑眼圈变淡,身体变得清瘦,精神变得抖擞,能量很足的样子。

我就向他请教:“小刚师兄,请问其方。”他说:“关键是饿的时间足够长,三五天不够,要七天。”我问:“七天都只能喝水吗?”他说:“是啊,坚决不能吃固体食物(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配合方法,请遵照专业人士的指导)。”

我又问:“为什么是七天?”他说:“前三天断食的时候,排泄物好像还挺正常;但第四天到第六天的排泄物可谓‘年代久远而深厚’。”

顿时,我理解了。可以说,辟谷就是身体的“放空”。现在,很多人吃饭很快,食物被匆匆忙忙咽下之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消化。于是,这些食物就变成各种垃圾,若不能被排出体外的话,久而久之,它们就会导致慢性疾病。

我再次强调,辟谷是需要方法的,并且因人而异,也不能够包治百病。

孔子给颜回开出的方子就是,不仅要在身体上放空,更重要的是把心放空。专注地把所有念头放在“放空”这件事情上,去“感受”周围的声音。不要用耳朵去听,要用心去“听”。

你会用心“听”吗

很多人都好奇,不用耳朵去听,用心怎么能够“听”得到呢?

譬如,我唱一句“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我没有唱后面的歌词,但你一定能“听”到后面的歌词“丫心里丫心里”,是用耳朵“听”到的吗?确切地说,是你的意识“听”到的(后来我看了歌词,是“压心底压心底……”)。

那到底是不是脑“听”到的呢?也许有大脑参与的成分,但这可能还是一个全然和合的结果。

刚开始,我们听到的是一些常常听到的歌和声音。然后,你就会听到各种念头生起的声音,并伴随着一些噪音。再过一段时间,你就不要用意识去听了。

“而听之以气”,就是你不再用意识去觉察这是什么声音,是贝多芬还是莫扎特的曲子。当你不再有意识地去关注、觉察声音,然后慢慢地,你只是感觉自己的身体像气球一样,一收一放,感觉自己随着整个空气当中的节奏在调整,一升一降。当吸气的时候,你感觉自己像充满了空气的气球;当呼气的时候,你感觉自己像泄了气的气球。所谓“听之以气”,我的理解就是去“感受”节奏和频率。

从书上看文字所接收到的信息,与听喜马拉雅FM上梁注庄子的《庄子的心灵自由之路》的音频课程所接收到的信息未必是一样的。在看文字的时候,你用眼睛摄入信号,然后通过视觉神经和意识神经形成一系列网络,把它转换成某种道理和概念。

其实,音频《庄子的心灵自由之路》传递的不仅仅是意识,还有频率和节奏。你在看文字的时候,是按自己的节奏在“感受”;在听音频的时候,则是在跟我们一起呼吸—只有同呼吸,才能共命运。

譬如,有一对夫妻在散步,走着走着,两个人的脚步频率变得不同。通常,这种情况说明他们的感情可能有问题—不管他们再怎么秀恩爱,还是能够一眼就被看出来。

有一位朋友来看我,坐下来之后,我们四目相对,同时问候对方最近怎么样。然后,我们都仰天长笑。那个节奏仿佛就是我们都坐下来,我等他喘定气,他等我喘定气,两个人四目相对之后,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对方的问候,同时,我们也都感受到对方的关怀。

同理,父母教育孩子也不能够只从道理层面进行灌输。试问一下,有多少人真正听得进去道理呢?单纯讲道理的人并不能够把道理讲好、讲清楚,而听道理的人也会加入自己的想法。

从本质上来说,任何道理都只不过是用来显得有文化的道具而已。我们只要跟孩子做一样的事情,就能够慢慢找到感觉。

当儿子哭的时候,我会观察他的呼吸。如果他开始大吼,我就跟他一起大吼,哪怕只把嘴张开,两次之后他就能控制住自己不再大吼。他体会到自己受到某种同频共振的“加持”。

一个孩子,他可以在与另外一个频率共振的过程当中,体会到“我不孤单”,当他体会到自己未曾觉察到的安全感时,就不会再生气,因为有一个人和他同呼吸共命运。

许多时候,当你发现和一个人无法讲道理的时候,请记住孔子所说的“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把自己做事的节奏、说话的节奏、呼吸的节奏,甚至哭泣的节奏都调整为和那个人一样,你们自然而然就能够顺畅沟通。

