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一袭红衣的李杨冠宇,双手轻弹古筝,一曲《一起向未来》的美妙旋律在琴弦上流淌。在她的身旁,是80多名轻抚古筝的学生,以及远近闻名的“焦桐”。

李杨冠宇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师。2021年10月,她被派驻到兰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该中心的一名文艺宣讲师。在这里,她听到许多关于焦裕禄的故事,感受到当地人对于“焦桐”的深厚感情,领悟到兰考人民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追求美好生活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骄人成绩。

兰考合作区规划(河南兰考一起向未来)(1)

今年年初,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临近,李杨冠宇便萌生了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推广歌曲《一起向未来》改编成古筝曲的想法。于是,在中央音乐学院同事们的帮助下,古筝曲《一起向未来》“诞生”了。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因此,又被称为‘众乐之王’。”李杨冠宇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说,用古筝弹奏《一起向未来》,既表达了人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美好祝福,也饱含了音乐人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期待。

李杨冠宇说:“正值冬奥会,《一起向未来》这首歌充满了号召力,再加上兰考有乐器制作业这样一个优势,所以想到了做这样一件事。”

来到兰考后,李杨冠宇经过调研了解到兰考的民族乐器加工行业较为发达,孩子们学习古筝弹奏得天独厚,于是便有了此次“焦桐”树下古筝乐团的演奏。

2月15日参与弹奏的古筝全部产自兰考。这个昔日的贫困县,如今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民族乐器生产销售基地。年产销各种民族乐器70万台(把),音板及配件500万套,年产值20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35%。兰考,正以崭新的姿态“一起向未来”。

兰考合作区规划(河南兰考一起向未来)(2)

这是2021年3月2日拍摄的河南省兰考县展览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说起兰考的民族乐器产业,还要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说起,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兰考县才有了发展民族乐器产业的基础——泡桐产业。

兰考位于豫东平原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弯附近。60年前,这里常有风沙、盐碱、内涝之患,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县。1962年,焦裕禄来到这里担任兰考县委书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带领兰考人民栽泡桐、战风沙、治盐碱、除内涝,不但为兰考人民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焦裕禄精神”,而且还为兰考人民的未来发展留下一个“绿色银行”——泡桐。

在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前,1963年,焦裕禄亲手种下的一株小树苗,历经59年,依然挺拔,这就是著名的“焦桐”。

兰考合作区规划(河南兰考一起向未来)(3)

这是4月20日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附近拍摄的泡桐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20世纪80年代,一位上海乐器师傅偶然发现,成材后的兰考泡桐木质疏松适度、不易变形,板材透音性能好、共鸣度高,被誉为“会呼吸的木材”。这一发现,让不值钱的泡桐身价倍增,被制成琴瑟、琵琶等民族乐器。于是,乐器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防风固沙的泡桐树变成了“摇钱树”。

走进兰考县堌阳镇的徐场村,映入眼前的是青砖黛瓦的屋舍、融入民族乐器元素的街道设计,耳畔不时听到民族乐器的弹奏声,给这个普通的中原村落增添了几分音乐神韵。

近年来,徐场村利用当地的桐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族乐器产业,产品包含古筝、琵琶、古琴等多个品种。

兰考合作区规划(河南兰考一起向未来)(4)

在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墨武琴馆内,徐冰在制琴(2019年11月1日摄)。新华网发(王晓飞 摄)

“我来到兰考后,参观过许多制琴、制筝企业,觉得兰考制琴的工坊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铆足干劲的一种状态。”李杨冠宇说。作为一名专业的音乐演奏人员,她对民族乐器颇有研究。在她看来,兰考的民族乐器生产企业非常有干劲儿有激情,那是对不断追求更高生产技术的激情,也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激情。

如今,兰考县已建成民族乐器产业园,拥有民族乐器企业200多家,以泡桐为原材料的乐器产品畅销海内外。一代又一代兰考人接力奋斗,从治理“三害”,到摆脱贫困,再到今日走上了一条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的幸福路。

琴弦拨动,悠扬婉转的琴音飘扬而出,表达着对北京冬奥会的祝福,似乎在诉说着对焦裕禄的怀念,吟唱着兰考人民一起奔赴美好未来的决心。

来源:新华社

记者:谷婷婷

兰考合作区规划(河南兰考一起向未来)(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