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北方第一座草原都城;

这里是辽的建国之地;

这里是横跨整个辽代的政治中心;

这里是辽上京(临潢府)。

辽代古城遗址塔虎城(辽上京赤峰的辽古城)(1)

◎五京道

一个国家同时有五个都城,没错那就是我国历史上的辽国。

辽代古城遗址塔虎城(辽上京赤峰的辽古城)(2)

辽五京位置图

辽国的这五个京都虽然建立有先后,但是建立后一直是“并行”运营,同为辽都城。这五个京都分别为:

1、上京临潢府,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它是辽最早建立的都城,建于辽太祖神册三年(918年),初名皇都,后改名上都,为上京道治所。上京城是辽太祖命康默记主持修建的,仅一百天初成规模。上京城城墙高两丈,幅员广达二十七里。北城是皇城,墙高三丈。皇宫南门为承天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南城是汉城。有市肆交易。

2、东京辽阳府,位于今辽宁省辽阳市。辽天显三年(公元928年)以东平郡(今辽阳市)为南京,后改为东京,为东京道治所。作用在于控制住渤海。东京城墙高两丈,幅员三十里。宫城在城东北隅,城墙高三丈。南部外城为汉城,有南市、北市贸易,城内居民多为渤海人和汉人。

3、南京析津府,在今北京市西南,又称燕京。该都城就是唐、五代时期的幽州,后晋石敬瑭主动割让给契丹。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设立为南京,府称幽都,后又改为析津,为南京道治所。辽南京是对宋的攻防重镇,是汉人聚集的区域,也是对汉人分治而建立的中心。辽南京城墙高三丈宽一丈五尺,幅员达三十六里,是五京中最大的城,宫城在城西南。

4、中京大定府,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辽圣宗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设置,称为中京,府名大定,为中京道治所。由于位置居中,有利于各方面的联系,特别是接近靠近中原的南京(析津府),可以起着支援作用。中京城是辽圣宗命燕蓟汉人工匠仿上京城制建造,两年建成,迁移汉人民户入城居住。中京城建立后,皇帝常驻于此。建有驿馆,接待宋、夏、新罗使臣。

5、西京大同府,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是唐、五代时期的云州,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辽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建为西京,府名大同,为西京道的治所。在军事上相当于南京的侧翼,也是加强对西夏控制的基地,是辽国的西部政治、军事、经济中心。西京城是辽国军事重镇,城方圆二十里,未建宫城。辽道宗时在城内建华严寺,铸有历代皇帝像。

五京是各地区的统治中心,各领有军州府县,故又称五京道

五京长官均称留守,由契丹皇族或贵族重臣担任。五京分设留守司和都总管府,统领所属军州事。

辽太宗时期,初设留守,“太宗凡亲征,(耶律李胡)常留守京师”,但在这个阶段留守还只是个权限,而非正式官职。直到943年留守作为一个官职才正式出现,见于《辽史》“上京留守耶律迪辇”。

◎历史

“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种,水草便畜牧。”——《辽史·地理志》

辽代古城遗址塔虎城(辽上京赤峰的辽古城)(3)

辽代壁画(库伦出土)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在此(辽上京所在地)继任为契丹首领。当时该地区叫做“苇甸”,阿保机继任首领后就将这里选定为政治中心,建筑“龙眉宫”,史称“西楼”。

辽太祖神册元年(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其余的六个部落,建国“契丹”。

辽太祖神册三年(918年),耶律阿保机命礼部尚书康默记充当版筑使,兴建都城,仅百日便初具规模,定名为“皇都”。

契丹天赞三年(924年),耶律阿保机下令攻打渤海国。渤海被灭,建东丹国。

契丹天显三年(92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迁渤海居民于东平郡,升东平郡为南京。

契丹天显六年(931年),废东丹国,于南京设中台省。

契丹会同元年(938年),将“皇都”改为上京,设临潢府;得后晋所献燕云十六州地,升幽州为南京,设幽都府;将原南京改称东京,设辽阳府。

辽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大辽”,改年号为“大同”。

辽代古城遗址塔虎城(辽上京赤峰的辽古城)(4)

辽代壁画(张家口出土)

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辽圣宗在奚王牙帐建立新都,号中京大定府,与原三京合称为四京。

辽开泰元年(1012年),改东京幽都府为析津府。

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辽兴宗升大同军为西京大同府。辽兴宗以后,从此开始辽国有五京。

辽天庆十年(1120年),辽上京被金国人攻陷。

金代继续沿用,将上京改为北京临潢路。

元代,蒙古军队攻陷上京城,之后渐遭废弃。

◎辽上京

“上京,太祖创业之地。”

“辽上京分南北二城。北为皇城,南为汉城。……城高二丈,不设敌楼,幅员二十七里。……其北谓之皇城,高三丈,有楼橹。”

“……中有大内。内南门曰承天,有楼阁;东曰东华,西曰西华。此通内出入之所。”

——《辽史.地理志一.上京道》

辽代古城遗址塔虎城(辽上京赤峰的辽古城)(5)

辽上京所在地理位置

辽上京临潢府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地处乌尔吉木伦河与沙力河汇合处。

“临潢”——临近潢水之意。1000多年前,西拉木伦河被称为“潢水”,因为它的河水是黄色的,大家都记忆深刻,所以将离“潢水”还算比较近(实际100多公里)的上京设府“临潢”。