以前,我在《冬吴相对论》里面讲过,英国的某个王子不爱江山爱美人,而且那个女人还离过婚,问题是她长得还不是很漂亮。后来,王子放弃皇位的继承权,就为了跟这个女人在一起。许多人都问王子为什么。他说,这个女人可以释放出灵魂的氧气。当我讲笑话的时候,她就展露出孩童般清澈的笑;当我讲伤心事的时候,她眼中饱含热泪,深深地“感受”我的悲痛。

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由此我们能够看出这个女人是真的用心,而不是用“心机”。

孔子告诉颜回:“你在心斋的时候,要让自己的‘频’与整个空气当中若有若无、有情与无情的众生达成共识,或者达成共振。”

“我是为你好”,实际上是一种“我执”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让我们再看看这段话,它很高级,不仅显示出孔子很高级,也显示出庄子很高级。在这个故事里,孔子不断地让颜回去做内在的“去我”,也显示出庄子对这种智慧的极大推崇。

一个人怀揣着“我是为你好”“我是对的”等想法,哪怕他只是在心里面默默地有“我是对的”这样的念头,就形成了所谓“我执”;当他觉得“我比你聪明,比你更知道事情应该怎样做”的时候,就形成了“我慢”。

不管你如何包装,如何提醒自己要显得低调、朴素,都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内在的骄傲和执着,是掩盖不了的。它就像一种“力”,而“力”必定也会存在一种“反作用力”。

当你暗暗地想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去推动别人的时候,就会被别人暗暗地用他所拥有的执着和傲慢反击回来,你就会受到伤害。其实,我们认真想想,谁又不是拥有自我骄傲而在生活中屡屡受挫的人呢?

人性本“恶”,不认同你是常态

前段时间,我的太安私塾第三期学生毕业了。毕业那天,我请同学们一起喝茶。我知道很多同学无论在知识、才华还是见地上都远胜于我,只不过我扮演的是老师的角色,他们交了学费就成为学生。现在大家毕业了,我和他们就是一样的。

我问一位同学:“这位同学,我知道你很有见地。当你坐在下面暖暖地看着我在台上吹牛不打草稿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现在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这位同学本来挺谦卑,经常在我讲话的时候给我眼神上的肯定,并且总是在记笔记,显得很认同我的样子。结果,他发现我看出来他只不过是在眼布施于我,用赞同的样子布施给我信心的时候,就放下了。

他说:“老师,其实你有些时候讲的也就那么回事儿,甚至有时我都忍不住觉得还可以这样看这个问题。”

那一刹那,我既高兴又惭愧,终于印证了我的猜想—他其实早就对我不屑,只是装得很维护我的样子。当然,这只是好朋友之间开玩笑的状态。

所以,我就说:“毕业证已经发了,请赐教。”于是,这位同学就洋洋洒洒地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我听着听着,就深刻地理解了一个道理。

在你面前的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人直接表露骄傲,另一种人装作很认同你,但其实还是很骄傲。这就是人性,只有两种,没有其他。当你意识到自己每天面对的人也是这样的时候,对于别人不认同你这件事,有什么好生气的呢?因为我们也是这样的人。

庄子的可爱之处就是,他从来不批判人性的恶,知道这就是常态,这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这是《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一段的内容,讲的是我们可以善巧方便地去解决问题,对于别人的诋毁,要保持不愤恨,这起码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我们的所有痛苦,源自没有把自己放空

这段对话中的“心斋”,意思是让自己的意识放空。而庄子这位“编剧”,居然借孔子的口讲出这样的修行法门,真让我不得不发出深深的赞叹—我甚至觉得这一段是后来孔门的人改写的。

但是,我又觉得这样的想法太虚伪、太不应景。为什么我们不能相信这就是庄子向孔子的致敬呢?总之,在《人间世》里,庄子借孔子的口对颜回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那么,什么叫作“虚而待物”呢?南老对此的注解是:“虽然内心虚灵,但与外面物理世界还是相对待的。这是第一步的修养,你先能够达到内心的虚灵就对了。”

举个例子,某人做营销很成功,是营销总监,后来被人挖到另外一家公司做营销的VP。在新公司里,他做设计、调研、广告、危机公关……好像也都很有章法,但他自己总觉得不对劲儿。

原来,他后来的这家公司根本就不是市场驱动的公司,而是产品驱动的公司。那么,也许在产品驱动的公司,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把以前那套组合拳迅速熟练地打起来,而是去学习像产品经理一样研究消费者,研究其使用场景和使用习惯,并成为产品经理的好朋友,甚至互相分享对消费者的洞察。

其实,我们刚刚到一个新环境的时候,所有的痛苦都源自没有把自己放空。如果别人不提醒的话,你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空”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随身携带过往的认知和经验。

试想一下,假如你去见男朋友的父母,无论你来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你都要把自己的习惯放下。就算你原来在自己家里不洗碗,不给父母盛饭盛汤,吃完饭之后斜躺在沙发上玩手机,父母还得把银耳羹送到你的手里……如果带着这种“惯性”去他家,你会怎样?

我有一位朋友,他以前爱在大排档吃饭。每次吃完饭后,他嫌拿牙签麻烦,就“啪”地一下掰断一根筷子,直接用掰断的筷子剔牙。后来,他交往了一个“大家闺秀”女朋友。

这一天,他穿着笔挺的西装,把头发梳得油光发亮,去女朋友家吃饭。一开始,他和女朋友的爸妈聊得还算不错。吃完饭,他习惯性地,把筷子“啪”地掰断了。当时,老两口都吓傻了,心想这孩子疯了吧。我那朋友手里拿着一根折断的筷子,心里只能默念“这筷子也太不禁掰了吧,怎么一掰就断了”。

这就是生活中不被别人觉察的惯性。它总在最关键的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每件东西都有它自己的频率和节奏,我们要做的是顺应

如果你没有觉察到自己生活中的惯性,那么通过七七四十九天,或者起码七七四十九分钟,甚至七分钟,把自己内在的习惯或者对某件事情的期待放下,你就会变成一个用心若镜(内心像明镜一样,客观地反映事物)的人,这就叫作“心斋”。

以前在电视台工作的时候,我很努力地去学习如何采访,希望自己显得很有存在感。然而,在做采访的时候,我总是隐隐地觉得嘉宾不是很开心。

后来有一天,我感冒了,不想说话,但采访已经定下来了,而且我那天也没有提前做关于嘉宾的功课,于是,我就把他仅仅当作一个人,而不是著名的导演。他说什么,我就听什么,不在中途插话,用自己的眼神给予肯定,他说完之后我也不着急马上接话。

突然,一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在他说完一段话之后,我隔一秒钟再回答。顿时,他居然有点儿慌张,仿佛在回想自己是不是说错话了,为什么话说完之后主持人都没反应。为了显得自己很专业,能够用强大的知识和能量震慑我,他又说了好多干货。说到高兴的地方我就笑,再给他一个善意的肯定眼神,说到无聊的地方我就在心里面默默地等待。结果,那是我有史以来最愉快的一次采访。

采访结束之后,这个导演站起来,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你们电视台的记者就是不一样,瞧瞧你们的采访技巧,明明我什么都不想说,却全都说出来了。”

后来,我发现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我的慢半拍、不期待、不判别,让他产生强大的心理空虚感,觉得必须得说点儿干货,否则不足以证明自己的实力。

每件东西都有它自己的频率和节奏。但是,当我们到新的环境去面对新的情况时,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收摄住自己的成见,拿捏住自己的惯性,放开对之前的预判,甚至做出慢半拍的反应,这就是“虚而待物,唯道集虚”的道理。

这就是南老讲的“你能够做到内心意识不动,心里很宁静,耳根也不向外听了,就完全返归内在了”。

我特意在这段话中间留下一段空白,让你观察我停下来之后,你的念头是怎么样被自己的惯性抛出去的。如果你觉察到念头是被惯性抛出去的,恭喜你,你已经开始觉察自己。

太安私塾的同学们在每一期毕业的时候,都会跟我说一句话:“梁老师,跟着你没学到什么,除了《庄子》《论语》,做人啊,撸串啊,喝酒啊以外—这都不算事儿,真正学到的一样东西就是开始觉察自己。”

为什么你可以觉察自己?觉察完之后又怎么样呢?之所以能够觉察自己,是因为你开始养成觉察的习惯;之所以觉察之后有价值,是因为你觉察之后发现天边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既然都不是事儿了,你就开始发现自己内在的空灵了。

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人命好不好(怎样才能命运好转)(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