辽上京临潢府,伴随辽国始终,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地位都非常突出。与上京相比,其余四个都城与其说是都城,不如说是城防要塞,它们的军事地位远远大于政治意义。只有上京地处内地,其政治地位十分突出,是辽国的主都。

辽代古城遗址塔虎城(辽上京赤峰的辽古城)(6)

辽上京复原沙盘

辽上京之所以作为主都,笔者认为原因至少有二:

1、上京是辽国的第一个都城,无论是情感还是时间沉淀,都有许多不可替代的内容;

2、上京实际上是游牧、农业两种文化的纽带融合区,对于游牧民族建立的辽政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考:辽上京的主要经济模式是农业,而且基本满足了自给。辽上京种植的经济作物种类极其丰富,主食有水稻、粟、黍等;蔬菜有葱、姜、蒜、韭菜、芹菜;水果有梨、枣、杏、桃,甚至有西瓜。

◎辽上京遗址

辽代古城遗址塔虎城(辽上京赤峰的辽古城)(7)

辽上京(鸟瞰)

辽上京城幅员辽阔,气势雄伟,周长13.5公里。分南北两城,北为皇城,南为汉城,两城相连作“日”字形。

皇城,宫殿和衙署所在,周长6344米。城墙夯打土筑,残高6—10米,宽12—16米,夯土层厚15—18厘米,断面呈梯形。城墙外侧筑有马面43个。四墙皆有城门,东曰安东,南曰大顺,西曰乾德,北曰拱辰。现在3门遗址存有豁口,南门已不存。门外设瓮城,残高4—6米,城外上京城幅员辽阔,气势雄伟,周长13.5公里。分南北两城,北为皇城,南为汉护城河,河外有护堤。

辽代古城遗址塔虎城(辽上京赤峰的辽古城)(8)

辽上京(考古挖掘现场)

皇城由外城和内城(即大内)组成。大内在皇城正中偏北高台上,俗称紫禁城,作南北向长方形,有开皇、安德、五銮等殿址,为皇城主要宫殿区。开皇殿建在大内南承天门内,是统治者接见中原使者和举行大礼的处所。

外城为官署、寺庙、后妃住宅所在,建筑遗址较多。东南隅为一寺庙建筑区,存有天雄寺址。西南有承天皇后所建崇孝寺,往西是天长观,又西南为国子监,监北为孔子庙,庙东为节义寺。因应天皇后于节义寺断腕,故寺内置断腕楼。又西北为安国寺,寺东为齐天皇后等后妃宅址。其它如圣尼寺、绫绵院、内省司建筑皆有遗迹可寻。城正南街通汉城,街道布局成井字形,路面铺以碎石,两旁挖有排水沟。

辽代古城遗址塔虎城(辽上京赤峰的辽古城)(9)

辽上京遗址(局部)

皇城地表今存石刻观音一尊,高4.2米。首佚,身着天衣,足踏莲石,双手前拱似捧桃状。虽残,但仍可见刀法流畅,为辽代石刻艺术珍品。

汉城,在皇城南,周长11.5华里,主要是契丹族和汉族平民居住区,也是手工业作坊和馆驿所在地。城内除设县衙外,还设有“回鹘营”、“同文驿”、“临潢驿”以接待诸国商贾及信使。今皇城与汉城已被沙力河水隔开,墙址多被冲刷。汉城内早年已被辟为耕地,但仍可见建筑遗迹。经探明的手工业作坊和冶铁等遗址为研究辽代经济、文化提供了可靠物证。

辽上京遗址有个2米来高的大土包,顶面是对角直径40多米的平地,为日月宫。“日月宫”一词,最早出现在《辽史.太宗本纪》中:“辽天显五年,八月丁酉,以大圣皇帝、皇后宴寝之所号日月宫,因建《日月碑》。丙午,如九层台。”

◎文物遗存

辽上京遗址出土的辽代遗物以瓦当、筒瓦、板瓦、沟纹砖等建筑构件为主;金代遗物有布鞋、陶器、瓷器、铜铁器、铜钱和砖瓦建筑构件等。

辽代古城遗址塔虎城(辽上京赤峰的辽古城)(10)

瓦当(辽上京汉城出土)

辽上京汉城出土一窖铜钱,有6万多枚,以唐宋钱币为主,其中有辽钱9种11枚,

辽上京皇城东南部出土1尊石雕观音像。

辽上京皇城西南角的西山坡建筑遗址群发掘清理出保存较为完好的铺地砖、石柱础,以及数十根奇特的长条石等,出土了近万枚铜钱,以及诸多泥塑人面像、经幢座等与佛教有关的遗物,其中有1个保存较好的石经幢座和半块仰莲雕花石座。石经幢底座呈八边形,四角有4个兽头。

辽代古城遗址塔虎城(辽上京赤峰的辽古城)(11)

契丹文篆书陶印(辽上京汉城出土)

辽上京宫城南门遗址是辽上京遗址已发掘门址中保存较好的门址,是辽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在宫城南门门道将军石外的始建路面下发现动物埋藏坑,其内安置2犬2羊头,应与城门始建时的仪式活动相关。

辽上京城内地表散见文物极丰富,近年来又出土了大量的商贾作坊花押印,北宋银锭、窑藏钱币、瓷器、铝瓶和契丹银币等文物。

,